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伟炯 《心理学报》2017,(11):1449-1459
本文从社会过渡带和心理过渡带两个方面对"通勤悖论"进行解析,构建了通勤时间影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广州市白领的追踪调查和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婚姻状态(社会过渡带)具有调节作用,未婚员工通勤时间负向影响生活满意度,已婚员工通勤时间对生活满意度和快乐度有曲线影响;(2)恢复体验(心理过渡带)具有交互效应,心理解脱调节了未婚员工通勤时间与通勤效用的关系,放松体验调节了未婚员工通勤时间与快乐度的关系;(3)已婚员工通勤时间与通勤效用和快乐度的关系受放松体验调节,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受心理解脱调节;(4)通勤时间对生活满意度和快乐度的影响,以及婚姻状态和恢复体验的交互效应,以通勤效用为中介;(5)员工在"通勤时间陷阱"(1.75~2.75小时)的效用均衡。结论有助于分析"通勤悖论"的深层原因,对城市管理、企业管理和个人都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32.
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体系,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33.
亲子鉴定对于维护家庭应有的婚姻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需要引起注意的新问题,如强化了男子亲权的意义而忽视了女子亲权的意义、强化性关系的生理和血缘伦理意义而弱化了性关系的社会伦理意义,容易因诱发和助长夫妻间的不信任情绪而导致婚姻和家庭信任危机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对亲子鉴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  相似文献   
34.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译介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马克思思想中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困难: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但在其作品中又充满着带有道德色彩的判断。以李大钊和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将这种理论困难表达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革命者的能动性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揭示了这种理论冲突,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典范。  相似文献   
35.
横断研究认为收入和幸福感正相关; 长时时间序列(通常指10年及以上)研究认为二者无关, 这种矛盾的结论即构成了幸福悖论。传统上解释幸福悖论主要从理论着手, 如定点理论、适应理论、相对效用理论等。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从“忽略变量”的角度解释, 文章分别介绍了收入不平等、受教育水平、社会资本、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婚姻状态五种忽略变量。忽略变量对幸福感的消极效应抵消了收入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 导致了幸福悖论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老化研究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是基于老化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新理论。总结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框架,并对目前有关此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整理概括,最后指出了该领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不久前兴起的道德悖论研究虽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道德悖论的概念即"什么是道德悖论"的问题依然存在疑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从学理上认同道德悖论的界定阅限、明晰道德价值实现结果之悖论与道德价值标准选择之悖论的关系、划清道德悖论与逻辑悖论的界限,以及理解道德悖论之现象与道德悖论之直党(思想)的区别.把握理解这几个学理的问题,是把握道德悖论概念、规范道德悖论研究并展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38.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教育悖论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与至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内在性矛盾和根本性冲突.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经常困扰却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道德教育成效不高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9.
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相似文献   
40.
老年人在注意和记忆活动中存在着“积极效应”现象,即对积极材料的加工维持得较好,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偏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的认知评估影响情绪目标的选择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研究发现信息的加工方式与“积极效应”有密切关联,当控制加工时,“积极效应”出现;而自动加工时,“积极效应”消失。“积极效应”受到时间认知的控制,也受到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目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利用先进设备与仪器研究老年人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效应”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