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相似文献   
72.
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寒,平均海拔在四千公尺以上,被近代人形象地称为“世界屋脊”,它以独特的人文地理成为中国境内颇具神秘感的地区。石刻藏文大藏经就是青藏高原这块神秘的地区所孕育出的一大璀璨的佛教文化精品,也是藏族人民弘扬佛法的一种艰苦、庞大而又蕴涵神奇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73.
一、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北传大乘佛教。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而言,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  相似文献   
74.
只要生灵还在喘息, 不管他出现在哪里, 释迦牟尼与他同在, 给他同情,给他怜惜。——《现观庄严论》喇嘛一词是藏传佛教中最容易混淆的术语之一,对其全面认识显得很重要。由于曾一度对喇嘛一词有过极其模糊的认识,故其使用范围十分宽泛。已故藏学李安宅教授对此曾发表了一段很好的议论,“西藏的佛教,过去外人(藏外之人)称为喇嘛教,其实喇嘛本非教名,乃是教内最高的僧侣。若以教中有名为喇嘛者便称喇嘛教。  相似文献   
75.
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月26-28日举行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宗教理论研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求是》2003年第9期发表的《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从理论研究和探讨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对我们深入研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很有启发。我们在这里选摘了部分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6.
景教研究作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重点内容,产生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唐代吐蕃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尚存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对藏文史料为主的古代岩画、考古铭文等多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8世纪左右的唐代吐蕃历史背景,试图还原西方基督教首次传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面貌,进而宏观呈现古代中西方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交流交融图景。通过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景教就分别在吐蕃东、西两个路线陆续传入,但由于佛教在吐蕃社会的绝对优势,景教只能在吐蕃东北部与西部边疆以“吐蕃化”的方式传播,直到9世纪初期的唐、蕃禁佛运动,景教遭受重创,并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其传播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77.
在组织中,由于存在权力和地位差异等因素,领导者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人际关系满足,孤独成为领导者这一群体的普遍体验。事实上,领导者的工作场所孤独感不仅会对领导者自身产生一系列影响,且还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会给团队及其追随者带来后续影响。然而,目前组织管理领域有关孤独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员工的工作场所孤独感,罕有研究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并且,现有研究普遍只关注孤独感的消极效应,缺乏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挖掘。因此,本文将通过3个子研究,结合多层次、多理论、多研究方法的全景研究范式,全面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理论体系,也能为企业发挥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积极作用与抑制其负面效应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8.
1964年3月22日至26日,罗马葛兰西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应邀参加的有苏联、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的哲学家。参加这个讨论会的法国哲学家有加罗迪、谟里和萨特尔。陶里亚蒂参加了这个讨论会的开幕式。加罗迪在会议的第一天作了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1964年11月的《新评论》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摘要译载的这一篇。加罗迪的这个报告,主要是想解决道德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澈底与教条主义决裂,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性理论,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理论。加罗迪在这个报告中,十分强调费希特的哲学遗产的重要性。他一则说,费希特最先抓住了道德和社会这属于一条链的两端的统一,提出了从自由过渡到规律的问题,创立了一种既非主观主义又非个人主义的理论;再则说,存在主义的最初根源可以在费希特那里找到;三则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在费希特身上找到了共同的祖先;最后说,马克思主义者把费希特的主观性理论批判地采纳过来,就可以解决道德的基础问题。加罗迪认为,存在主义提出了主观性这个现实的问题。他批判了萨特尔的无时间性、非历史性的观点,但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主观性问题。加罗达又根据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大谈其超越性的理论。他说因为人从事劳动,能估计可能性和作出计划,有选择的自由,有需要,所以总是从现状向未来超越,这就是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人脱离动物性和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高度表现。他说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也就是道德的第一范畴,即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道德既是社会的道德又是个人的道德,两者不可分割。这种道德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种种条件,使一切人都可能实际成为完全的人,即成为创造者。抬出费希特,于主观性之外提出“超越性”,用“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来代替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这是加罗迪用以宣扬其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新花样。  相似文献   
79.
在伊斯兰教降临之前,阿拉伯半岛上居住着许多相对敌对的部落,各部落之间的战争宿怨世代绵延。当时,血亲复仇达到顶点,无数生灵惨遭涂炭。部落当中偶像崇拜盛行,在先知伊布拉欣(愿主福安之)为真主建造的天房里,放置了数百尊阿拉伯人顶礼膜拜的神像或半神半人的偶像。他们为迷信所惑,残忍地杀害女婴。阿拉伯社会已经堕落到最低谷——封建剥削达到极点,穷人遭受无尽的压迫和剥削,正义与弱者无缘,“强权即公理”为当时社会的最高准则。在如此暗无天日(史称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人类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诞生了,他的诞生为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80.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