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必雄 《天风》2003,(10):13-13
“好撒玛利亚人”是耶稣所讲的著名的比喻之一(路10:25-37),它要回答的是有位律法师“谁是我的邻舍”的挑战性的质问。按字面而言,中国人是把它理解为住在自家附近的人家,而在犹太人是指居住在犹太人之中的外邦人。这显然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位敢于挑战耶稣的律法师显然是话中有话,而非指问通常意义上的邻舍。  相似文献   

2.
颜敏 《天风》2008,(10):30-32
上次我们查考了耶稣在走向十字架之前对门徒发表的讲论和教训,其中包括15章葡萄树的比喻,16章圣灵保惠师的工作,以及17章耶稣为门徒和所有信徒的祷告.在结束其最后的讲论之后,耶稣就带领门徒进入耶路撒冷去承受将要临到自己的事.今天,我们要查考的就是关于耶稣被捕、受审和被钉十字架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教中,爱是至上的,爱是教会的灵魂。上帝对人类的爱,人类对上帝的爱,基督徒对其他所有人的爱,构成了基督教的主题。整本《圣经》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即神爱世人和我们当怎样爱神爱人。因此,基督教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基督徒虽然不靠行善得救,但一个得救的人必须用爱心的外在行动或标志,来衡量他(她)属灵生命,这是我们蒙神赐福的一个前提条件。耶稣在世时,曾对门徒们讲: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准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给我住;我赤身裸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  相似文献   

4.
田晓 《天风》2003,(10):18-19
耶稣告诉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所以我们基督徒的爱心及事奉不应仅仅局限在教会内部,更要在爱上帝、爱肢体的同时去关注民生、造福大众。在基督奉献精神的指引下,融入社会、服务人群。  相似文献   

5.
慈父的爱     
李珊  ;吴新望 《天风》2014,(8):16-18
《路加福音》15章中,耶稣对众人讲道,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十分不服气,窃窃私语,对耶稣接待罪人并与他们吃饭很不理解.于是耶稣用了迷羊、失钱、浪子的比喻,告诉他们天父上帝莫测高深的爱,使他们明白: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父眼中的欢喜与价值是何等的大!让我们通过耶稣所说的父亲对浪子的爱,来领悟上帝对每一个人的爱.  相似文献   

6.
杨联涛 《天风》2008,(13):9-9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对基督徒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故事以律法师向耶稣求问"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开始,以耶稣强调"你去照样行吧"结束.耶稣借这个故事回答了律法师关于永生的求问,肯定了撒玛利亚人的行为,同时也对所有愿意跟随上帝的人提出一个挑战:你去照样行吧.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5,(3):44-45
<正>结束了"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带着"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的心情,同犹大以外的其他十一位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他要在这里做被捕前的最后一次祷告。耶稣非常清楚,承受十架酷刑是一场严峻的属灵争战,所以必须藉着祷告向上帝支取得胜的力量。进入园子之后,耶稣吩咐其中八位门徒:"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接着,便  相似文献   

8.
这段经文说的是,一群好奇跟随耶稣的门徒向他提问有关禁食的问题.他们发现约翰的门徒禁食、法利赛人的门徒也禁食,而耶稣的门徒却又吃又喝,感到十分疑惑.因为当时耶稣的能力和地位高过约翰和法利赛人,他们认为耶稣的门徒应该比他们更虔诚,更应该禁食.对于这个问题,耶稣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了三个比喻:第一,新郎还同在,就不能禁食.禁食是人对上帝虔诚的一种表示,目的是借此举动更加与上帝联合,讨他的喜悦;根据犹太人的习惯,婚宴时可以免去禁食,为的是与众人一同分享快乐的时光.第二,不能从新衣服上撕一块布补在旧衣服上,新衣服和旧衣服不仅不相称,反而还会破坏了新衣服.第三,新酒不能装在旧皮袋里.以色列人的皮袋是用羊皮缝合,新酒是未发酵的,变陈时会发酵膨胀,而旧皮袋由于时间过长缺乏韧性容易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因此新酒必须装在具有柔韧性的新皮袋里.耶稣用这个比喻,采取对比的形式,告诉我们新与旧是不相称、不相融,也是不相宜的,人应当突破常规,推陈出新,竭力追求做一个新造的人.使徒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可见,基督徒的生命处于一种动态、改变、更新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跟随主     
唐卫民 《天风》2010,(11):7-8,11
<正>人若想要跟着我,就当弃绝自己,拿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吕振中译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圣经,前面是耶稣要门徒对他有清楚的认识,后面是要门徒怎样跟随他。主耶稣对跟随他的人是有要求的,尽管门徒不爱听、听了很不舒服,耶稣还是清楚明了地告诉了门徒。耶稣到世上,有很多人跟随他,由初期的十二人、七十人、三千人到现在  相似文献   

