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会、集体表征和人类认知——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涂尔干 (EmileDurkheim)的知识社会学 ,首先应当注意一个事实 ,即涂尔干把他的知识理论安置在了他的宗教研究当中 ,因此他的知识理论并不独立于他的宗教研究而存在。但把知识理论放在这样一种从属的位置上 ,其好处是它使得涂尔干无需再对其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加以另行解释了 ,因为这一开始就得到了解释 :涂尔干把宗教看作必然是一个集体的、因而也是社会的现象 ,因此他也把知识的社会学条件定位到了相似的集体现象之中。按照实证主义的传统看法 ,宗教是科学知识的一种较不发达形式 ,我们的所有理解范畴都是由它而来或者经由它而来的 ,…  相似文献   
2.
"意义"和"解释"这两个词具有一种相似的多义性,从而形成了两对术语.而且,这两对术语具有某种以前没有得到注意的语义相关性.第一,对术语是一个文本的意义(下文写作C-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C-意义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的一半或一个方面,而听者的解释是另一半.第二,对术语是某个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意义(下文写作S-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①大体说来,对某物的正确解释即是关于该物的重要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意义”和“解释”这两个词具有一种相似的多义性,从而形成了两对术语。而且,这两对术语具有某种以前没有得到注意的语义相关性。第一,对术语是一个本的意义(下写作C-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C-意义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的一半或一个方面,而听的解释是另一半。第二,对术语是某个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意义(下写作S-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对某物的正确解释即是关于该物的重要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人们能够从文本之中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人们打算把文本看成是什么.文本是真理库吗?是像图书馆那样的资料堆积?还是一座森林?如果是前者,那末,怎样认识文本的真理性?究竟是谁掌管着打开这座真理库的钥匙?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我们要问,资料的堆积方式是随心所欲的吗?它们是否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给人们不同的东西?甚至堆积方式本身就能形成一门"学问",类似指导儿童摆弄积木的辅助手册.至于一座森林,它有着自己完整的生命系统.如果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肯定不能认识这个系统的真面目.当然,如果认为这个系统与人无关,那这种想法也很容易遭到驳斥,正如环境主义者所批评的那样,它把人的生活理解得过于狭隘了.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广大理论工作者认为 ,这个论断的根本精神在于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 ,就要避免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过的那种“无实事求是之心 ,有哗众取宠之意”的轻浮态度 ,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当代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 ,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词藻胜于内容” ,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内容胜于词藻”。词藻胜于内容的东西决不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历史证明 ,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任何严肃正确的论断都可能变成空洞无聊的套话 ,甚至为错误倾向推波助澜。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哲学所马哲史研究室为主的一些年轻学者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浓厚的理论兴趣 ,组织了多次讨论。本刊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体会以笔谈的形式发表 ,希望得到广大理论界同仁的勉励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这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新的实践 ,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地加以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也将提出大量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现摘要发表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社会学概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knowledge)最一般的解释是:它是对知识与其他社会或文化存在的关系的研究。“知识”这个词必须作非常宽泛的理解,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所有的文化产物(观念、意识形态、宗教、法理及伦理信念、哲学、科学、技术等等)。尽管在该  相似文献   
8.
1968年常被说成改变了我们对什么是政治的感觉.对于巴黎和西方数不清的其它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年轻示威者来说,政治突然从马克斯·韦伯所喜爱的那种比喻,即在硬木板上缓慢地打孔,变成了像对这样一种能力的再投资,即使人的生命可与感知现实的束缚相抗争:"成为现实主义者,就是要求不可能之物",这是另一个流行的口号.从那时起直至现在40年间,总的来说,也许除了1989年11月的柏林墙倒塌以外,政治往往是在缓慢地打孔,而不是处在想象的潮起浪涌之中.然而,尽管政治的确是一个不断出现在我们话语当中的对象,我们却很少稍事停留,对它加以定义.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想做的事:在对社会性(the social)的某种理解的基础上,我将首先尝试尽力完成为政治提供一个定义这项任务.然后,我将按照四种能够使其得以阐明的哲学范式,即商谈(dis-course)、判断(judgmerit)、承认(recognition)和赠予(gift),对政治的某些构成性要素(constitutive moment)进行观察.最后,我将回到政治对想象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来,把它从作为1968年的一个起点的那种直接的简化(short-circuit),重新塑造为一种反思性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一种作者称为"3B"立场的普遍主义观点.这种立场能够既解释命题对环境的超越性,又不否认环境的多元性和对命题的建构性.作者没有采纳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以便协调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作法,而是用"范例的力量"轴枢其间,得到一种以重新解释了的"共通感"概念为核心的实质性的普遍主义.它与其他普遍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承认后现代对基础主义的质疑;对现代哲学中无法落实的普遍主义原则,它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人类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和提升的普遍的直觉,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