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长捷 《世界哲学》2017,(5):99-105
对休谟的《自然宗教对话录》的解读历来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即谁是其宗教观点代言人的问题。以史密斯为代表的学者主张斐罗代表休谟的宗教立场;以亨德尔、莱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克里安提斯的观点体现了休谟的真实意图。实际上,休谟的宗教立场与其哲学立场紧密相关,既包含一种怀疑主义,也包含一种自然主义,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相应地,斐罗的宗教怀疑论和克里安提斯的自然主义有神论也并非互不相容,二者最终在恪守上帝存在这一宗教情感的层面达成一致,并分别从两个角度展示了休谟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2.
“归纳问题”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问题”,亦称休谟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在200多年前提出的。其含义即:我们能从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推出它以后也必然如此吗?我们能在理性上证明从有限事例归纳出全称判断是合理的吗?休谟由对因果观念的分析入手,从逻辑的角度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提出了严重挑战。康德明白休谟的问题不能从理论上予以证明,他把因果性划归先天范畴,说这是人脑为自然界立法。穆勒企图作出正面证明,他的证明依靠两个前提:每一事必有一原因,同因产生同果。这实际上是循环论证。波普尔宣称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但他实质上是取消了归纳。多少年来,许多哲学家和…  相似文献   

3.
休谟的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休谟的哲学著作要非常细心。他写的每一页,尤其在《人性论》中,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依据各种不同的关联,说了那么多不同的事情,而且毫不在意他以前是怎么说的,这就使得很难明确地说出他是否讲过这个或那个特定的学说。他将同样的原理用于十分不同的题目,以至毫不奇怪,我们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许多字面上的和实际上的不一致……这就使得在休谟那里很容易找到各种哲学,要不然就是把一段陈述同另一段陈述对立起来,以致根本找不到任何哲学。”(引自塞比—比格为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写的序言,第7页。该书下简称《研究》)格林在他的《休谟的“人性论”导论》中所采取的实际就是后一种做法。格林对《人性论》的解说引出了这样的结论:休谟没有任何确定的信念,他仅仅是把他从洛克和贝克莱那里继承的一些原则发展到怀疑主义的结局。除了由非理性的联想力所组织起来的主观的精神状态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既没有自我,也没有外部世界。格林坚决认为,休谟甚至是比贝克莱更有甚之的主观唯心论者,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彻底的怀疑论者,他把对自我之内或之外的永恒性、同一性、能动性的一切信念,都斥之为虚构和幻想。一切都是变化的:变化不受规律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对休谟哲学的传统解释认为休谟《人性论》出版之前删除其中有关宗教的讨论,对宗教问题没有直接的或实质性的关切;它们在《人性论》的目的和目标问题上或者采取怀疑主义观点或者采取自然主义观点,然而这两种观点恰好是方向相反的和相互背离的。作者通过考察《人性论》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哲学语境而提出一种旨在说明其哲学的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反宗教解释。按照这种解释,《人性论》的总体规划是参照霍布斯著作中的相似计划设计的,其目的和目标就是反宗教,其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成份就植根于其反宗教的动机;《人性论》系统地涉及和直接地关联于宗教问题,属于把人类从迷信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反宗教或无神论传统。以此为基础,作者在文中对其反宗教解释的性质和意义做出概括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社会、集体表征和人类认知——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涂尔干 (EmileDurkheim)的知识社会学 ,首先应当注意一个事实 ,即涂尔干把他的知识理论安置在了他的宗教研究当中 ,因此他的知识理论并不独立于他的宗教研究而存在。但把知识理论放在这样一种从属的位置上 ,其好处是它使得涂尔干无需再对其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加以另行解释了 ,因为这一开始就得到了解释 :涂尔干把宗教看作必然是一个集体的、因而也是社会的现象 ,因此他也把知识的社会学条件定位到了相似的集体现象之中。按照实证主义的传统看法 ,宗教是科学知识的一种较不发达形式 ,我们的所有理解范畴都是由它而来或者经由它而来的 ,…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休谟哲学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大多数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评价休谟的怀疑论及其社会意义,普遍忽视了从休谟本来的意义上考察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观念联想理论,因而也就忽视了这个理论对现代资产阶级经验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反“形而上学”倾向的重大影响。对休谟的观念联想理论现在还存有某些误解,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观念联想理论在休谟哲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以为只是为了论证因果性理论才提出来的;第二,误以为休谟是在解决了本体论问题,即确定了对外部世界本体存在的不可知论以后,才依据这种  相似文献   

