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103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In an early study i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Rekers and Lovaas (1974) evaluated th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Deviant Sex-role Behaviors in a Male Child. They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reinforcement and punishment to target non-gender-conforming behaviors of a 5-year-old male child. This study was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controversial and concerning, even near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Nordyke et al. 1977; Winkler, 1977). The concerns focused on the ethicality of selecting non-gender-conforming behavior as a target response and the use of punishment for this type of response, particularly at the behest of parents when the young child was not seemingly distressed. The study has subsequently been used as empirical support for conversion therapy creating concerns about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and harm to the LGBTQ+ community. This editorial reviews the concerns originally presented by Nordyke et al. (1977) and Winkler (1977) and issues an offic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about the various harms that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
3.
貌似"健康"的人突然死亡(即猝死),由于事先无任何预兆,出乎人们意料往往使人们对死因产生怀疑,若死者是在因病就医过程中突然死亡,特别是在刚注射或服药后死亡,很容易被认为是医护人员的医疗活动及其相关活动有问题而引发医疗纠纷,每位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若死因不明,尸检则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隐藏情绪识别对公共安全防范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表情是揭示隐藏情绪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目前隐藏情绪研究较少且微表情因其细微幅度与快速出现等特性难以识别, 其研究尚未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因为, 隐藏情绪的认知与表达机理亟需系统的研究,采集实际场景中的微表情数据, 并以脑电信号辅助微表情的精确标注是提高微表情标注效率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微表情识别方法, 并辅以人脸颜色、注视估计和非接触生理信号等多通道数据, 以检测与识别隐藏情绪。社会公共安全是隐藏情绪分析和识别的典型场景。面向精神疾病患者两害行为(即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危险行为)风险评估和服刑人员会见场景隐藏情绪检测, 可以有效地对相应系统和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已成为“亲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隔代教育对祖孙两辈人的身心健康均存在“双刃剑”效应。生物进化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为理解隔代教育对孙辈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角色紧张和角色强化理论可以加深隔代教育对祖辈影响的认识。未来研究应明确隔代教育的定义和类型, 控制边界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并进一步推进隔代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对1284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2)心理韧性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介过程的前半条路径和直接路径受到性别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更大;相比于女生,在男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以163个家庭为被试进行追踪研究,比较父亲和母亲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对学步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的差异。在婴儿6个月(T1)时评估父母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表征;14个月时父母分别报告消极共同养育关系;24个月(T3)时父母报告学步儿内外化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母亲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相关不显著。(2)母亲过度投入/未解决依恋表征与消极共同养育在母亲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学步儿外化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而在学步儿内化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不成立。父亲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与消极共同养育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鑫辉 《心理学报》1988,21(1):72-78
新开拓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心理学史已经宣告建立。它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的一项重大空白,为国内外心理学界所瞩目。它正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研究对象和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划清了一些基本的界限;基本范畴与术语的研究更加深入,整理出了一套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体系;开展了中西比较研究,更有说服力地确立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建立和发展了国际学术联系,扩大了中国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