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2009年11月27日至29日,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27号至29号,由中国伦理学学会、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长沙普瑞温泉酒店隆重举行.此次会议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与卢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复旦大学林宏星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和张怀承教授、湖南大学陈谷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高兆明教授等诸多伦理学名家聚首一堂,围绕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建华教授牵头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道德传统,自觉践行当代社会核心价值,2016年12月3—4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共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与山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以"伦理学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为主题的"2016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山西运城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从德孝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慈善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关公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等不同视角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就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目前关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总结中提炼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十三项指标。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情况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多阶段分层配额电话调查。通过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表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在当前社会的践行基本情况良好,公民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中的孝、智、和的践行评价最高,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中的耻和廉的践行情况评价较差。公民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中的孝、诚、和、廉是最为重要的维度。对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状况评价因职业、文化程度、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一定程度上受到城乡和政治面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机制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蕴含着现代道德建设的丰富营养,它能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一种道德文化资源。如何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价值最大化,并建立优序良俗的社会秩序提供道德层面的基础,关涉到中国传统优秀道德在当代如何践行的问题。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稳定的道德规范践行机制。古代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道德合法性的论证说明机制;有教无类、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和考核机制;崇贤明、举孝廉的道德推举评价机制。古代社会的道德践行机制为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4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课题组承办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优秀家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以及韩国、德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的97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5篇。会议采用大会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杂志社、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伦理学研究》创刊十周年暨第七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理论部理论版、《道德与文明》等学术报刊的主编或编辑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7月24-26日,"民族伦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道德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宁夏大学民族伦理文化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道德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宁夏大学民族伦理文化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呼伦贝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民族伦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4—26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五十余篇。与会代表紧紧围绕会议  相似文献   

10.
健康伦理学最早出现于中国学术界。从健康道德到健康伦理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健康的道德关系,到后来扩大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人健康道德关系的全面研究,具有显著的中国原创性。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使用"健康伦理"一词。健康伦理学旳意义在于弥合了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和公共健康伦理学之间的矛盾,为健康中国提供道德动力,也有利于破解器官捐献的伦理难题等。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5月26-27日,由湖南、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共享思想研究中心承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道德责任"学术研讨会暨湘苏粤鲁伦理学年会在长沙顺利召开。来自四省的140余位伦理学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围  相似文献   

12.
唐凯麟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等研究领域,他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是其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唐凯麟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来审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著书立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原创性地建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了学术智慧。唐凯麟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不屈不挠的毅力孜孜求索的结果,他不懈奋斗的经历与卓越的学术贡献对深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教益与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话语的学术脉络上受到西方普遍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压迫,亟须从形态学视角上进行转化。普遍主义理解范式遵循"普遍理论—中国应用"之进路,陷入应用难题。"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遵循"中国传统—当代建构"之进路,陷入建构难题。普遍主义理解范式与建构论文化信念之阐释之间的话语断裂,割裂了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形态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态学"视角敞开了"跨学科条件、跨文化条件、跨时代条件"的形态学视界,它强调从形态过程的关联性视阈把握人类道德生活和伦理关系的整体、类型和结构化趋势。我们只有创造性地融入"形态学"视角,特别是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视角,才能整体把握生命伦理学的道德形态过程,真正开出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第八次全国伦理学讨论会综述胡东原1995年11月1日至4日,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市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125人,提交会议论文84篇。大会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专...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3—4日,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山西运城召开。本次大会以"伦理学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为主题,由中国伦理学会,运城市委、市政府,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六百多名专家学者共赴盛会。本次大会提交论文数量之多、涉及话题范围之广为历届伦理学大会之最。本文以弘扬传统文化与重塑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伦理学体系建构等问题为主线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哲为推进道德文化理念的践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道与天道相感的理念在社会各阶层人士心中激起践行道德的敬畏之心与自我纠错的动机;劝喻与垂范并行的措施通过价值导向与行为示范引导臣民弃恶向善;赏善与罚恶互补的机制则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心理以得失利害激励民众自觉地检束身心;动情与晓理相促的方法借助情感和理性的力量促进人们接受并践行道德要求;修德与养生紧联的道理则顺应人类向往身心健康这一基本需求,为道德践行提供内在的心理支撑。总结这些经验,探讨其动力机制,将有助于激活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贻庭教授关于"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体"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论证,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作为民族的根基灵魂、人民的心灵家园等描述性语言纳入了中国特色之文化哲学和伦理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启示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时,要把努力方向集中在实现对其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而为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形神统一生命体"命题在当代文化和道德与伦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建设性功能,我们还有必要把它从小文化推进到大文化,自觉地把小文化观和大文化观、小伦理观和大伦理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牛磊 《道德与文明》2018,(1):160-160
正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李建华等著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  相似文献   

19.
德性主义或德性论是罗国杰晚年的主要理论或思想命题之一,对它的理解不仅是研究罗国杰思想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学术自述》反映了罗国杰最终的思想意愿和学术期待,可称为"伦理学遗嘱",其中提出的新德性论表明对道德概念本身认识的一个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伦理学》等代表的从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角度认识、分析道德,到晚年转入沉思人的精神世界,以主体普遍性的德性为核心思考人的生存之境,并由此观照、探察道德,从而再次论定伦理学的功能与伦理学人的使命。罗国杰的德性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之中,蕴含着一种具有远古渊源的德性传统的重叙和对现代道德问题的全景性视观,无疑有益于我们立足民族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伦理学。他以一种全新的灵活性在中国传统德性论、西方理性主义德性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密网中游刃有余,其辩谈追求德性、德行与规范的统一,体现出故土情怀、现代道德观、理性方法和包容态度之方法特色,因此能直达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视阈极境。新德性论亦是一个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德性观辩证统一的教育伦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1月27~2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及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两岸的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大家围绕"中国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