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阳 《学海》2008,61(3):31-36
本文通过斐洛对人群的划分、对教育等级的设定以及其对教育历程的描述,系统考察了斐洛的教育观念和所谓的"预备性学习",探讨了斐洛眼中的希腊式百科学习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斐洛为希腊式教育设置了道德属性,使希腊因素融入希伯来文化之中,调和了希腊教育和犹太教育.本文还通过对斐洛教育观的散居语境的探讨,指出斐洛是如何通过教育观念表达犹太文化认同的.  相似文献   

2.
《约翰福音》1∶1在基督论问题上出现了自相矛盾的两个表述:"道(logos)与神(theos)同在"和"道就是神"。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约翰福音》自身的希腊和希伯来双重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在教父时期可以发现两种典型的解决这一基督论矛盾的模式,一种是以奥利金为代表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通过理性,即寓意解经,调和矛盾;另外一种以奥古斯丁为代表,通过保留字面的张力体现信仰的超越性。这两种模式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分,一方面奥古斯丁对于奥利金的寓意解经有所继承,但是另一方面又用在先的信仰超越了理性调和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约圣经中频繁出现的"爱"是基督教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约翰福音》第21章15至17节里,作者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文词和来表达"爱"这一意思。有学者认为这两个词的含义稍有差别,一个所指的是"神圣之爱",而另一个则指"友谊之爱";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将这两个词看作同义词。本文从词义、写作意图、历史背景和文本语境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诠释分歧,得出结论认为虽然和的语义在一些古希腊语文献中有所区别,但将这种区别带入到对《约翰福音》这段文字的诠释中是不恰当的,和在此段经文中应该是无差别地表达广义的"爱"这一意思。  相似文献   

4.
犹太教正统派(Orthodox)是犹太教派别中最大的群体,自视为惟一正统的犹太教信众。其最大特点是拒绝犹太教的任何变革,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则,确信整部《妥拉》是上帝在西奈山上赋予摩西的神启,犹太律法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必须严守犹太教的传统信仰、律法和礼仪。许多人依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五大形态依次演进理论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经典”。但本文认为,这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解实质上是由多方面的局限造成的对马克思的误读,是把马克思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普遍化,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其结果是建构了一个封闭的体系,遮蔽了马克思在历史哲学领域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文本解读《序言》中的内容之所以被视为经典,是因为马克思自己曾明确地说过:“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  相似文献   

6.
郑阳 《学海》2006,(1):202-203
徐开来、林庆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277页此书是作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200年犹太人和基督徒论著集剑桥注解丛书”之一种出版的,可见在西方人眼中,斐洛及其思想已经成为此段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书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本有相当学术质量的教科书,是进行犹太文化研究、希腊化研究、早期基督教研究的原典性入门读物。斐洛生活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这里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作为希腊化的犹太人,斐洛一生致力于调和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成功地将许多希腊哲学思想融会到希伯来神学之中,贴切地体现了希腊化时代文化融合的真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几种流行的《约翰福音》中译本的"λóγoζ"译名。在梳理"λóγoζ"希腊文含义的同时,作者从语言学和传播学角度指出,不同的"λóγoζ"译名反映出不同的中译者在跨文化诠释中所持有的不同哲学背景与解读视角,但各自不同译名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道"和"圣言"两大系统。相对而言,《和合本》"道"的译名比较好地在"λóγoζ"的希腊原意与汉语表述中间取得某种平衡,而该译名乃至整部《圣经》的翻译与现代汉语发展演变间的修辞互动也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9,(12)
<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参约1:14)经文:约1:1-18每当圣诞节来临,我们都会默想神对我们的大爱。道成肉身的耶稣,彰显了神大爱的实际行动;神"道成肉身"的作为,为的是帮助神的儿女们有道成肉身的生命。《约翰福音》的序言以"道成肉身"的思想(参约1:1-18)作为全卷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斐洛论自由意志和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和罪的关联是西方思想史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这个主题学者们多只追溯到奥古斯丁的著名论述,然而这无法真正地揭示其演变脉络。该文分析了希腊化犹太教思想家斐洛对自由意志和罪的阐释,着重论述了自由意志作为神圣性的存在原理何以成为罪的自明性自欺的根源,进而指出了希伯来和希腊传统在这个理论上的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6)
正前不久,华东神学院专职教师林玉解牧师寄来他的新书《听主心声——约翰福音释经讲章》。近几天,我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读完了此书,深受启发,受益良多!《约翰福音》是我最喜欢的一卷福音书,喜欢《约翰福音》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徒约翰向我们介绍的耶稣是一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的有血有肉的人。对于《约翰福音》的这  相似文献   

