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道德绑架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道德绑架最普遍和最典型的形式是胁迫行善。道德上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或者说非权义务的区分有助于我们辨析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的实质是把道德上的非权义务等同于完全义务。道德绑架严重侵犯了个人的权利,有损社会的法治秩序,也会伤及道德自身。依法保护人的各种法律权利,增强人的权利意识是防范和消除道德绑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真实存在。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两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道德精神,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试论道德权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伦理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只讲义务,而权利范畴则属于法律的领域。程立显同志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权利与义务是不能分开的,只讲道德义务,不讲道德权利,是不全面的。对于这个有关伦理学基本范畴的问题,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争论。  相似文献   

4.
道德权利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权利是公民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在公民社会中既是法律权利的基础,又是法律权利的扩展和深化,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对等等特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道德权利的存在,相反,道德权利在公民社会中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这些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6.
诚实,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备的根本品质。它是取信于人、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1诚实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从语义上讲,“诚”是指忠诚,“实”是指真实,合起来,是指言行与内心思想相一致,不虚假。从道德上说,诚实是一种为人的品质。诚实的主要道德要求是:忠...  相似文献   

7.
就道德责任的归属而论,有两种典型的情形似乎表明道德责任有一个历史的维度。一些意志自由论者由此认为这为不相容论提供了一个有力论证,并进一步强调道德责任要求一种完全摆脱了因果决定的自由。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约翰·费希尔对于道德上负责任的行动所产生的机制的论述,本文试图表明这两种情形所暗示的"历史维度"实际上可以从相容论的观点得到阐明。因此,总的来说,我们没有必要设定任何"反因果"的自由来说明道德上负责任的行动的真正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这话是一位智者说的,我虽然忘记了是谁说的,但它却长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未能忘却,而且许许多多社会生活现象也总是不断地提示着我,使我明白这话是多么正确。 “善良的心”这似乎是一个道德眼界。 正是。我们知道,在任何社会里,人们总是要讲某些道德的。每一个社会都有它在较低层次上的共同道德,不超过这个层次界限,法律与道德一致。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世界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个体在道德上发挥作用的能力,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价值上讲,我们重视个体的人的地位;然而从道德上讲,我们却不能依靠个体的人的作用,而是需要立足于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整体的力量。这样一种当代社会中道德从个体转向整体的运作与实现方式,是通过下述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第一,从个体榜样的示范效应转向规制中的道德渗透与伦理涵蕴。第二,从个体德性的培育转向社会主导价值的建构。第三,从精英的道德导引转向民主的伦理商谈程序的运作。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上“积”的思想是荀子论“积”的核心环节,构成荀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荀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荀子道德上“积”的思想主要关乎人的道德品性、道德行为的积累形成,关乎个体道德人格的成长发展.“化性起伪”是道德之“积”的前提;“积善成德”是道德之“积”的主要内涵;注重学习、专心一志、实践行动和人文环境,是道德之“积”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律”与“他律”的哲理辩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学术界关于“自律”和“他律”问题有着两种不同观点:一是片面强调道德上的“意志自律”,认为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本质,甚至提出“他制他律与自制自律是臣民与公民的根本区别”这样一个情绪化命题,主张彻底抛弃“他律”;二是认为在现代社会,伦理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贯彻现行经济政策中常遇到一个问题,即经济政策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有人讲贯彻经济政策与道德有矛盾。商品经济讲价值规律,讲等价交换,不讲道德。有人还举例说,大学老师搬家让学生帮忙,学生张口要钱,从商品经济角度看,学生的行为是道德的,如果不张口要钱或老师不给钱则是不道德的。同样的,作为一个工人给多少钱干多少活,钱多多千钱少少干,也是应该的,不应在道德上有所非议。按照这种观点,共产主义道德、奉献精神、学雷锋便都不能讲了,  相似文献   

13.
“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讲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道德,既有社会主义道德,也有非社会主义道德;后者讲的是“初级阶段”占主导地位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不包含非社会主义道德。 “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是由多种类型的道德成分所构成的。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起码有以下五种道德成分所构成:第一,居于最高层次的,代表未来方向的,并带有较浓厚理想色彩的共产主义道德。现实生活中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在当前,共产主义道德是应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的,是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  相似文献   

