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年龄歧视是近年来出现在招聘中的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公众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该文从年龄歧视产生的原因,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论述了年龄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2.
前瞻记忆的年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王丽娟 《心理科学》2006,29(5):1174-1177
不同年龄被试前瞻记忆的特点是前瞻记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和不同的实验条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解释年龄效应的理论观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朝向更具生态效度、实验条件更加标准化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3.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关成人基本认知能力的年龄差异,采用西亚图纵向研究模型的方法对中关被试5种基本认知能力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不同文化下5种能力的成绩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能完全用教育上的差异来解释。年龄较大被试在所有基本能力测验上成绩较低。男性被试在归纳推理、空间和数字能力上成绩较好,女性被试在语义和词语流畅性测验上成绩较好。研究表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对成人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2):315-317
以5s、13s和26s为目标时距,采用产生法和复制法,探讨了预期式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任务作业中。年老被试和年轻被试两个年龄组之间估计时距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的估计时距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单一的内部时钟频率变化的假设并不能对单任务条件下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时距估计的年龄差异可能是内部时钟频率变化和认知过程变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基因检测结果来对员工进行差别待遇并不必然构成歧视,只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差别待遇才属于歧视,世界各国相关立法均普遍禁止在就业中进行基因歧视,但并未禁止雇主根据受雇人基因特征从事差别待遇.在我国,因就业而导致的基因歧视较为少见,对此研究也比较滞后,各国就业中基因歧视的实践和经验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禁止不公正、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进一步防范因基因检测所导致的歧视问题,促进就业中基因歧视合理规制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群体大五人格与幸福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毕生发展为研究视角,调查了3192位不同年龄群体被试,探讨不同年龄群体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各变量都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2)在不同年龄群体里,神经质和开放性都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且预测值随着年龄而增大,而外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存在年龄差异;(3)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60岁之后其解释率上升;(4)年龄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肝歧视现象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遭受着社会歧视.分析乙肝歧视的社会成因,并就如何消除乙肝歧视和促进社会平等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应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是指当情境因素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行为时,观察者仍然倾向于将其归因为行为者稳定的内在特质的现象。随着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在一系列研究中被证实,研究者也开始探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解释,即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文章着重介绍近年来与这两种假设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口语词汇获得年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获得年龄是指儿童第一次学会某个词的年龄。单词获得年龄效应是指早获得的词比晚获得的词加工快。该简要概述了获得年龄数据的收集以及获得年龄在成人词典加工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获得年龄效应与频率效应的关系的研究,并对获得年龄效应的机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记忆老化信念是元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研究测量了94名老年人,38名年轻人记忆老化信念中关于自身记忆信念。结果发现,各年龄组间在对特定情境记忆能力信念上有差异,60~64岁、65~69岁年龄组被试对特定情境记忆能力评价最高,而70岁以上老年人与年轻组被试对特定情境上记忆能力评分无差异;年轻人对记忆的控制感要低于各组老年人;研究并没有发现被试在一般记忆能力信念上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成年期自我概念的年龄差异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许淑莲  吴志平 《心理科学》1997,20(4):289-293
自编了《自我概念问卷》(SCQ),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604名20-94岁成年人进行了年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SCQ信度和效度基本合格。以因素分析法将问卷归结为(1)自我意识(SC)、(2)自觉精神状态(MS)、(3)自制与自尊(CN与SE)、(4)自我力量(ES)、(5)自觉能力(CA)五个分量表。2.CN与SE随增龄显著增强,CA随年老明显降低,MS各年龄组间无区别。SC中年组高于两老年组,  相似文献   

13.
白利莉  陈宝国 《心理科学》2011,34(2):343-347
采用词类判断任务,考察汉语单字词的习得年龄对词类信息加工的影响。实验材料采用了习得年龄不同的名词和动词,结果显示,汉字习得年龄对词类判断的反应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汉字习得年龄影响汉字词类信息的提取,即早期习得的汉字被试更容易提取其词类信息;研究结果从新的角度支持了任意映射假设对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5.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吕厚超  杨莲莲 《心理科学》2016,39(3):637-643
情节式未来思考是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某事件的能力。本文探讨情节式未来思考的年龄差异及其脑机制,重点阐述情节式未来思考的个体发生发展及其现象学特征的年龄差异,探究其年龄差异的脑机制主要涉及颞叶及楔前叶、海马以及额叶等脑区。未来研究应扩大正常人与特殊群体的年龄范围,关注情节式未来思考年龄差异的研究角度及纵向交叉方法,同时需结合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在认知老化中有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获得关键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4,27(3):711-714
语言获得的关键期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且有争议的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国外学者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与第二语言的学习速度,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与最后达到水平,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与第二语言的大脑皮质表征和加工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了复杂的结果。该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控制与年龄相关的变量和认知变量,并将行为和脑功能的研究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穆勒对快乐进行质的区分,引发学界对"穆勒难题"的争论。各种"调和论"认为,只要合理地解释快乐的质与量,就可以化解快乐质的区分与功利原则之间的矛盾。但是穆勒以"自我完善论"为依据对快乐进行质的区分,必然引出了快乐之外的其他价值作为行为的主要动机与价值标准。各种"调和论"要么否认穆勒引入了快乐之外的其他价值,要么否认这些价值会对功利主义原则造成威胁,这与他们对快乐质的解释以及《功利主义》的文本内容不相符合,"穆勒难题"是穆勒思想自身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7-19岁的被试140名,对三种不同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儿童青少年的反应时是青年期反应时的函数,指数函数能较好的描述这种共同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在简单反应时和图形匹配任务中,这种线性关系较差;随着年龄的变化,信息加工速度的下降速率是根据不同的加工任务变化的,简单任务(指简单反应时和图形匹配)下降速度快,复杂任务(指心理旋转)下降速度慢;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逐步缩小,但不同的加工任务其差异缩小的年龄阶段不同,简单反应时在11岁,图形匹配在13岁,心理旋转在17岁;且性别差异量与年龄不完全是一种函数关系;最后,本研究对信息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