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86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115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129篇
  1982年   83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72篇
  1979年   76篇
  1978年   61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60篇
  1957年   53篇
  1956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绝对理念首先是实践的理念和理论的理念的统一,因此同时也是生命的理念与认识的理念的统一。”黑格尔  相似文献   
942.
十七世纪后期和十八世纪初期,欧洲有几位最主要的思想家特别是莱布尼茨,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看作是水平相同的。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状况几乎是一种样板。当时,传统的中国正经历着它最后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的状况实  相似文献   
943.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944.
康德在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表述了在哲学史和宇宙学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四个悖论(或“二律背反”——译者)。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第一个悖论,他在这个悖论中证明了下列两个对立的判断。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界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在空间上没有界限;世界无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945.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辩证理性批判》提出问题,真是文不对题!这同在交易所投机中交了好运的小店主竟敢到抽象思辨中碰碰运气,岂不是同样荒唐吗? 萨特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当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而马克思最初是从批判政治经济学入手的。萨特尔把存在建立在劳动之上(继克尔凯郭尔之后),他明确地研究那些通常留给经济学家们去研究的问题,也就用不着奇怪了。萨特尔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进行分工,这个假想提得这样明确,因而我  相似文献   
946.
把所有关于人、个人、个性的问题列入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在最近几年迫切起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其他问题的同时研究人的问题吗?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问题当作个别课题,还是赋予它以某种其他意义呢?既然个人的问题在社会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般,那末,这个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呢?我们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必须注意凯列、科瓦尔宗提出的观点,即,人的问题在一般历史进程概念中、在社会现实中的特殊作用是通过它在社会哲学范围内存在的特殊形式和特殊功能而实现的。毫无疑问,这个论点具有重  相似文献   
947.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948.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这个哲学上的断言,是他论述宗教问題的基调。这种彻底的宗教批判的结果势必导致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这种无神论的合理性。一般来说,马克思设想人的本质在特征上既是历史的,在结构上又是社会的。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自然服从于人类。然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人与自身和世界相异化。因而,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最初认为人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宗教  相似文献   
949.
在生命的一个时期所发生的某种特殊经验比在其它时间更影响一个有机体的发展,这个思想在科学文献中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人类发展中或许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时期的推测,在像教育(例如政府资助的提前教育计划)和眼科学这类十分不同的领域中引起了早期干预的想法。这种看法代表的或许是发展中仅有的在经验上可以证明的质的转变。只要在某些时间内,外部事件能起较大影响,就可以把它看作某种类型的间断性或看作发展的某种阶段。为了表述这个概念以及它所描述的现象,最常用的术语是“关键期”。这个名称主要是  相似文献   
950.
脑半球功能特化是指,人的大脑两半球对认知活动作出的贡献有所不同。这方面的研究是要确定,人的高级认知活动哪些更依赖于左半球,哪些更依赖于右半球。已有的结果包括来自神经病理学研究、对正常人行为的研究、诱发电位研究、人与动物的比较研究、大脑特化个体发生的研究等各个方面的材料。这里对这些材料作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