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阿奎纳的信念理性化建构与普兰丁格的知识合理性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及其认知合理性方面,基督教与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为消解哲学挑战所带来的"合理性难题",阿奎纳和普兰丁格从自身的立场及其所面对的问题出发,或者按照哲学的标准以理性方式重构基督教信念体系,或者反思证据主义原则而对合理性概念做出新的界定,提出了各具历史意义的应对策略,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肖娟 《宗教学研究》2005,(1):178-180
本文主要从约翰·希克的<第五维度>出发,谈宗教经验和宗教神秘主义.人总是有以超自然的方式来探求自然的内在倾向.人的本性中第五维度,即灵性的维度,它让每个人都有信仰的可能.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含混的宇宙,包括我们认识宇宙的含混性,除了自然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也是从另一角度对宇宙的解释.但是,当我们以宗教的方法来解释宇宙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本身也具有含混性,于是约翰·希克提出宗教多元论假设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对于一些宣称体验到与终极实在本身完全合一的神秘主义,约翰·希克提出了反驳,认为对神圣者的体验只可能隐喻的统一,而不可能是字面完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针对宗教视域中的救恩主题,基督教传统意义上的救恩论是呈排他姿态的.本文试图从包容论与排他论的理论分歧入手进行梳理,对促使包容论产生的的理论资源进行探析,从而呈现出包容论对传统基督信仰的某些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价值虚无主义表现为宗教的衰微、信仰的丧失,否定一切绝对价值的功利主义、以及相伴而生的道德主义、反文化倾向的广泛潮流.别尔嘉耶夫作为俄罗斯精神的守护者,坚持一种完整的、包容一切的、具体的总体性,以及对终极价值与基础的意向追求,诉诸于最高的、神秘的"绝对存在"--精神的实在性,通过神秘的宗教体验、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将宗教本体主义贯彻到底.同时还延续了黑格尔宗教本体主义的内在超越路向,在宗教本体主义的层面上使被遮蔽的"精神实在性",即人的最高价值和绝对自由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陈永涛 《天风》2017,(1):25-25
<正>人类的生存经验及宗教经验可以作为基督教神学一个基本资源的观念,意味着基督教神学关注人类本身的经验。神学在某种意识上就是基督徒对信仰群体的生存经验及宗教经验的反思。人的生存经验包括人的生存的各个层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整体经验。而人的宗教经验则是人对超验世界或人的"终极关怀"的探寻和体验,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学界通常将"Religious pluralism"一词译作"宗教多元论"或"宗教多元主义"。本文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该术语三重含义:"宗教多元性"、"宗教多元观"与"宗教多元论"。文章进一步提出判断某种理论是否属于宗教多元论的标准可概括为"以相对化为途径,祛除宗教自我中心主义,在新秩序内实现宗教平等"。由此揭示出当代宗教多元论的目标在于通过建构宗教共同体建立宗教平等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6,(3)
正编者按: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如何处理好基督教信仰与其他信仰之间的关系,是基督教在走好中国化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课题。是对立还是对话?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期话题,我们约请了几位牧者和神学院老师一起畅谈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尤其就"对话而不是对  相似文献   

9.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世界在宗教上和道德上都是多元化的。根据一本最近的书,宗教多元论的观点就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可能甚至应当共存。只有在某一宗教传统在社会上占据主流地位,否认其他流派的合法性,把它们挤到边缘上去,宗教多元化就谈不上了。”  相似文献   

10.
毛丽娅 《宗教学研究》2004,4(3):174-179
基督教之所以能迅速地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走向世界,绝非偶然.这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内在宗教素质.罗马帝国的"世界性"范围,罗马帝国统治集团的大力扶持利用,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基督教教义思想具有的"普世性",基督教着重个人体验的信仰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宗教礼仪,基督教组织的发展变化等多种因素使基督教很快走向世界.在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保罗等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对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改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