14.
论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兼论道德权利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德权利是道德权利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人而应当平等享有的,并应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地位、自由和要求。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主要指公益伦理的客体——弱势群体基于人而享有的,并应当由道德来伸张和保障的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文化身分能够免除我们对某些行为所负的责任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涉及文化身分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我们假设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其次,我们必须将道德责任同法律责任区别开来.出于何种缘由我们认为文化身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文化身分能够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那么可以确信他们对其行为的错误性是无知的.因此,文化身分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可以参照其对相关行为无知的责任.我们通过以下与之相左观点的分析,验证该观点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评中国思想家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礼法合一论的真义是对“善法”的追求 ,对“恶法”的否定。因为善法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 ,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而恶法则是反人道的。墨家强调“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其真实的意思是不道德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 ,与儒家的礼法合一论有相似之处。法家主张“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 ,从而否定了法律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根据。今天 ,我们在立法中贯彻道德的法律化取向需要谨慎从事 :一是注意把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合乎社会潮流的道德予以法律化 ,不能把落伍于时代的道德法律化 ;二是切忌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必须认识到 ,应该法律化的道德只是“底线道德” ,而高层次的道德是不宜法律化的 ,否则就是强人所难。  相似文献   

17.
斯宾塞论社会公正: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道德辩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宾塞的“理性功利主义”是一种主张公正优先的道德哲学。在他看来 ,只有人们在其中享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的社会 ,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 ,才能实现“按应得原则分配利益”的公正。他反对现实社会中凭借强制力而获取的“权利”,认为“按现存的权利制度分配”和“按需分配”都是违背社会公正的。斯宾塞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社会公正观 ,包括他反对旨在扶助弱者的任何社会调节措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谬误 ,对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正原则 ,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逻辑上讲,在一个真正尊重人权的世界里,区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暴力、虐待、压迫以及歧视会被视为荒谬。不过今天仍有许多人将私人或家庭关系看成孤立的,独特的事情,他们充其量认为,比较而言,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重要。而且如果我们真正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没有道理,但正是它塑造了(进而以此歪曲阻碍了)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从最开始起,现代的人权运动(为求得一个不把暴力、虐待和压迫当作“事物存在方式”的世界)确实就像它常被认为的那样,是保护“男人权利”的运动。17世纪的洛克和18世纪的卢梭一类哲学家当时提出了新奇的思想:男人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却没有提到女人和孩子也享有同样的权利。的确,因为他们对专制的关注局限在公共的或政治领域里男人彼此间(或者特指自由的、拥有财产的白人男子)的关系中,他们甚至没有提到私人或家庭范围内的专制问题。相反,当那种后来被广泛接受的认为国王们有统治其“臣民”的“神授权利”  相似文献   

19.
慎到法思想中对"公"的追求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相类似。他认为道德与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冲突,如果违反了道德,成文法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即恶法非法。从肯定道德的角度分析,慎到认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的实质应该是现实法律虽然与道德相违背和对立,但是也比无法可依的状态要好,也就是不善之法即"恶法犹愈于无法"。虽然是恶法,但因其也是"法",不能因为其不符合道德就否定其有效性,这与其所展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道德的自然法倾向并不矛盾,他是为了确立法律的至上性。另一方面慎到认为法律制度的建构应以自为之心作为其人性论基础,将制度建构在美好道德之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未彻底否定道德的价值,但认为法律同道德相比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这其实也是对道德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他认为如果二者冲突,法律要高于道德,道德让位于法律。慎到法思想为我们今日制定法律时应如何更好地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避免步入泛道德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错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洛克还未从权利层面来认识宗教,而停留于宗教宽容的道德呼吁。洛克认为宗教是救赎的义务,无法谈权利;救赎真理是不可知的,宽容才有宗教和平。洛克思想之局限源于他将宗教宽容的基础建基于基督教的救赎价值。从洛克到现代思想家,宗教自由实现了从道德呼吁到法律权利的质变,价值基础从宗教的重要性转移到人的尊严和道德自主,权利的外延也随之扩展到个人的良心信仰。洛克的思想仍对当代国家宗教自由有着重要影响,认识其局限性,是照镜正衣冠,对制度建设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