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7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采用问卷法,对小学3~5年级179名高自控和188名低自控儿童的控制归因、自控期望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高自控儿童易做内归因,低自控儿童易做外归因;随年龄增长,儿童内归因的准确性提高;男生比女生更易采用外归因,内归因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高自控儿童自控期望高,低自控儿童自控期望低;随年龄增长,儿童的自控期望增强;各年级男生都比女生自控期望低,儿童中低自控男生自控期望最低。  相似文献   
52.
SCI是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了其在地方医学院校中的应用、作用及忽视科研成果、学科和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问题,导致了论文低质化和管理简单化的后果。特别是从地方医学院校建设发展的角度,探讨了SCI作为基础研究评价指标之一的合理性,作为科技成果多元化评价指标之一的可行性,作为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之一的现实性,及其与学校建设发展关系的辩证性和科学性。为高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科学合理地应用SCI进行科技评价和人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杨洁  张露  黄勇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4):523-534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造快乐愉悦的玩兴氛围, 推动员工持续创新, 以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 现有玩兴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进展相对缓慢。在回顾组织管理领域玩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基于组织氛围理论和玩兴活动特征, 开发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的团队玩兴氛围量表。研究二立足于团队层次,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重点探讨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研究三从创造力成分模型出发, 引入个体思维方式和多重认同, 探讨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团队玩兴氛围的概念, 促进了玩兴氛围理论的发展, 为互联网类企业营造玩兴氛围以激发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4.
A model of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was tested that was derived from Berger and Calabrese's (1975) theory of initial interactions and recent extensions of the theory (e.g., Berger, 1979; Berger & Bradac, 1982) across three relationships (acquaintances, friends, and dates) in three cultures: Japa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del was tested using LISREL and found to be a reasonable fit to the data for all three relationships in all three cultures. The percentage of variance explained in attributional confidence was found to be lower for friends than for dates and acquaintan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data more variance was explained in attributional confidence in acquaintances than dates; however, the findings were reverse for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data.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an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Shortcomings of the model also were pointed out based on early critiques of the theory (e.g., Bochner, 1978) and a recent elaboration that examined the context in which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evelop (Parks & Adelman, 1983).  相似文献   
55.
瞳孔大小是眼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并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一方面, 瞳孔变化受到自上而下的知觉与注意、情绪与动机、心理努力、社会认知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 大瞳孔能引起他人更多的积极评价和积极行为。瞳孔的神经机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自适应增益理论解释了瞳孔与心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瞳孔测量(pupillometry)作为一种有效的眼动追踪方法有助于理解瞳孔与心理的关系, 研究者在测量瞳孔时需要关注无关变量(如亮度、注视位置), 原始数据处理(如基线校正、眨眼处理)及瞳孔指标选取(如瞳孔直径、震颤频率)等问题, 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瞳孔与其他心理之间的关系, 并探索更有效地处理和使用瞳孔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随着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老年人的跨期选择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关于跨期选择的年老化研究尚存分歧: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偏好未来获得更大收益; 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选择偏好和年轻人一样, 甚至比年轻人更偏好近期收益。从时间表征和结果价值表征两个维度上的加工过程去分析其对老年人跨期选择的影响, 并进一步阐述认知、动机和情绪因素对两个维度加工过程的影响, 这对于理解当前老年人跨期选择领域研究的分歧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7.
以山东省济南市12所初中的2015名初一学生为被试,对其持续追踪至初二年级,采用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受欺负和社交退缩,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潜在转变分析,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的亚类别以及各亚类别中青少年受侵害身份的稳定性与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同伴侵害亚类别可以分为:未受侵害组、低受侵害组、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四类,各亚类别间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受侵害程度上;(2)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和社交退缩,且高受侵害组的社交退缩行为更多;(3)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受侵害身份具有中到高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中等受侵害组转变,中等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低受侵害组转变。攻击行为是受侵害身份转变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8.
自动驾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代交通问题并提升驾驶舒适度。有条件自动驾驶下, 驾驶员可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但需要在系统无法处理的状况下接管车辆。在这一关键过程中, 驾驶员需要进行注意转换并获得情境意识以成功接管。已有研究表明, 接管请求、非驾驶相关任务、驾驶情景及驾驶员因素是影响接管过程重要因素。未来可从认知机制角度研究各因素对接管过程产生的影响, 以及探究接管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9.
“Q报告”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是731部队于1943年对长春和农安地区鼠疫感染者进行解剖的报告书.依据“Q报告”所记录的解剖数据,心脏、肺、扁桃体等器官感染路径和感染程度等信息,梳理分析了“Q报告”的主要内容、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揭露了731部队以“防疫”为名实际进行细菌感染研究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0.
老年人的视听觉整合能力强于还是弱于年轻人, 目前尚存在很大争议。对老年人视听觉整合脑机制的研究, 将为老年人脑保健提供一种科学的跨通道整合方案。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两方面进行论述:1)影响老年人视听觉整合的因素, 包括刺激的物理属性、刺激呈现的时空关系以及刺激得到的注意资源。2)老年人视听觉整合效应。研究表明, 一方面, 老年人表现出更高的功能连接性、网络效率和较强的视听觉整合效应, 如:老年人在后顶叶、内侧前额叶和左前额叶等脑区有较强的激活, 额中央区的P2振幅表现出超加性; 老年人比年轻人的视听觉整合发生较早并有较长的延伸。另一方面, 老年人有较长的反应时和较弱的整合促进, 以及对视听觉刺激进行反应时颞上回脑区的振幅弱于年轻人。简单刺激诱发的老年人视听觉整合为进一步揭示整合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但是对于复杂情景下的视听觉信息整合加工机制仍待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