11.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自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两种生产”的理论以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此有各种不种的理解和解说。最早对这一理论提出异议的是俄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米海洛夫斯基和俄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卡列也夫。  相似文献   

13.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马太福音》10章16节下半节,《和合本》译为:“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节经文的希腊原文是“γ(ι)νεσθε ο(υ) φρ(ο)νιμοι (ω)ζ ο(ι) (ο)φειζ κα(ι) (α)κ(ε)ραιοι (ω)ζ α(ι) περιστεφα(ι)”.其中主要的字词“灵巧φρ(ο)νιμοι”的原型是“φρóνιμοζ”,“驯良àκ(ε)ραιοι”的原型是“àκ(ε)ραιοζ”. 在汉语词典中,对“灵巧”的解释是: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对“驯良”的解释是:和顺善良.从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这两个词的意思远未能表达出希腊原文φρ(ο)νιμοζ和àκ(ε)ραι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新 《学海》2006,(1):5-12
《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00-500年间,它被认为是继《圣经》正典之后犹太民族编撰的又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编撰《塔木德》的历史是犹太民族“从圣殿崇拜向书本崇拜”过渡的历史,是犹太教“经典时期”步入“拉比犹太教”时期。《塔木德》的出现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由此形成了犹太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并为犹太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7.
(一)《古兰经》的名称 1、真主把其降示的经文称之为“古兰”,这种称谓在《古兰经》中有73处,这是其众多名称中最著名的。 学者们对“古兰”这个词有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是有“海木宰”的;一部分人则认为没有“海木宰”,对此各有不同的论述。 勒哈亚尼认为是的词根,意为“被诵读的”,是有“海木宰”的;并且把其归属于以词根作为被动式词的一类,就此引证了以下《古兰经》经文: “集合它和诵读它,确是我的责任。当我诵读它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在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唯我论(Solipsism)观点时,人们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与理解该书的5.62条命题有关。J.O.鄂姆森在其《哲学分析》(牛津1956年135页)中摘引这条命题时所用的译文是:“事实上,唯我论的意图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不能被说出,只能显示自身,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一点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显示了:语言(仅仅我所理解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毫无疑问,括号中的这个从句乃为误译。德文的原文是:“……die Grenzen der Sprache(der Sprache,dieallein ich verstehe)die Grezen meiner Welt bedeuten”。这里的症结所在是 allein 一词。在我找到的所有字典的有关例句中,这个词都是用来修饰它前面的那个字。在《哲学论》使用 allein 一词的其他有  相似文献   

19.
提比哩亚海边,复活的主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参约21∶15-17)对于这段经文,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耶稣与彼得的对话,目的是要坚固他的信心,并要求他负起牧养和领导教会的重大责任(钟志邦,《约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第427页).接连三次的追问,“耶稣也许是给彼得三次机会,重新表达他对主的爱,也重新任命他三次,因他曾三次不认主”(柯鲁斯,《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约翰福音》,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第318页).  相似文献   

20.
三、《吕氏春秋》的自然观关于自然观,存在着两种颇有歧义的见解:就其本体论而论,或主唯物主义,或言唯心主义;就其发展观而论,或主辩证法,或言形而上学。其分歧在于对书中自然观的基本范畴及其构架的理解上。(一)关于“道”。《吕氏春秋》以“道”为自然观之最高范畴,为世界万物的本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