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山西省首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学术交流会,于一九八五年六月三日至八日在太原举行。廿所大专院校,廿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和重点中学,有关社科单位的代表九十五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了三十七篇论文。北大副教授魏英敏、人大副教授许启贤,北京德育学会付会长王殿卿应邀到会作了学术报告。会议主题是研讨高校、中专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对大学、中专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及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队伍的建设等问题也作了探讨。一些同志还就德育和美育和体育的关系,道德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联合采用联想匹配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任务,考察了自我—他人分类中的他人重要性对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影响。研究将中性的几何图形与自我、不同重要性的他人(实验一为陌生人,实验二为朋友)建立联结,并将自我(暂时建立联结的图形)高奖赏联合任务与自我低奖赏联合任务下的反应差异(即IAT值)作为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联想匹配任务中自我和朋友以及自我和陌生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自我优势效应;(2)IAT任务中,自我和高奖赏只在他人为朋友的自我—他人分类判断时才具有相似性,而他人为陌生人时二者不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他人重要性改变了自我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3.
王凌云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1,43(5):494-499
研究使用外显面孔再认实验(实验一)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实验二)检验自我参照框架是否是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假设。具有不同朝向(左或右)的被试自己面孔和朋友面孔呈现在视野中央, 实验一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观察者角度)或他人框架(被观察的像的角度)判断自我面孔的朝向(忽视朋友面孔), 或者判断朋友面孔的朝向(忽视自我面孔); 实验二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或他人框架判断所有面孔的朝向。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框架促进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出现,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自我面孔优势, 这种效应稳定地存在于外显和内隐两项任务中。并且, 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依赖于面孔刺激背景。  相似文献   
4.
6月26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了′99年度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跨世纪的哲学史研究与展望”。与会学者回顾了20年来中、西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中、西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21世纪的哲学史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萧萐父教授结合自己20年来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从五个方面回顾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湖北地区哲学史研究清“左”破旧、拨乱反正所走过的历程。第一步从方法论入手,重点集中在如何抛弃日丹诺夫—斯大林模式,回到列宁所讲的像黑格尔—马克思那样辩证地研究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这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Posner的空间线索范式,三个实验意在探寻自我面孔作为特殊的刺激对空间注意的调控作用。在实验一中,自我或者熟悉的面孔作为内源性线索出现在视野中央,通过朝左或者朝右来提示目标出现的位置。在实验二(小图)和实验三(大图)中,自我或熟悉的面孔与目标同时呈现,作为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出现在视野的左侧或右侧。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熟悉的面孔相比较,自我面孔产生了更大的提示效应。这意味着当自我面孔与任务相关时,对提示位置易化优于熟悉的面孔。与之相反的是,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自我面孔和熟悉的面孔同样捕获目标位置的空间注意。然而,研究并没有发现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在捕获注意上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许暗示着在注意捕获的过程中,面孔效应足够大而掩盖了自我效应的出现。这些发现表明自我面孔之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刺激不仅受感知过程的影响,还依赖于与任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1)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2)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3)同时类型系列标记模型。最后从瓶颈理论在整个注意瞬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两方面剖析了瓶颈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时间估计法考察动作自主性水平、动作结果性质(利己、利他、中性)以及结果是否可预测对施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 高自主性的自由选择条件比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增强了个体的施动感, 且不受动作结果性质与结果是否可预测的影响; 在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下, 当结果可预测时利己结果比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更强, 而在结果不可预测时利己和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没有区别, 但均弱于中性结果。这揭示出动作的主观意愿在施动感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自主性较低的服从条件下, 对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结果能否被预测, 对个体的施动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具有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对施动感会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 且这种调节作用在低自主条件下较为突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线索化范式,考察了阈下线索引发的外源性注意定向.实验一调控线索和掩蔽呈现时间设置最佳阈下参数;实验二和实验三分别采用检测和辨别任务,考察了多SOA下阈下线索引发的外源性空间注意定向.结果发现,无论在检测任务还是辨别任务中,阈下线索均可引发抑制效应,且完成辨别任务时得到了注意定向的双阶段效应——易化和抑制.这表明,在不需要意识参与下阈下线索可以引导注意,产生易化效应与抑制效应,后者的机制可能与返回抑制相同.  相似文献   
9.
黄梅这片佛教土壤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后,其佛教状况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但禅宗独盛的状况未有改变,“东山法门”已深深融入黄梅人的意识形态之中,也融入了黄梅的万事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0.
联合采用联想匹配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任务,考察了自我—他人分类中的他人重要性对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影响。研究将中性的几何图形与自我、不同重要性的他人(实验一为陌生人,实验二为朋友)建立联结,并将自我(暂时建立联结的图形)高奖赏联合任务与自我低奖赏联合任务下的反应差异(即IAT值)作为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联想匹配任务中自我和朋友以及自我和陌生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自我优势效应;(2)IAT任务中,自我和高奖赏只在他人为朋友的自我—他人分类判断时才具有相似性,而他人为陌生人时二者不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他人重要性改变了自我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