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然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鉴别出了"差等之爱"的二重内涵,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仁"的不同实践境界,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2.
由《礼记·礼运》而来的一家一人观念,在宋明时期被给予了广泛的讨论。气性之和合导出了博爱的"大家"说,而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成为王阳明仁说的中心课题。"心体之同然"与"一体之仁"相结合,并随着良知发用而呈现。博爱是有边际的,爱善是博爱的内容限定。生物之心意义上的天下一心,可以辅助发明心本论哲学的以心为本和社会人伦意义上的同心同爱。"致良知"为博爱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动因,而且直接担负起了践行博爱的道德责任。生民的困苦通过"一体之仁"的心理架构而转移到我的身上,不忍人之心已转换成义不容辞的救济职责。博爱的施行并不拒绝回报,互惠是施行博爱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天主十诫的总纲就是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而爱人如己的实践往往体现在近人身上。这里所说的"近人"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人———父母兄弟姊妹,也指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频繁接触的人。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爱那些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非常容易,但要我们去爱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就不太轻松。如果要爱那些与我们有一定的距离,有难以化解的宿怨和曾经故意伤害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主教徒扬廷筠通过辨析中国传统儒家"仁者爱人"观念和基督教"爱人如己"观念,指出基督教灵性之博爱与儒家伦常之爱的区别及后者的局限,并以基督教之爱,改造、补充中国传统儒家之仁爱。  相似文献   

5.
博爱有两个层面,即"友爱之情"这一情感层面,"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这一结果层面。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不应包含"友爱之情"这一博爱情感,但包含博爱结果。对罗尔斯来讲,"友爱之情"既非社会正义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而科恩认为"友爱之情"是(差别)原则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必要条件。罗尔斯的博爱观主要体现在其正义原则之中,强调博爱结果。而科恩的博爱观蕴涵于其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共享思想之中,强调博爱情感。科恩与罗尔斯各自秉承生活经历所模塑的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和自由主义立场,因而对博爱的理解不同,前者误读了后者。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伦理学基本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在前人所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个人生存于社会,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同样,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现实意义的个人。个人有着自己的生存权利与利益,同样,社会也有着自己的结构与利益。个人与社会从来就是伦理思考的两极。相对于个人,社会又可区分为他者与社会整体这样两个层次。儒家和基督教伦理,是从他者的角度,从仁爱或爱人来达到社会或人类之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从社会共同体维度进行论证,强调社会整体正义或社会共同体的善的至上性。霍布斯与曼德维尔则从个人维度为个人的存在与幸福进行论证。卢梭则将自爱与博爱和人类之爱贯通起来思考,提出自爱为前提,而同情心是从自爱到博爱(仁爱)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一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一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理一分殊,不论从一气还是一理出发,全天下只有一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存离不开爱和互助,互惠的观念由此形成。人我之间的互惠内置了道德的自律,如能落实"将心比心",不但消融了可能的怨恨,而且会产生正面的价值效应。将心比心反映了不忍人之心的自觉、推广与心理学意义的移情作用。移情被唤醒和激发,促成了处于危险境地的孺子获得解救的亲社会关爱,并在一定情景下引向爱人先于爱己。与当代心理学主要集中于亲社会行为研究儿童爱心不同,古代儒者更多关注儿童与父母之间亲爱关系的培育和向普遍性博爱的推广。从爱亲孝慈的个体关爱到爱国爱社会的崇高境界,既是价值内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愿牺牲自身资源的行为。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物类也有仁爱的情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们相信仁爱和美德终究会有好报。博爱观念的传播和亲社会行为的弘扬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亲情 爱情     
我们的天主是爱的天主;因着圣子,我们生活在天主的爱中(若9:10);爱的喜乐常存于我们内(若11);我们应彼此相爱(若12-15)关于“天主之爱”和“我们该以爱还爱并且彼此相爱”这些爱都体现在整部圣经里。爱是从天主出发的,人只是回应他的大爱;天主爱我们是无穷尽的,竟赐下了他的独生子,所以我们必须把爱天主放在首位,应超出爱世上的任何人,“爱人如己”是第二位。总之,人类应以“爱的行动”来见证天国的喜讯,以至纯的博爱之精神来接纳耶稣所派遣我们所有的人,当然包括自己的亲人和儿女。不可否认,人世间的亲情,最挚着的爱情莫过于父母爱自己的儿…  相似文献   

