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协作抑制是指当人们在一个记忆小组中一起提取信息的时候,小组提取的信息总量比等量个体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心理学研究者致力于从认知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解释,主要的理论解释有提取策略破坏假说和提取抑制假说.前者认为小组成员的提取结果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信息组织策略产生了干扰,导致小组的提取成绩低.而后者认为小组内成员的提取结果会抑制其他成员对非提取项目的表征,降低小组协作提取能力,出现协作抑制.本文对两种理论假说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证据支持及现有争论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于对两种机制的关键矛盾点进行区别性检验、对不同认知机制在不同条件下成立可靠性的检验以及通过对编码阶段进行操控来进一步考察协作抑制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
记忆监测是有赖于状态的.还是有赖于特质的?实验针对两种预见性监测任务——任务难度的预见(EOL)和学习程度的判断(JOL),选用三种实验材料,对记忆监测的准确性进行了跨任务、跨情境的一致性考察。发现在任务难度的预见与学习程度的判断的准确性之间,存在着跨任务的高度一致性;在不同的三项材料之间.存在着跨情境的高度相关。本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支持了记忆监测的特质说。  相似文献   
3.
变化盲视是指在某些条件下人们往往觉察不到视觉场景中实质性的改变。最近研究表明,变化盲视发生时个体虽然不能有意识地报告变化,但却能无意识地对变化刺激进行加工和反应,也就是产生了内隐觉察。内隐觉察能够引导注意、影响反应速度。与觉察和无觉察相比,内隐觉察的眼动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与无变化试次相比,盲视试次可以观察到显著的脑电活动变化以及不同的脑区激活。内隐觉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如左侧前额叶在内隐觉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没有视觉干扰的范式应用到变化觉察的神经活动测量中等。  相似文献   
4.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相似文献   
5.
针对面孔认知偏好的类别化-个体化模型,探讨该模型中的知觉经验、加工方式和动机水平对本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对异龄面孔的知觉经验、个体化加工异龄面孔及提高加工异龄面孔的动机都能有效改善对异龄面孔的再认,减少本龄效应量。这说明本龄效应遵循类别化-个体化模型,且在类别化-个体化模型中本龄效应与本族效应加工原理相仿。。  相似文献   
6.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生存优势效应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生存加工”,其提取正确率最高。研究者试图用主题加工、一致性效应、情绪加工和自然选择等理论对生存优势效应进行解释。研究发现主题加工、一致性效应和情绪加工不足以说明生存优势现象,自然选择理论似乎可以更好地对此加以解释,但目前自然选择理论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支持。文章结合已有研究具体分析了最近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自然选择理论的直接证明,并对直接证明的方案等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以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随着呈现时间增加,锚定效应不断增大,低锚下的锚定效应高于高锚下的锚定效应。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水平的锚值,结果发现两者引发的锚定效应不同。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相似文献   
9.
丁静  刘湍丽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2,35(5):1126-1130
测试效应是指复习时对所学习材料进行提取比重学能更好地促进记忆。本研究利用低关联度名词词对作为实验材料来探讨测试效应的作用机制是过程依赖还是内容依赖。实验1的目的是考察记忆时程对测试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2(复习条件:测试、重学)×3(测验间隔:5分钟、2天、1周)混合设计探究测试效应产生的时程。实验结果:间隔5分钟和2天时,没有出现测试效应;间隔1周时出现了测试效应。可见1周是本实验条件下测试效应比较敏感的时程条件。实验2的目的是考察测试效应是过程依赖还是内容依赖。根据实验1的结果,选择1周时程,采用2(复习条件:测试、重学)×2(测验方式:A→B、A←B)被试间设计,探索测试效应的产生依赖于测试的过程还是内容。研究的基本假设:如果测试效应依赖于测试的内容,那么在测试方式为A→B与A←B两种条件下,其测试效应大小应有所不同;如果测试效应依赖于测试过程,那么测试方式为A→B与A←B条件下,测试效应的大小应该没有差异。结果发现:无论测试时是A→B还是A←B,其测试效应的大小没有区别。说明测试效应是有赖于复习时测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儿童注意力的测量途径包括家长或教师评定法、行为观察法、生理检测法及实验室测量法等。在实验室测量法中,持续性操作测试(CPT技术)是主要的测量范式。传统的CPT技术主要应用漏报率和误报率作为评价指标。但是,由于注意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高度动态和波动的过程,漏报率和误报率还不足以反映注意状态的动态变化。近年来的国外研究发现,把注意作为一个动态的现时过程来评估,以儿童在作业中反应状态的波动情况作为新的指标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以此为依据,开发研制了基于CPT技术的儿童注意力检测单片机SCM-CPT测试仪,在测试结果处理上采用了新的动态分析指标,在98名普通小学生中进行了试用,并为新指标建立了参考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