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3.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研究中,最奇特的现象莫过于人们沿着哲学的分支学科和具体问题,不断地向纵深和细微处进行探索,却遗忘了反身拷问哲学本身。一个人从未接触过哲学时,他会充满好奇心地追问:什么是哲学?一旦他成为哲学研究人员,他就像"管家婆"一样忙于具体事务,再也无心去追问这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哲学     
"做哲学"的方式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多重形态。在实质的层面,哲学之思展开为对智慧的追求,后者体现为以人观之和以道观之的统一。以人观之意味着从人的现实存在境域和背景出发,以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研究和追问的对象;以道观之则意味着跨越知识的界限,贯通存在的不同方面,把握世界的整体,并追问人和世界中的本源性问题。在形式的层面,哲学之思作为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过程,又表现为"运用概念"的思维活动。哲学思想凝结在概念之中,新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也通过新概念的提出而实现。今天的哲学思考还需要回到存在本身。所谓回到存在本身,意味着既要扬弃囿于语言逻辑的分析哲学,又要扬弃囿于意识领域的现象学,进而回到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本身。哲学之思同时涉及理论与经验、知识与智慧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  评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哲学的本色在于追问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喜好并善于刨根问底。集结陈昌曙教授一生学术研究精粹的这部《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 ,恰好印证了哲学的这种本性。这部文集展现了陈先生对现代技术、尤其是我国现代技术发展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追问。纵观全书 ,他在书中着重讲了追问什么 ,如何追问 ,以及为什么要追问。我们生活在常识世界 ,哲学家也不例外。与常人不同的是 ,哲学家能够运思于“三界”之外 ,见微知著。这种功力体现在哲学研究上 ,首先表现为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之…  相似文献   

7.
任强  丁利 《现代哲学》2012,(1):83-91
儒法在“道统”“政统”“法统”上的合流,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横亘上千年的正统法哲学,正统法哲学成为解读和评判其他法哲学流派的标尺,由此道家法哲学沦为旁支或者另类,对其过度诠释、误读、贬损比比皆是.正统法哲学的基础是本源法哲学,它从本源论上的现象世界来讨论问题,其“天”和“道”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总结,其法哲学成为君王治理现象世界的理论指南和为王权合法性辩护的工具;而道家法哲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超越现象世界回答其本真问题,否定主客观之间的对立,批判一切经验世界的有为法则,指出其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弊端,这种法哲学对于人类反思现象世界的缺陷和构建本体论意义深远,但是对集权统治来说甚少利用价值.道家法哲学被驳难和误读,不仅发生在中国传统历代王朝,甚至延续到今日.那些囿于个人立场、观念的过度诠释往往掩盖了道家法哲学的精髓和精彩,只有厘清这些误解、误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家法哲学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8.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我看来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 ,对本体的反思与表征则是哲学存在的方式。一、追寻本体哲学为何存在 ?这是对哲学的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这个追问不仅直指哲学存在的根据 ,而且直接把哲学存在的根据诉诸于人类的存在。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 ,哲学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何在 ?这就是对哲学存在的人类性根据的追问。这种追问 ,把对“哲学为何存在”的追问诉诸于对“人是怎样的存在”的追问。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学海》2012,(1):149-154
宋明理学作为一代思潮,有其自身的概念系统及论题.从哲学的层面说,在“理”和“气”、“心”和“理”、“心”和“性”、以及“道心”和“人心”、“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等概念之后,理学既讨论何物存在或何为世界的本原及根据这样一些天道之域的形而上问题,又追问“何为人”、“何为理想人格”以及“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等人道之域的问题.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其关切之点进一步指向“当然”与“实然”、“必然”、“自然”之间的关系.后者既涉及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又在普遍的哲学论域中体现了本体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0.
诚如奎恩所言,任何哲学体系皆有其“本体论承诺”。人类的哲学追求正始于对世界的“本体”的追问。本体论以追寻世界的基础和本根为其目标,这种追寻典型地表现了哲学所特有的“寻根意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必须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