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严璘璘  王哲  张智君  宋赛尉  孙宇浩 《心理学报》2016,48(10):1199-1209
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认为, 随着知觉经验的增多, 人们加工面孔的专家化能力逐渐增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 在知觉面孔时更倾向于整体加工。该理论已经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但未能解释另外一些研究的发现, 即对他族人群没有长期知觉经验的被试在加工他族面孔时也有强烈的整体加工。本研究旨在考察知觉经验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影响, 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通过组合面孔范式测量了中国被试在辨别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的组合面孔效应(即面孔整体加工强度)。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1b以灰阶图重复了实验1a。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仍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2通过操纵种族融合面孔的有或无, 测量5 s的知觉经验对融合面孔的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被试在知觉融合面孔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国被试在加工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所诱发组合面孔效应有显著的、量的差别, 且这种整体加工的差异不会受到面孔肤色信息的影响。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中国被试在加工种族融合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整体加工。该研究的发现提示, 不论是短时知觉经验还是长期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的增加是面孔整体加工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
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the other-race effects)指人们对面孔做个体辨别任务时辨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优于辨别他族面孔的绩效, 而做种族分类任务时分类他族面孔的绩效优于分类本族面孔的绩效。本研究通过知觉适应操纵被试对种族两歧(高加索和亚洲)融合面孔的种族知觉, 进而比较被试在两种条件下对同一张融合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和知觉辨别的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 知觉适应能使被试产生将两歧融合面孔知觉为与原始面孔所属种族相反种族的知觉偏向, 并且, 伴随着这种知觉偏向, 两歧融合面孔的加工出现了他族分类优势和本族辨别优势, 提示社会认知因素对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眼动技术,采用改进的视觉配对比较范式,探究快乐表情是否及如何改变中国婴儿的面孔种族知觉窄化。实验一发现,中性条件下,6个月婴儿能识别本族和他族面孔,9个月婴儿仅能识别本族面孔;实验二发现,快乐条件下,9个月婴儿熟悉他族面孔后,能识别他族面孔,并且眼动结果表明,快乐条件下婴儿对他族面孔扫描模式不同于中性条件下,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婴儿对他族面孔的识别。结果为婴儿期面孔知觉-社会加工联结假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Tobii1750眼动仪,记录3~9个月中国婴儿对亚洲、高加索和非洲女性动态面孔的眼动扫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步表现出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他族。3个月婴儿对鼻子的注视不存在种族差异,6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对非洲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高加索,9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而对非洲和高加索鼻子的注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面孔种族接触经验影响了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面孔的眼动扫描。  相似文献   

5.
王乾东  胡超  傅根跃 《心理学报》2013,45(2):169-178
本研究探究国内生活的幼儿在加工面孔时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研究选取了在中国本地生活并且没有与异族个体有过直接接触的幼儿和成人, 完成一个学习和再认本族和异族(高加索白人)面孔的实验, 同时眼动仪记录了他们看面孔时的眼动数据。结果发现:国内生活的幼儿和成人在加工面孔时存在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 即幼儿和成人均更多地看本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区域而更多看异族面孔的眼睛区域。此外, 相对于成人, 幼儿在加工面孔时, 更倾向于看面孔的眼睛部分, 进行局部加工。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家—— 新手理论, 对本族面孔更多的视觉经验将我们塑造成自身物种或种族的面孔加工专家, 从而对本族面孔更多地采取以鼻子为中心的整体化视觉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阳  孙秀玲    红等 《心理科学》2014,37(3):683-688
摘 要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让99名在人口统计学上与汉族不同接触程度的维族大学生再认维汉面孔,并填写社会接触和个性化经验量表,以考察本族效应是否能从种族间拓展到种族内不同民族间,以及群际接触的质和量对本族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维族大学生中与汉族中低接触者本族效应显著,高接触者未出现本族效应;接触量与个性化经验都与本族效应的幅度显著负相关;且相对优势分析表明个性化经验比接触量更能影响本族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对背景中的本异族面孔的加工特点。研究采用2(组别)×2(面孔种族)×3(背景)的混合设计,让16名16-25岁的ASD患者和17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完成变化检测任务,并记录他们的眼动。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SD患者的面孔辨别力更低;他们的眼动呈现更多的面孔-背景眼跳和更多的上下半脸眼跳;两组被试的上下半脸眼跳的次数受到面孔种族以及面孔和背景是否一致的影响。结论:在行为指标上,正常人出现了本族效应,而ASD患者没有出现本族效应;在眼动上,ASD患者呈现与正常人相似的面孔注视时间,但比正常人呈现更多的眼跳。面孔的背景影响了面孔辨别力以及上下半脸眼跳轨迹。  相似文献   