10.
杜启莺 《天风》2006,(4):6-7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是路加福音所独有的,作者插入此比喻不是毫无意义的。“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在福音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耶稣说话反对利未人和祭司, 但在这里路加却特地提到了耶稣反对利未人和祭司的事。路加的这一个别出心裁的安排正反映出了当时律法师和法利赛人的属灵光景,从而劝勉了那些跟随主耶稣的人不应只热衷于教条而吝啬于实际的行动。在旧约时代,利未这一族人是分别出来专门保护帐幕的,在出行的时候携带圣物,并登记供品的圣职人员。当圣殿建立在耶  相似文献   

11.
肯为主付出     
黄有治 《天风》2005,(9):2-3
经文:路14:25—32门徒从狭义上来讲:是特指耶稣的十二个使徒,是与耶稣朝夕相处、有着亲密交往的门徒,他们放下自己的工作跟从耶稣到各处传道。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凡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信从耶稣的信徒都可称为门徒。经上告诉我们:“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他转过身来对他们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凡不背  相似文献   

12.
<正>"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经文:路14:25-35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跟从主做门徒也不例外。面对跟随的人群,耶稣从来就不曾避讳做主门徒需要付代价的事实,在《路加福音》14章中,面对"极多的人"跟随,耶稣开门见山地告诫:"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4,(2)
<正>《马可福音》1 0章记载,"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急切地问:"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此人从小遵守律法,但耶稣认为他并不能"承受永生",所以向他指出:"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望着少年财主渐渐远去的背影,耶稣感慨道:"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是何等地  相似文献   

14.
徐瑞英 《天风》2003,(10):10-11
作门徒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的挑战,要跟随耶稣,就要先计算代价,否则不是单单显出自己的愚笨,而是耶稣基督的圣名被人耻笑,乃至于影响上帝的圣工。  相似文献   

15.
羊圈的比喻     
王俊 《天风》2006,(17):4-6
“羊圈的比喻”启示给我们的实质内容为耶稣是好牧人。这一点,耶稣在讲完比喻后给门徒们交待清楚了。那么,耶稣这位好牧人究竟具有什么特征呢?经文:约10:1-17耶稣生前讲了几十个比喻,有的针对犹太上层,有的针对他所拣选的使徒,有的针对门徒,个个脍炙人口,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羊圈的比喻”前三福音都没有涉及,只有《约翰福音》特别提到,虽然较短,却有时代的亮光和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出来     
何介苗 《天风》2001,(1):8-9
一、说与行 “得永生”是基督徒信仰的追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得永生?有人困惑说相信耶稣灵魂得永生。因此有人问,只要相信,难道他做一辈子的坏事仍然得救?反过来说,难道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只因他不相信耶稣或者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机会听到福音,这样好的人也要下地狱?那么,如何认识上帝的公义?不是善恶不分么?再说,如果一个人只做好事,而不信耶稣这人可以得救的话,那么又如何认识约翰福音3章16节?如  相似文献   

17.
李栋 《天风》2002,(11):8-9
经文:路10:25-37爱神爱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且两者截然不可分割;爱人就要从爱“邻舍”做起。这是我们通常从耶稣“好撒玛利亚人”故事得出的教育意义。但是耶稣将  相似文献   

18.
你们要什么     
江竹 《天风》2004,(7):10-11
经文:约1:38;弥6:8 耶稣最初呼召门徒时,向他们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要什么?"今天我们愿意撇下手中要做的事情,到教堂来做礼拜,我们想要得着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3章到11章的经文里,从"你们来看",我们看到耶稣所接触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他关注这些人,爱这些人。耶稣从没忽略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中就有生活的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日用的饮食涵盖了人类生存基本的衣、食、住、行。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说我们仅仅为了生  相似文献   

19.
汤士文 《天风》2002,(1):23-23
当主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3:7)时,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尼哥底母,这位当初耶稣和他谈话的宗教领袖,询问耶稣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变成一个婴孩(约3:4)。耶稣向他解释说,他是指灵性的再生,而不是指肉体的再生(约3:5-8)。我们需要重生,因为我们是灵性上死了的人。我们的罪已经使我们与赐生命的上帝断绝了关系。我们都已经由于违背上帝完美的道德标准而犯罪(罗3:23)。因此,我们都该受到责备和应该受到上帝的审判(约3:18-21)。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赦免和永生,耶稣通过他那无罪的生命,他在十字架上献祭般的受死和他的复活,已经使得赦免和永生成为可能。灵性的再  相似文献   

20.
行善的人     
陈企瑞 《天风》2011,(8):62-62
有一个人被强盗所害,生命垂危。祭司和利未人路过,看见他绕道避开,不肯出手相救。一位撒玛利亚人路过,心怀仁慈,搭救起了受害者,尽心地帮助他(参路10:30—36)。耶稣曾经用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告诉人们“谁是邻舍”的道理。他教导我们:人当有同情、怜悯的心怀,向需要帮助的人行善。耶稣讲的这个故事正是要让我们明白: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