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永涛 《天风》2017,(1):25-25
<正>人类的生存经验及宗教经验可以作为基督教神学一个基本资源的观念,意味着基督教神学关注人类本身的经验。神学在某种意识上就是基督徒对信仰群体的生存经验及宗教经验的反思。人的生存经验包括人的生存的各个层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整体经验。而人的宗教经验则是人对超验世界或人的"终极关怀"的探寻和体验,  相似文献   

2.
保守论认为胚胎是"人",因而具有"位格",并享有人的伦理地位,应得到与人同等的尊重与保护;自由论认为胚胎是"物",它不是"位格",也不享有人的伦理地位。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存在着诸多的伦理缺陷。胚胎所具有的"位格"应当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自我成长过程,因而其所享有的伦理地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一种日益递增的状态。基于人类胚胎伦理地位的动态发展性,对其开展实验研究只有遵循来源正当、医用目的、知情同意与充分尊重等伦理原则,才能取得科学研究与保护胚胎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胚胎干细胞研究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胚胎干细胞来自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潜力的人胚胎,其研究引发了一场伦理大辩论。就胚胎干细胞的概念、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将带给人类的巨大效益和研究所面临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重点阐述,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伦理争议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认为,人类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成员和后来者;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终极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些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系统整体论理念和复杂性研究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系统的目的性,整体的价值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又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类存在,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更因其自身的特性,同时还要"生活",要追求"发展",人的生存是真、善、美的统一.天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天然自然形成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人类作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硕 《美与时代》2013,(9):21-21
生态建筑就是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原理,将社会、自然、建筑、人的协调发展作为目标,适度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及利用,营造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符的生态建筑环境,把建筑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具备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7.
人类自诞生之始,便在追问"永恒"的存在,寻求永恒的真理。探索从人本身出发,到人所在的世界,真理既存在于人本身,也存在于人所在的世界。古代先哲们从追问世界的本原,到思考存在的意义,对于"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的探索,愈加深刻,愈加明晰。人不再只是"生存"的人类,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思想当中的人。  相似文献   

8.
体外早期人类胚胎是具有人格利益的特殊物,应当受到特殊的尊重与保护。医疗机构和早期人类胚胎的供体当事人之间是保管合同关系,供体当事人是体外早期人类胚胎的所有权人,有权对体外胚胎进行处置,但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当供体男方意外死亡时,在遵守意思自治和不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女方的意愿决定是否继续植入体外胚胎;供体当事人对剩余胚胎可以销毁、捐赠他人或捐献给医疗机构。当体外早期人类胚胎因医疗机构的过失而无法再利用时,供体当事人可以向医院主张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9.
吴振云   《心理科学进展》1989,7(1):11-142
六十年代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观点——毕生发展观,它把人的一生看作一个整体,毕生发展心理学是以这种观点,研究从胚胎直至老死整个一生的心理发展。近年来,认知训练的研究已成为探讨成年至老年智力或记忆发展的一个活跃领域,表明了认知训练对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本文概述了一种记忆术——“轨迹法”的由来,它的基本原理与作用,并结合西德马普人类发展与教育研究所的有关工作,例证“轨道法”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胚胎伦理地位的道德两分法不具有合理性,应该从人类胚胎是“人的不完全态”着手分析他的发育连续性,并相应的考虑他的伦理地位。胚胎伦理学包含着内在的伦理悖论,所以道义论和效果论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考虑“人的不完全态”的连续统,提出了中庸主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一、诗化的阐释 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审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那么由这种"不断探究自己的存在物一的人类所创立的各种科学不言而喻都会把直接或间接地"审问和审视"人的生命、生存状况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状况作为自己的宗旨与出发点.于是,每门科学自然也就成为了人类观察世界"审问和审视"自己生存状况的一个又一个窗口.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各类科学尤其是像美学、教育学、人才学等人文科学虽然其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审问一、"审视"的还是人的生命生存状况及其改善.一言以蔽之都是研究人的科学或曰人学.  相似文献   

12.
植入前组织配型孕育“救星同胞”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在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前,对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检测,选择与现存患儿相同HLA配型的胚胎进行受孕,孕育一个组织配型相同的脐带血干细胞供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技术的应用是创造人来获得移植组织,由此引发系列伦理争议。讨论孕育"救星同胞"这一医学实践内在需要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说的"美学",指的是在人类生存整体事实基础上建构的"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体系",简称"现代美学".它不同于主观设定的独断论的古典美学或其他个体性私人化的美学.现代美学用科学主体论思维方法,立足于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和深层规律揭示,宣布古典美学终结并开创了全新的美学思想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在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前,对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检测,选择与现存患儿相同HLA配型的胚胎进行受孕,孕育一个组织配型相同的脐带血干细胞供者.在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技术的应用是创造人来获得移植组织,由此引发系列伦理争议.讨论孕育"救星同胞"这一医学实践内在需要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在人类认知系统中,语言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为我们审视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思路。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产生于人类交往实践,在人类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工智能中语言问题的探究发现,人工智能存在语义理解的形式化缺陷、机器思维的意识难题、人类知识的表示困境和人工学习的社会化瓶颈等问题,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根本分野。正如人工语言的工具性那样,人工智能也同样是工具性的,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对人类智能的辅助和强化。  相似文献   

16.
陈逸鲁 《天风》2012,(6):65
常有人问:基督教信仰符合科学吗?这问题很有趣,但问者大多并不真正懂得科学。"科学"这词常被人挂在嘴边,其词义已被人弄得模糊不清。科学一词的拉丁文词根是"知识"或"认知"的意思,即对已知的、过去的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见,它是有限的,而非全能。世界之大并不可以用"科学"一词来概括,超越科学范畴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多得是。人类虽然需要科学知识,但科学并不能满足人类整体的需要。没有科学,人类仍可生活,但是,假若一旦人类只有科学而没有别的,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所以,人不可迷信科学。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对于实践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察,而实践过程的分化就是实践发展的一个侧面。所谓实践过程的分化,是指在实践过程中由人所进行的某些活动或某些环节逐渐从人的身上分化出来,交由人的创造物去进行和完成。实践过程的这种分化使人类实践不断显现新面貌、新特点。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实践过程的分化及其规律,对于我们把握人类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深入认识新技术革命给人类实践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来源与伦理思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较多,因此要思考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问题。胚胎干细胞来源有四种:选择性流产的人类胚胎组织;治疗不孕症夫妇不需要的由体外受精产生的人类胚胎;由捐献者专门为研究所捐献的配子由体外受精产生的人类胚胎;由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将人体细胞核移植入人或动物的卵泡内产生人类胚胎或嵌合体胚胎。用不同胚胎来源研究干细胞产生的伦理问题不同,伦理的思考和结论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解读《古兰经》两世幸福学说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宗教社会学说,宗教和文化的本质相辅相成,并且在许多方面具有互补作用。宗教构建和丰富着文化,文化则折射着宗教的具体内涵,并延伸至宗教信仰者个体和整体的各个层面。透过文化看宗教,对于了解和认识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从一定程度来讲,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宗教是文化的中心和极其重要的方面。正如文化是一个整体一样,它的具体内容是与社会存在的状态相协调或相冲突的,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把宗教看作文化的核心要素将有助于我们总结宗教对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