7.
休谟式动机理论已经被当成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教条。然而,这种理论教条在很大程度上却导致了人们对于休谟哲学理论的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重新审视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种审视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作为休谟式动机理论组成成分的欲求和信念的本质。通过揭示欲求和信念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灵倾向,真正的休谟式动机理论不仅可以清除很多因为把欲求看作一种单纯的现象学观点带来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变人们对休谟动机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把某些科学家信仰宗教,当成科学可以容纳有神论而大加渲染,是现今推行鬼神论常用的一种伎俩.   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他同纳粹的斗争和推动反原子战争的和平运动,至今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他得到崇高的荣誉和普遍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被鬼神论者随意涂抹的特别价值.近来,在宗教研究领域,通行的是引用他的这两句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9.
休谟虽然没有明确否认神或上帝的存在,但他在人学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试图消除传统宗教在世界观、道德观和现实活动中的影响,而且在悬置上帝信仰的同时将其根基还原到人性上,并对传统宗教在现实层面上产生的危害展开了深入批判,因此休谟的思想中潜藏着无神论倾向。与后来的法国无神论相比,尽管休谟的无神论倾向因为带有保守性而在立场上偏弱,但他的这些思想在西方无神论发展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当今学界深入探讨无神论概念内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休谟哲学产生后的200多年来,西方哲学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中有三种最有影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休谟同时代的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黎德和后来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格林提出来的。1764年黎德发表了《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人类心灵》一书。这本书是专门反对休谟的,是从哲学上对《人性论》作出认真考察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黎德认为,休谟哲学的实质是怀疑主义,是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着重指出,休谟的怀疑论的根源是洛  相似文献   

11.
三续英国经验主义休谟(1711-1776) 休谟步苏格拉底的后尘,想要向人们证明人类的无知和理性的有限。他把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其结果是否定了形而上学和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把唯一现实的存在归结为变动不居的感觉、意识之流的怀疑主义。罗素指出,休谟的怀疑论是经验主义哲学合乎逻辑的终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着一条死胡同,沿着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前进。”  相似文献   

12.
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对知识和理念问题所提出的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学说,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再到社会研究的释义唯心主义同宣布哲学终结的马克思的社会科学唯物主义之间的分歧点,这一历史的转变过程,同20世纪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分析哲学活动和科学哲学的某些主要哲学思潮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分析哲学活动发端于本世纪初罗素和穆尔对英国黑格尔主义的抨击以及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发展。罗素融合了两种思潮:沿着休谟、边沁和穆勒而延续下来的英国经验主义,和因弗雷格而复兴的19世纪的形式逻辑。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经验主义的,逻辑实证主义则把它加以发展,使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成为意义的标准。维特根斯坦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逻辑学和逻辑哲学的学说。根据这一学  相似文献   

13.
休谟人性理论中存在一个基本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利己主义的态度上:他在道德哲学中拒绝利己主义,但在政治哲学中却将利己作为基本的人性假设;他在政治哲学中强调法治和分权,在道德哲学中则将仁爱和同情作为道德的人性基础。休谟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正义,而其道德哲学建构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正义的实现。这一矛盾也可视为实现正义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十余年来,我国宗教研究的显著走势是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予以全方位、多层次、多视点的综合研究。这一走势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宗教观念的转变不无关系。 回顾已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宗教研究是有成绩的,但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方法论上的单一。人们大多从哲学或宇宙观的单一视角来看待宗教现象,从而不适当地强调了宗教唯心论的负面影响,凸现了唯心与唯物、信与不信教的  相似文献   

15.
休谟的实践理性观点常被等同于工具主义并受到人们诟病,进而,休谟的道德规范性理论因其工具理性观点也受到批评。然而,休谟虽然接受了工具主义的观点,但他却严格地把它限制在有关行动的经验欲求和与之适当相关的完成手段上。因此,在道德规范性问题上,休谟接受工具主义作为行动理由的要求规范性,但他对理由规范性的说明却是通过一种客观的形式给出的。  相似文献   

16.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17.
休谟的因果性理论历来是休谟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英美学界在研究这一理论时,出现了“新休谟争论”.争论一方认为,休谟是一个因果实在论者;另一方则对这种实在论观点提出了反驳.分析和研究“新休谟争论”,不仅使我们了解国际学界休谟研究的最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休谟的因果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这篇短文的目的是就休谟可能怎样批判康德认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一些假设。随着这个主题的自然展开,我也要对K. 鲍波尔的归纳观点以及他对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批判提出几个问题。无疑,康德知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克服休谟的怀疑论,为一些实际知识的基本原则确立绝对的确实性。人们说,虽然康德承认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唤醒,但是他由于温和地接受了先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科学逻辑”的先验范畤如果把康德的作为一种科学逻辑的《纯粹理性批判》与现代“科学逻辑”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意识分析”,后者则是一种“语言分析”。康德力图阐明科学的客观有效性,为此他实际上是用先验逻辑取代了由洛克和休谟发展出来的知识心理学,但是他的探究方法仍然与作为意识之“极点”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相关联。而且根据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综合法则,即关于诸如直观、想象、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办的功能法则,以取代休谟的心理学联想法则。这与现代“科学逻辑”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科学逻辑”不仅对心理能力不置一词。而且连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与情感之间——评休谟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休谟道德哲学的定位问题休谟道德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功利和情感结合起来 ,这既是它的优点 ,也是它的缺点。其优点在于阐述的全面性 ,致使道德哲学的各家各派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理论资源。其缺点在于论述的跳跃性 ,以致给人以不连贯或不协调的印象。例如 ,Abelson和Nielsen在《哲学百科全书》的“伦理学史”词条中这样评价休谟的道德哲学 :“尽管休谟对这些论题给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 ,但他的论述不知不觉地从一类问题转换到另一类问题 ,特别是从意义问题转换到动机问题 ,这是道德感理论所特有的转换。” ( p .93)“道德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