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最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重新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延安精神,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热潮。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中,革命先辈们创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建国后,新中国的英雄儿女在继承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和发扬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这些不同称谓的革命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革命和建设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曾经起过极大的激励鼓  相似文献   

2.
房赢 《天风》2008,(10):44-45
这是一位看似平凡而又极其不平凡的弟兄。平凡的是他与我们大多数弟兄姐妹一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不平凡的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基督徒、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他不断地在用他那弱小的身躯传扬着环保的精神。他就是被许多媒体誉为“科研痴人”、“环保狂人”、“新时代的铁人”的刘宝敬弟兄。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孙权之子孙亮发现内侍刚刚从内库中取来的蜂蜜中有鼠屎,非常生气,当即召来管内库的官责问,内库官吓得磕头如捣蒜,连呼冤枉。孙亮耐心地问:“内侍向你求过蜂蜜吗?”内库官回答:“他以前向我求过蜜,我实在不敢给他。”孙亮又责问内侍,内侍大喊冤枉:“我  相似文献   

4.
OK库是一个开源数据库,被用于支持广义SAT问题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该库可从下述网址获得:http://www.ok—sat—library.org.。本文中我们讨论了这个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开发动机和组成架构,并概述了其当前的状况。文章解释了它与现有其它平台的差别:在我们看来,OK库的方法是“整体性”的,也即OK库不仅包含程序代码,也包括用于处理和评价实验(以及实验结果本身)的研究计划和方法。因此可以把OK库理解为IRE,即集成研究环境(但它并非只是构建一个单独的集成块,而是基于Unix/Linux传统的工具箱)。“广义可满足性问题”被理解为SAT问题向CSP的推广,本文中讨论了其中的基本思路。作为结束,本文阐述了解决高级核心SAT的(我们所认为的)十个基本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6.
正义的战争与战争的正义——关于战争伦理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的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的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象、竟是中国哲学史上三个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已对“言”、“意”这两个范畴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周易》中又引入了“象”这个范畴,并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易学发展史上,历代都有思想家论述这三个范畴。本文试图对先哲们的论述加以梳理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三个范畴加以讨论。一、先秦诸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言”、“意”相离的批判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他们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他们有时又称为“志”。“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  相似文献   

8.
广州《羊城晚报》2004年2月10日有一篇报道,正标题:广州新车牌尾数没了“4”。副标题:此种号牌已从选号库中删除,此举将陆续在全省各地推行。 报道文中说:按照国家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交警局规定,从去年11月全省各地车管所发放机动车号牌不再实行有偿选号,变为电脑随机选号,购车者在办理号牌手续时,由电脑随机选出两个车牌号码,车主必须当场选择两者当中的一个。在具体操作中,如电脑一下跳出两个尾数是“4”的号码,车主所选车牌号码的尾数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4”(广东话谐音为“死”),此时要想更换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相似文献   

9.
淡淡的生活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能够享受平淡生活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真的感觉不属于漫无边际的未来,更不在于追忆往事的过去,就在现在,就源于身边的平淡。生活并不总是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更多的是油盐酱醋柴的琐碎。漠视平淡,误以无趣,终日缩进“曾经辉煌”的回忆库或沉迷于幻想王国,其实这样的生活很虚无,很盲目,寻寻觅觅,换来的却是冷冷清清,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0.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或个人修身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成就一个最理想的人格——“圣人”。正如儒家的其它许多观念在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境遇”中获得了新的现实性一样,儒家的“圣火”观念,也在变迁着的时空中展现着自己的不同风貌。一、儒家“圣人”观念的诞生及其形态在考察儒家“圣人”观念之前,适当地往前追溯一下“圣”、“圣人”这两个符号的起源,是必要的。尽管在儒家思想及其演变中,“圣”、“圣人”这两个语言符号,往往不加区分地被使用着,基本上都是表达相同的最理想的人格或人格境界。但是,从这两个符号的起源上…  相似文献   

11.
淡淡的生活     
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能够享受平淡生活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真的感觉不属于漫无边际的未来,更不在于追忆往事的过去,就在现在,就源于身边的平淡。生活并不总是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更多的是油盐酱醋柴的琐碎。漠视平淡,误以无趣,终日缩进“曾经辉煌”的回忆库或沉迷于幻想王国,其实这样的生活很虚无,很盲目,寻寻觅觅,换来的却是冷冷清清,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2.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民族精神也正在开始产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以“名”正“实”到以“实”正“名”。用现代汉语解释,“名”就是概念、观念或原则,“实”就是事实、实际或实践。我国民族精神的主干  相似文献   

14.
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益明  金瑜 《心理科学》2001,24(3):363-364
在英语中,“自我”主要有“self和“ego”两个对应词或概念。前者是作为意识对象或客体(object)的、具有反身意识性质的、与他人相对应的“自我”或“自身”,后者则是作为施事(agent)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潜意识活动的“自我”。从学术渊源上看,后者可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而前者则可视为非精神分析理论意义上的“自我”。然而,ego意义上的自我似乎一直未能引起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一“偶在”是本文的关键词。它的前身是“偶性”或“偶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4】以“一切非集合词”的名义列举了十个范畴(并非总体归约)。除了第一个范畴“实体”(ousia),其他九个范畴都是仅作谓述的属性。每一个属性均可作正反两个方面的表述,因而也叫做“偶性”(accidens/Akzidens)。“实体独有的特征似乎是,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可以有相反的性质”,但“实体自身没有相反者”。①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把存在或实体的属性转变为意识的先验认识能力。偏好同一绝对的胡塞尔并不看重“…  相似文献   

16.
一诺千金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诺千金”。 语言是个万花筒,错纵复杂、千变万化,让我们在这个万花筒里来独览一下“诺言”。 诺言,顾名思义即应允、许诺给别人或自己的言语。 一个人若是“食言”,对自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相似文献   

18.
毛国民  张梅 《管子学刊》2024,(1):102-113
朱熹人性论属于一性还是二性,学界多有争议。如要把握此争议的关键点,首先,必须既立足“理气”关系论分析朱熹人性论内涵,又要立足宇宙论或本体论、事实或价值取向等角度,去梳理心学派、气论派以及理学后学对人性论的争议。其次,魏校人性论“两个路向”可作为一种分析视角,即“生之谓性”路向,将“性与习对”,从存在论、事实层面来界定人性,形成人性论发展史的第一传统;“天命之谓性”路向,则“以性与命对”“性与天道对”“性与人道对”,从实践论、价值层面来界定人性,从而形成人性论第二传统。在把握这两个关键点的基础上,再分析一性或二性观点分歧的缘由,并在“理气不离不杂”“性即理”语境下阐释朱熹人性论。阐释结论是:朱熹人性论兼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观点,绝非“一性或二性”的机械划分。  相似文献   

19.
一、关系判断的定义 一种比较流行的关系判断的定义为:断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如,“五大于三”。① 按照这种说法,象“所有选民都喜欢有的候选人”②,就不属于关系判断,因为它断定的并不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是两类对象“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关系。但  相似文献   

20.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