8.
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的现象。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N170、P200、N200与“DM”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脑电成分与本族效应的编码有关, 即对异族面孔编码不充分是本族效应产生的部分原因; “新旧”效应主要从提取角度解释本族效应, 认为提取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困难。与本族效应有关的主要脑区有梭状回、扣带回与杏仁核等。此外, 丰富的本族面孔知觉经验也会造成本族面孔的右半球优势比异族面孔大。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本族效应的某些脑电成分、关注本族效应消失的神经机制以外, 从整合观点探讨本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450-1453
异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异族面孔.脑成像研究也证实了这两类面孔在神经表征上的差异.关于该效应主要有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两种理论解释,但围绕着其心理机制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然,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族群认同等社会-人格因素对于异族效应的影响,并注意考察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有提取阶段可能存在的神经活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非洲、欧洲、亚洲三个不同种族的面孔照片,探究异族效应与加工方式的关系。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非洲面孔的反应时快于欧洲面孔,且两者均快于亚洲面孔。ERP研究结果显示,亚洲面孔的N170波幅显著小于非洲和欧洲面孔的波幅,后两者的N170波幅没有差异,而且亚洲面孔的倒置效应最大。研究结果说明相对于异族面孔,本族面孔更多地使用构型编码的加工方式,且N170成分表现出右半球优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面孔认知偏好的类别化-个体化模型,探讨该模型中的知觉经验、加工方式和动机水平对本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对异龄面孔的知觉经验、个体化加工异龄面孔及提高加工异龄面孔的动机都能有效改善对异龄面孔的再认,减少本龄效应量。这说明本龄效应遵循类别化-个体化模型,且在类别化-个体化模型中本龄效应与本族效应加工原理相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任务浏览范式,选取积极、中性和消极的情绪面孔作为材料,将面孔划分为3个兴趣区(眼睛、鼻子和嘴),考察中国个体在加工本族与高加索情绪面孔的眼动注视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浏览本族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在浏览高加索的(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面孔时,中国被试对眼睛和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显著多于其对嘴部的注视次数和时长,并且对鼻子的注视次数和时长也显著多于眼睛的注视次数和时长。结果表明,在加工本族面孔表情,中国被试将鼻子和眼睛作为主要注视区域,而加工高加索面孔表情时则是将鼻子作为最主要注视区域,即中国被试加工本族和异族面孔表情的注视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ERP方法,考察卡通面孔分类(人和动物)的脑机制及其与卡通面孔识别(人与车)的差异。结果表明,分类任务中,动物面孔VPP潜伏期显著长于人,N170潜伏期主效应不显著、波幅半球效应显著,LPP波幅在顶叶和中央区最大;分类任务VPP和LPP波幅均显著大于识别。结论:卡通面孔分类比识别速度慢、强度大,消耗心理资源多。顶叶和中央区可能是执行分类任务的主要脑区,且加工人类面孔具有优势。面孔加工中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可能部分是并行的。  相似文献   

14.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5.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李永娜  董妍 《心理科学》2016,39(3):547-552
采用延迟探测刺激匹配再认任务,考察面孔种族和内外部特征是否会影响面孔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先识记2或4张中国人或白人的真实面孔图片,一半有内部特征(眼睛、鼻子和嘴巴),另一半有内部和外部特征(脸型、发型),再进行面孔再认判断。采用Cowan’s K值的分析显示,我国被试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没有差异,但面孔数量与特征多少会影响面孔工作记忆容量,表明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加工不同。  相似文献   

17.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研究者对该效应提出多种解释。这些理论可分成三大类:侧重于社会认知的接触假说、效用分析;侧重于面孔表征的多维空间理论、整体/部分假说;侧重于加工过程的认知忽视和注意、加工水平说、内群/外群模型、双加工理论。每种观点与其他观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均不能很好地解释现有的研究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致力于直接操纵可能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75%的"一致"实验试次)与非预期实验条件(50%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雷怡  夏琦  莫志凤  李红 《心理学报》2020,52(7):811-822
近年来, 研究发现, 与成人面孔和其他社会性刺激相比, 成人对婴儿面孔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利用点探测范式, 结合眼动技术, 探讨了面孔可爱度和熟悉度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 成人对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反应时注意偏向更强; 眼动结果发现, 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首注视时间偏向和总注视时间偏向更强, 表现为注意维持模式, 并且, 这一效应只出现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而在可爱度评分上, 高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的可爱度评分显著高于低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结果表明, 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可爱度才会影响成人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 在偏好行为上, 对婴儿面孔的主观评定和观看行为上可能存在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