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15年2月3-4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化相遇"("China and the Muslim World:Cultural Encounter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受外交部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所属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合作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参加,内容涉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现代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等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明交往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一次具有较高规格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如火如荼,“西方中心论”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内在本质的探析,认为伦理文化发展始终以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为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3.
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LU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作为一条中国连通西方、走向世界的路,丝绸之路寓意着友好与交流,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非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在新世纪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佛教之“和合缘起”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同体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皆指向一种和谐的生命存在,以及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共存。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果亦丰。但“拒绝” 还是“融入” 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脑死亡法”与医学伦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通过了“脑死亡法”,中国已初步具备实施“脑死亡法”的条件,时代呼吁“脑死亡法”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伦理意义。当今关键在于转变国人伦理观念,促使“脑死亡法”尽快实施。1时代呼吁“脑死亡法”1968年召开的世界第2...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4月17日至21日,由韩国伦理学会、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24次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一百余位学者就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伦理与道德教育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涉及论题主要有: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定位与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当代价值、如何应对道德教育所面对的严峻挑战,一直是伦理学界探讨的时代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研究员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道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10月 2 0日 ,江苏省伦理学会在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召开了江苏省伦理学会年会暨“先进文化与伦理创新”学术研讨会。 5 8名专家、学者就适应先进文化的要求进行伦理创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东南大学樊和平 (樊浩 )教授从全球化、高新技术和市场经济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蕴含着个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三重伦理自觉。个体性伦理自觉要求“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利益的享有者;民族性伦理自觉认识到美好生活新时代并不是在所有民族都能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提供了制度保障;世界性伦理自觉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危机和挑战警示人们,各国人民只有团结互助、携手合作,才能共建真正共同体并且共享美好人类未来。这三重伦理自觉,对反思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体现了现实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等,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新浪潮。这一“全球化”潮流,给我们中国穆斯林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使广大穆斯林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经典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新的解释(“解经”工作),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当今世界同步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反复探索的新课题。一、“解经”工作的意义、依据和标准伊斯兰教界所开展的“解经”工作是在新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康钧 《天风》2007,(7):20-21
“全球化”所带给我们不仅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变革过程,它同时带给我们全新视角,如何看待中国和世界相互关系,中国教会是普世教会的一员,中国亦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这种世界性、地域性相互关联,改变了我们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建立好中国教会的历史使命中更具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一种已然存在的文明新形态,也是一种处于持续建构之中的文明先进形态。而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内容和伦理内核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它既是中国创造的具有实然性的伦理文明新形态,也是处于动态建构之中、具有应然性的伦理文明先进形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涉面极广。它不仅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实践智慧和能力,而且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心系人类、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和高远境界;既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积累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和伦理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也要在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创新中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是建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前提和观念基础,既是推动传统伦理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促进世界伦理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伦理文明观”是“对待文明”的伦理理念,即以伦理对待文明。“观”既是“看待”也是“对待”,是观念也是态度,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下,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教音乐交流,不但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对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音乐交流、文化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衡派希冀以文化救国,对处于根本变化和社会危机中的中国进行了道德谋划,在综合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其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理制欲”的心性观、道德为政治之本、道德为文化之本、道德为礼教之本等观点.虽然学衡派确立其伦理道德观的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的学术视野,其目标指向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完全无视生命中的“痛苦”、“严肃”、“庄严”与“意志”一端,沉溺于“人生幻觉”“瞬间的快感”,在世俗娱乐中丧失起码的自知与清明,不但以“媚俗”为荣甚至以“恶俗”为乐,踏越了文化伦理的底线,使中国文化道统愈陷困境。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人权学说的自觉解读,其形成、发展,与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伊斯兰人权思想经历了从伊斯兰世界所共同认可的“最低人权”,向普遍人权发展的过程,伦理维度在逐渐扩张。伊斯兰人权思想的法典化,是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的基本态势。在人权的普遍性成为国际人权的主要问题时,伊斯兰人权的文化相对性,其权利观中所强调的注重个人义务,注重社会弱者的权利,注重家庭和社会平衡的思想,对国际人权全球伦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下旬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学和艺术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媒介和审美文化批判”、“中国传统美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和深入探讨。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何尊铭文的“宅兹中国”是目前可知“中国”一词最早的考古实证,印证了先秦文献中的“中国”含义,同时也反映了西周的政治伦理建构。西周的伦理关系已溢出宗法格局,不仅协调宗法体系内部,而且面向各个族群。西周时“中国”一词有地理疆域、王朝正统、文化伦理和华夏共同体的含义。西周的政治伦理以血缘为基础、以周天子为中心、以伦理为纽带、纳夷夏于一体,是协调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体系。西周建构了五个系统的伦理关系,确立了五服之制的治理理念,提出了彝伦攸序的伦理规范。西周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特质,其整体主义取向和华夏共同体意识对后世大一统的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范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刊学论     
佩措尔德:“美学与全球化的挑战”(Paetzold,H.,“AestheticsandtheChal lenge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YearbookofAesthetics,Vol. 8, 2004)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的问题,而且,还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那么,全球化究竟导致了文化单维同一,还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这两个答案都是有道理的。首先,全球化引发了两种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由于交往技术———电视和计算机应用———的兴起,电影、摄影和电视系列节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播撒,这被称之为“全球文化工业”。另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