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美国     
美国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如今是世界上的第一强国。美国人民有光荣的历史,美国也是西方世界信教人数比率最高的国家。本文赞扬了美国的美丽富饶,也慨叹美国犯罪率太高,而且越来越高,以致于国家无力承担监狱费用,只好求助于私营。不是有些人说。信了宗教道德就会高尚吗?看看这篇文章吧。我们相信,美国监狱里关的决不会都是仅占其人口百分之几的无神论者。问题出在社会和人那里,"上帝"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2.
国际动态     
世界浸信会联会首次选出非白人领袖7月初,世界浸信会联会宣布,现年56岁的牙买加牧师、神学家Neville Callam被推选为新任秘书长,这是世界浸信会联会的首位非白人领袖,也是首位不是出自美国或欧洲的领袖。新任的BWA领袖是研究基督徒道德的专家,曾就读于西印度群岛大学和哈佛神学院。  相似文献   

3.
道德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股不可忽略的、恒久的力量。“美国例外”主义、实用主义至上的道德原则和“人道主义”干涉原则是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的三大道德支柱。“道德责任”的背后是为了在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探索现代人类世界道德整合的不同途径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拉(Robert N.Bellah)有关现代社会道德秩序存在可能性的观点。文章以贝拉领衔著作的《心灵的习性》和《好社会》两部社会学典范为基础,指出贝拉彻底地把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与道德热情混合在一起,呈现出人道主义文化的特质;贝拉洞悉现代社会由于个人主义过度膨胀造成的道德困境,将宗教视为创造和维持道德团结的道德力量之源;他还特别注意到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出现不同途径的道德整合方式,而宗教在美国则扮演提供平衡各种社会混乱力量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超验主义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在美国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但它在美国的影响至今余波未尽。以爱默生、梭罗等人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家重视伦理问题的探讨,强调思想自立性和自然神圣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重视道德实践,呼吁人类追求简朴、自然、坦诚的道德生活。他们的伦理思想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其获得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超验主义伦理思想具有提倡泛神论、简单化强调道德直觉等缺陷。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是作者近些年开始去世界不同的地方,他以为全世界越来越宗教化,以为全世界都在赞美神,都在做礼拜,走在为摆脱原罪而奋斗。他以为世界就像一些美国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神,没有宗教作为道德基础的社会是不能存在的,那里的人们将无恶不作,世界将陷入无法无天的混乱。但当他到了丹麦和瑞典之后,  相似文献   

10.
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相似文献   

11.
探索现代人类世界道德整合的不同途径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介绍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拉(Robert N.Bellah)有关现代社会道德秩序存在可能性的观点.文章以贝拉领衔著作的《心灵的习性》和《好社会》两部社会学典范为基础,指出贝拉彻底地把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与道德热情混合在一起,呈现出入道主义文化的特质;贝拉洞悉现代社会由于个人主义过度膨胀造成的道德困境,将宗教视为创造和维持道德团结的道德力量之源;他还特别注意到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出现不同途径的道德整合方式,而宗教在美国则扮演提供平衡各种社会混乱力量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1.世界上没有不文明的道德,也没有不道德的 文明。2.文明是表现于形体的舞蹈,道德是发自内心 的歌唱。3.道德标志着人生的水准,文明标志着历史的 进程。4.文明蔚然成风,道德亦蔚然成风。5.道德是有教养的,文明也是有教养的,所以  相似文献   

13.
程颐"格物致知"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相似文献   

14.
所谓道德本体论,是在人心性本体存在上讲的;而其为道德,最终是以人的心性本体存在为其源头的。道德,特别是道德精神,是人性美好的表现。这种纯乎天理、创化不已的心性存在,就是本部论著所说道德本体;而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华夏民族道德精神世界的获得,就是本部著作所谓道德本体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形而上学,主要解释了道德的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原理,它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儒学的构成中,道德问题是贯穿其整个学说的主线,自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论述.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宋明时期的发展,直至近现代的完善,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理论生成了自身独具的结构范式.它通过对非感性世界的追问,为人们的道德生活与意义世界提供了源于生命内在自我领悟的终极关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评价、道德规范、道德序列以及道德修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是民族化道德主体所表现出的两种相互联系的道德属性。道德的民族性强调道德主体的民族道德差异性。道德的超民族性则突出道德所具有的超越不同民族主体自身特点而为不同民族所共有的属性。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是一种辩证关系。正确理解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下的各民族道德之间以及中华民族道德与世界民族道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世界既超越外在自然,又超越内在自然,是人特有的世界。道德如果立足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结果都只会被自然的必然性所左右,无法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体验,无法通向人的自由世界。所以,自由而主动的人的伦理学一定是超越自然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从自在方面来说,德福困境是个伪命题,因为道德是为义务而义务的,而幸福概念的所有成分都是来自经验的。但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又具有德福一致的信念,同时纯粹道德义务消除自身抽象性的方式要付诸生活世界,所以生活世界是德福困境命题得以成立的前提。生活世界中的德福困境又具有其理性主义的症结,因为近代启蒙理性既不能为道德奠基,也不能兑现它所许诺的幸福。德福困境消弭的可能性在于重拾情感主义道德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古典儒学以“德治”为政治行为的最高原则与最终目的 ,期望通过由内而外的道德转化 ,将这个世界变为道德世界。先秦儒家致力于政治的道德化 ,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状态 ;但是 ,历史的事实却是儒家道德的政治化。道德与政治的不分 ,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张力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有景观 ,而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境遇 ,却值得面临着现代化的今人深省。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是人所具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与人的道德认识相伴而生的,是人产生善的道德行为的力量和源泉。本文在对道德情感进行伦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相通性进行了阐释,并针对今天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情感缺失问题指出,道德自由的境界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人类要走向道德自由的理想王国就必须将道德情感还原于人的生活世界中去,给予道德情感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