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近代到本世纪,美国的宗教自由保护从强调基督教之于美国社会的重要性转到立足宗教作为个人信仰的本质。建国阶段,国父们将基督教视为美国的立国基础,给予特殊的尊重和保护,基督教因此成为事实的国教。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不能持有特定的宗教立场乃至道德立场,宗教的特殊价值随之减弱,宗教本身也逐渐成为个人的选择。人们从个人信仰和个人选择的角度来认识宗教自由的价值,宗教自由逐渐从宗教的自由过渡到个人信仰的自由,隐私权的观念相应产生。  相似文献   

2.
西方"宽容"观念经历了从宗教宽容到道德宽容再到积极宽容的两次转变过程,这种"宽容"观念的历史嬗变可以通过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宗教伦理准则下的宽容、以洛克为代表的西方近代道德宽容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现代交互伦理关系中的宽容观念的考察予以理解。特别是现代"积极宽容"观念在淡化以往由于不喜欢甚或厌恶而产生的被动的"容忍",进而继承道德宽容所强调的道德自由、重视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克制"方向,即对异己观点的"克制"与"承认",这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差异化的历史变迁现实,也体现了对道德主体自身与社会伦理双重性的兼顾,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早期对基督教的批判,如对反理性、反人道的狭隘救赎观和圣经无误论等教条的批判,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点。他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提升了宗教的价值蕴含,促使宗教形成符合理性、符合人性的自觉。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含义下的宗教自由,是一种更具积极意义的宗教自由。通过对恩格斯早期的基督教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起始阶段的考察,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把握其宗教批判的路径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天风》2003,(8):55-55
伊拉克基督教主教们促请新宪法承认宗教自由权利 在伊拉克重建的背景下,伊拉克信仰基督宗教的主教们向本国人民、各政治和宗教力量及国际社会发出呼吁,促请新宪法承认宗教自由权利并且保障公民不分种族和宗教都可以加入社会和政治生活。呼吁书上写道:“我们为今天在伊拉克居住的所有人要求,根据人权宪章的内容,在和  相似文献   

5.
在洛克研究的"宗教转向"中,财产权问题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中蕴含着体现平等主义的慈善思想。在他那里,个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对上帝的义务,而且还有使他人得以保存的慈善的义务。洛克的宗教背景使他的慈善思想非常接近于托马斯主义。他的慈善并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人的一种德性,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爱",二是"宽容"。洛克的慈善在一定的条件下性质会发生变化,从仅仅是内在的道德上的品格转化为一种外在的法律上的权利。洛克的慈善的性质可以转化的观点显著地改变了他的财产权理论的面貌,使他同现代自由主义者区别开来。但是,洛克并没有把慈善看作一种高于财产权的权利,如果说他的理论中存在"慈善权"的话,也仅仅指的是人的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约翰·洛克的宗教宽容思想是其哲学、政治、宗教思想的整体思考的产物,其在关于信仰与秩序,即宗教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方面,讨论了很多重要的议题。本文从洛克关于“灵魂拯救之事与官长无涉”这一政教关系的核心问题的讨论出发,探讨洛克就权力、良心与秩序——宗教改革伊始的核心议题做出的探索、阐释与突破,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和阐明笔者对洛克政教思想的核心观点的新的认知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南非现行宪法通过之前,由于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的推行,宗教自由权利的法律保护范围和力度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南非临时宪法到现行宪法通过之后,宗教自由权利的保护获得更加充分的保障;在宪法中确立宗教自由权利条款能够使宗教自由权利有力地抵御来自公共权力的侵害,宗教自由权利只有在宪法这种"高级法"的保护下,才能真正实现;南非在宪法中确立宗教自由权利的保护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翁开心 《哲学动态》2007,(10):19-24
伴随着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基督教新教文明的兴起为思想和制度背景,充分保障每个人良心的自由不受逼迫和免予恐惧成为人类宪法权利的核心理念之一;与此相应,宗教自由及其真正实现不可缺乏的表达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权利为各国宪法所承认。在这些宪法权利被确认之初,宗教在道德和公共生活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而且是抹不去的底色。然而,20世纪以来,在地球上许多地区保有和出现宗教复兴的同时,对于主要以基督教文明为文化主体的西方社会,宗教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的作用却日益衰微,传统宗教似乎已经失去了其道德力量。有研究提到,在欧洲历史…  相似文献   