10.
古罗马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古代国家的典型范本。古罗马人在当时的军事制度、市政建设、宗教、法律等多重因素的促进下,产生了对于罗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展现出对于国家的"热爱"。古罗马的统治者也从国家建制力量、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等多个维度来推行"爱国教育",激发并维系人们对于罗马的忠诚与热爱。古罗马时期"爱国"精神的历史表明,"爱国"精神的塑造及其教育,与国家的文明、繁盛、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儒家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自爱是仁爱展开的基本环节,仁者自爱,中和长寿。仁始于爱亲人,亲情之爱体现为孝悌之道,是为仁之本。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基本途径。泛爱众人,亲近仁德的人,博爱无私。行仁政,爱民力,是王道政治的基本理念。爱物惜命,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敬事鬼神,使民德归厚,体现人道精神。当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应该把"仁"放在其核心地位,立仁之大本,实现天下归仁的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2.
失眠琐记     
一爱是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宪法。爱也是整个宇宙的圣经。当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被爱时,所有的恐惧都会消失;当我们感受不到爱与被爱时,哪怕是表面上很强悍,心里也会充满恐惧。许多时候,能让我们超越自己的力量,不是名利,也不是财富,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而是血管里涌动的、一次次漫过心底的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具神力的。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一气流通和同气同性基础上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博爱之可能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石。不仅是我之气血自身的流通,也是我与气化生成的不同人物相互感通,并体现为"我"对天地万物的关爱。值得关注的不是差等与无差等的矛盾,而是一体之仁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如何与环境相适应而恰当表现。仁体是在其实施或作用之中才能生存的,用在最终的意义上决定着仁体的实现和完成。仁既是情感也是德性,爱可以出于私情,但仁却必须是大公。以存心爱物来彰显的博爱,并不只停留于理论的呼唤,而是已放诸于施政者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墨子“兼爱”学说的新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的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做一分析和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所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作者认为对“兼爱”学说的合理批判、挖掘、超越与转化,可以作为塑造当代文人精神的传统生长点和极富原创性的诠释元点.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以热爱共同体为标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古希腊时期有所展现。古希腊公民热爱自己的城邦,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上,注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强调将热爱共同体当作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古希腊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孙恩胜 《天风》2003,(12):50-51
他从1985年至2003年,致力于扶贫、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等活动,捐款他说:“神爱世人,这世人包括所有的人。神的爱是博爱,是无私的爱。我这 达1480多万元,教育事业达1380多万元。样做,是真正体现基督博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谦 《天风》2014,(5):18-19
<正>基督教八福养老院是一间以圣经教训"爱"为宗旨的特殊的养老院,主办方是包头市东河区基督教西门教会,从创建者到管理者、服务人员,都是基督徒;这是一间博爱的养老院,院里住着许多贫困老人、残疾人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这是一间充满了和谐和友爱的养老院,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从2006年成立至今,八福养老院一直秉承"彰显上帝荣耀、用爱侍奉老人"的理念,为老人们提供家一般的温暖服务。  相似文献   

18.
陈明:今天的话题是爱和恨.先把爱和仁爱区分一下.爱和仁爱是不完全相同的.爱包含着把对象当作满足自己目的的手段来爱.比如爱钱啊,还有某些人对异性的爱也是这样的.很难说与仁爱是一回事.仁爱呢,“仁”字本身是两个人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亲和的关系.它是从孝里面来的.它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孝,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后有人注解仁为“不专入己念来施予”.就是说不从自己出发来“给”,要求把对方当成目的,把自己与别人当成一种关系,譬如,父亲慈,儿子孝,是双方的,双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般的原则.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另一个地方说过,以其所爱给及于所不爱,这就是博爱,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通的做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罗博学 《天风》2005,(2):53-53
面对"爱"这个问题,许多人在疑惑,许多人在思索,许多人在行动,许多人在无言地付出。"你们要彼此相爱,这就是我的命令"。"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我们希望每个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能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成长。因为有爱,我们自信;因为有爱,我们幸福;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对得起上帝对我们人类无条件的关怀和养育。在人海如潮的大街上,当我们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残疾人在酷暑严冬中行乞,我们会主动奉献,不在乎多少,只在乎心意,这是一种爱;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或怀抱婴儿的妇女而至,我们会自觉让座,这也是爱;父母从  相似文献   

20.
爱仇     
说到爱与被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身感受。父母之爱、子女之爱、亲情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这些爱都包涵着人性中的真善美,融入着自然的情愫。在渴望爱的获得中,那一份期盼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在爱的施舍过程中,那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