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5.12"汶川地震后18个月时,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对都江堰地区1439名经历地震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感恩、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感恩、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与PTSD症状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17和-0.24;(2)感恩不仅直接影响PTSD症状,而且还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PTSD症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调节皮质醇水平,缓解疼痛与疲乏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PTSD患者正念水平及生存质量,目前对于单纯用药疗效差的PTSD患者,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解决其PTSD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31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PTSD和PTG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表达抑制策略仅对PTSD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调节表达抑制策略对PTSD和PTG的作用,表现为表达抑制对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并可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对PTG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聂衍刚  甘秀英  周虹 《心理科学》2011,34(6):1409-14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地震地区93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震后六个月,约67.6%的青少年患有PTSD或部分PTSD。(2)大五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对事件影响量表总分以及唤醒、侵扰、逃避均有预测作用;宜人性对事件影响量表总分、侵扰、唤醒有预测作用。验证了社会支持在大五人格与逃避、人格与唤醒、人格与事件影响量表总分间调节效应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探讨价值观对蓄意创伤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简称PTSD)症状的影响方式。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量表、受害人认可评价量表、施瓦兹价值观量表作为测查工具,测查了163 名蓄意创伤受害者。结果:(1)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三大症状表现有显著差异,闯入症状水平最高,回避症状水平次之,高警觉症状水平最低。(2)蓄意创伤受害者所持的价值观和对外界接纳的评价能较好地预测PTSD三大症状。(3)内敛价值类型通过诸如社会接纳等反映外在标准的因素影响PTSD的闯入症状。结论:蓄意创伤受害者PTSD症状表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接纳的评价和自身所持的价值观对其PTSD症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服刑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共病类型,并探讨创伤类型对潜在类别的影响。方法:采用PTSD筛查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692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PTSD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共病类型可分为四类,即“高PTSD-高健康问题”、“回避-一般健康问题”、“低PTSD-高健康问题”和“低PTSD-低健康问题”;(2)相比于无创伤个体,遭遇创伤个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部分个体还有可能产生PTSD症状;而且,遭受人际创伤还更可能导致“回避-一般健康问题”(3)男性服刑人员较高的创伤率可能导致其在“低PTSD-高健康问题”和“回避-一般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反刍这一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体象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象量表(BI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SS)和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对150名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乳腺癌患者的体象可以正向预测PTSD和PTG;(2)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在体象和PTSD的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象与PTG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体象既可以正向预测乳腺癌患者的PTSD和PTG,也可以通过反刍的中介作用影响PTSD。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PTSD、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在地震30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学习倦怠和创伤后成长等身心状况。结果发现:(1)震后30个月的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发生率分别达到6.6%和69.5%,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其高危人群;(2)学习倦怠总体情况比较轻微,学习的低效能感相对较严重;(3)创伤后成长的程度较高,且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4)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学习倦怠等3个消极变量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分别为正相关、零相关和零相关。建议心理疏导人员将重心放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程度及激发受灾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并充分意识到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有出现心理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3  
王东宇  王丽芬 《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427名中学留守孩进行测查,探讨了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为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问的长短,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留守孩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留守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 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 (2.9%)。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年级和区域影响。未来应着力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震后创伤程度调查表和PTSD自评量表对汶川地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震后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的各维度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相关显著;学习压力、暴露和丧失程度均对再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压力、受惩罚、其他、暴露和丧失程度对逃避及麻木有显著影响;学习压力、其他、暴露和丧失程度对过度觉醒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震前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反应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520名在校孤儿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师生依恋、同伴依恋均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但师生依恋预测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2)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是依恋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并行中介变量,自我污名负向中介作用大于心理韧性正向中介作用;(3)师生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完全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同伴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部分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福利性集中供养制孤儿学校开展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3个省(市)共10190名初一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1)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相比于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3)亲子关系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①是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单独中介作用;②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亲子关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心理机制,同时能帮助教育工作者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和林 《心理科学》2004,27(5):1245-1247
本文研究了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同正常家庭学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特殊家庭学生在这些方面是同正常家庭学生有明显不同的。据此提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证结果表明,这些措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史小力  杨鑫辉 《心理科学》2004,27(4):974-977
目的:了解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寻找帮助大学生走出学业困境的方法。方法:以408名学业不及格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ymptom Check—List 90测试,检查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同时配合以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学业受挫的成因及大学生学业受挫后的心理状况。结果: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较高;不同补考次数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大学生学业受挫归因存在一定误区,学业受挫会给大学生带来种种不良心理反映。结论:学业受挫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学业受挫给大学生带来的种种不良心理反映又是影响大学生再学习的重要原因,应帮助学业受挫大学生走出学业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