9.
对洛克早期自然法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探寻,可以发现,如果像传统自然法理论那样只从义务这一向度去理解自然法,洛克关于自然法何以是一种普遍法则的讨论仍然存在困难。但是,这一困难却有可能通过转向关注和讨论自然法的另一向度即权利而得以化解。洛克的《政府论》通过讨论与揭示自然法的权利向度,不仅在学理上完成了对自然法之普遍性的论证,而且实现了对自然法理论的转折,即从义务到权利,从而为现代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际宗教自由法"(IRFA)构成近年来美国对外关系中有关宗教问题的政治与法律基础,是规定和指导美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采取对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是美国国务院"监督国际宗教自由"、发布"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和指定"特别关注国"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本文从客观学理角度详细分析和探讨了该法案的背景、起源、规定、机制、影响以及各种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的一般观念上,“宗教自由“被视为现代民主制度下个人权利的重要体现甚至是首要体现.追溯历史,“宗教自由“的口号,是欧洲启蒙主义时代从受到政治、宗教双重压迫的资产阶级当中产生的.他们要求在信仰生活上摆脱“国教“或传统主流教会的歧视和压力,乃至形成新兴移民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契机.在历史上不乏宗教战争、宗教迫害的西方世界,在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固化了历史反思的美国,他们对于“宗教自由“理念的特别珍视,是不难理解的.这种理念以及据之而制定的法律,保障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文化连续性基础上的精神支柱的稳固,又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性发展,推广成为代表西方价值标准的强势话语,以至“宗教自由“似乎成了超出其他一切原则之上的绝对自由,成了不可人为设限的“天条“.……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末,“英国自由思想之父”洛克完成了探讨宗教问题的著作《论宗教宽容》。在这部著作中,他总结了欧洲宗教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出:基督教世界之所以发生以宗教为借口的一切纷乱和战争,在于拒绝对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实行宽容。他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13.
论宗教宽容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2,3(4):124-133
不同宗教之间 ,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容忍 ,相互承认、相互尊重 ,相互对话、相互理解 ,以切实实现和保障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为此 ,我们须承认人的意志自由 ,实施政教分离原则以及世俗政治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中,自然权利说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他的自然权利说内蕴于他的自然法理论之中。洛克的自然法理论有着很深的自然法传统的因素,而与霍布斯的相关理论既有继承又有重大区别。他的自然权利说既有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尤其是表现在他对财产权的论述中。在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论题上,洛克将保护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利论贯穿到底,合乎逻辑地回答了政治权威存在的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宽容的要义在于包容道德生活中的他者,即包容持有不同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判断或具有不同道德行为表现的个人或群体。道德宽容的客观前提是人类道德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分歧。道德宽容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为它既不是道德武断,也不是道德纵容。道德宽容的限度是勿纵恶或勿跨越善的边界。伦理相对主义是道德宽容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印度近代知识分子对"宗教"进行从信仰、体验到心理、思想的反思起,"多样统一"的传统和精神性的内核渐成印度宗教的阐释向度。印度宗教因袭达磨传统,丰富的自我论为揭开深层心理和意识提供依据,对精神性的重视和宽容的态度成为宗教对话与比较的前提。近代思想家们承认印度多元宗教共存与互动的历史事实,以理性的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探索其所蕴涵的共有价值取向。他们所倡导"多元宗教共同体"的构建既有现实依据,也有学理基础,对重塑当代宗教生态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些学者高调主张宗教进入社会所有公共领域,"宗教自由"是主要的法理依据,赋予宗教一厢情愿的功能则是它的理论基础。本文仅就法理而言,这类主张来自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法案》宣扬的宗教无政府主义,实质在搅乱舆论,干涉他国内政。它驾凌于他国的法权和主权之上,也违背美国的建国宗旨和宪法原则——政教分离。所以这一《法案》在其本国无效,我们的响应者也到了该打住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列强的核心话语,已经转向"以宗教自由为基石"的人权。基督教的"普世价值"不断被抽象化,成为西式民主制度的图腾,美国基督教新基要主义势力和政治新保守主义势力结盟,共同推动国会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使其成为以国家力量进行基督教全球战略扩张的工具。美国前国务卿说"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这种符号化的"普世价值",企图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各国基本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成为国际舞台上"新干涉主义"的武器。这种宗教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影响了国际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如果说,西藏、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宗教极端思想相结合,形成分裂祖国领土的恐怖主义暴力威胁,那么,国际宗教右翼势力利用合法渠道,向我国的文化教育领域持续渗透,已经开始形成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软实力。宗教渗透已经成为国外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而文化问题,宗教问题,以至意识形态问题,毕竟需要思想上的应对。我们应该掌握话语权,应该培植我们的学术优势。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的途径、方式和表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中包含了伦理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法律都有着伦理道德的基础.道德法律化是立法中的普遍现象,它经历了从伦理、物理再到法理,最后成为法律的过程.道德法律化的具体方式包括道德向法律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法律最后拥有了技术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征.从道德法律化的表现形态上看,它包括道德义务的法律化和道德权利的法律化,以及道德的公法化和道德的私法化.在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道德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演变成一种制度性的伦理形态,并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基督宗教与道德基础建设赵汗青在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基督宗教与当代社会》一书中,就“中国当代道德基础建设与基督宗教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从来都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承担者。虽然儒家并非狭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传统社会却采用了宗教的意识使儒家起到了道德建设承担者的作用。对于道德建设的基础建设,每种宗教都可以提供其特有的贡献或价值。以基督宗教而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新型的道德基础建设提供价值:第一,提供满足人们对终极价值追求的机遇;第二,提供“诚信”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