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研究用药时间、用药间隔、停药时间对合理用药的影响,确定用药的最佳时间、最佳间隔,以达到高效低毒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时辰药理学”理论为依托,阐述时间因素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因此,时间是合理用药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用药过程中,我们应将时间和剂量看成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2.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2005年年底江苏省所有县全部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文以铜山县2004年度合作医疗实践为例,从筹资机制与力度、法律法规保证、门诊住院补偿比例与力度、预防保健的重视等方面提出几点做法,从而使合作医疗的运行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33.
杨某,女,24岁,遭遇失恋挫折,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精神痛苦5个多月。本案例通过对其心理和行为问题诚心进行探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使其认识和领悟到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34.
不合理用药的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合理用药的哲学思维湖北省烯水县人民医院(436200)陈冬元药物不良反应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忧虑,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高得使人震惊。防止不合理用药不仅要从临床、药学方面去研究,而且还应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方面去研究。-、不合理用药的严重性目前各医院不合理...  相似文献   
35.
本文是对一位心情压抑的求助者,为消除抑郁情绪所做的心理咨询,应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情绪得到改善,增强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6.
本文是一例大学生因失恋而导致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在大四上学期末因与女友分手,再加上考研压力大等原因,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伴有失眠、食欲不振、上课精神不集中等症状,间断持续近两个月,前来咨询。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基本好转,睡眠和食欲问题得到解决,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咨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7.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随着学习英语需求的多样化,英语教学资源,对于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扩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等,其重要作用就迅速地被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8.
本文是一例因考研失败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是一名女大学生,因考研失败而出现焦虑、头晕、心慌、入睡困难、食欲下降等症状。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特点采用了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所好转,睡眠得到改善,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39.
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不流畅效应认为,学习难读材料要比学习易读材料的效果更好。已有研究主要通过操纵学习材料中的文本、画面或声音属性考察知觉流畅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发现不流畅材料可能有助于缓解过度自信现象,但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效果,不流畅效应的稳健性受到质疑。合理难度理论与不流畅理论均认为,知觉不流畅所引发的额外认知负荷促进了学习;相反,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这种额外认知负荷会阻碍学习。对现有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知觉不流畅既降低了学习判断的自信心(d=-0.54),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d=-0.36),一定程度上支持认知负荷理论。未来研究需关注知觉流畅性本身的操纵、界限及系统性评定,并探讨不流畅效应的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40.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