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编制是研究《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重要视角,可为《农业发展纲要》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解释。《农业发展纲要》是新中国独立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端,它明确了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指标和主要策略,建构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制度,制定过程中比较注意发扬民主,比较注意指标和措施的可行性,但也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缺乏、没有开展正式和全面的调查研究、受最高领导人主观意志主导等问题和不足。规划编制所需条件的不足和编制过程中的诸多偏差,是《农业发展纲要》出现问题客观的、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它既是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又是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后对农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成果。《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问题的殷切关怀和期望及对农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特别是《纲要(草案)》提出的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规划文件,蕴含着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是在合作化高潮基础上制定的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全面布局,也是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建设和计划体系之中的重要步骤。这种以"组织起来"为核心、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布局包括三方面:1.传统农业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改造;2.属地合作式的农村全面治理;3.农民生活方式的改进。毛泽东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质在于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农村的属地全面治理,《纲要》的内容体现了毛泽东全面振兴中国乡村的目标、途径和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的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的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的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的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对民间表达的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的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对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从农村合作化高潮转向农业生产高潮的产物。它从酝酿、提出到最后由全国人大通过,其间反复修改、完善,凝聚了毛泽东的巨大心血;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在毛泽东逝世后,受到了搁置。深入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廓清交织于这一过程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吸取中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最近中央又要求组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有关宗教的论述强调: 做好宗教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必须尊重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  相似文献   

8.
李薇 《管子学刊》2008,(3):117-11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农业思想中蕴含着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具体表现为:劝君以农为本,重视救荒农作物的栽培,发展基于大农业观的多种经营等,以期实现他那“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宏愿。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关心农民问题,归根到底,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在当前新时期,有人认为,国家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下降了;或者认为,农业得到持续发展,粮棉等主要作物已经基本过关,其重要性也不如过...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5)
传统农业符合生态原理,但因为低产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技术手段的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却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浙江德清探索的稻鳖共生新型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产值"的目标。在生产商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稳定粮食产量、确保食品安全和消除面源污染、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等目标,对负外部性顽疾具有"无治而治"效果。稻鳖共生模式的推广或其基本理念的扩散,可以扩大其正外部性效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类实践回应了地域传统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进而探索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宗性 《法音》2023,(11):34-35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本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中央统战部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具体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的基础上,于今年初启动《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草案)》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伊协会长萨利哈·安士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印发《爱国王文教育实施纲要》,具有十方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伊斯兰教在南朝鲜界完全拥护,并同广大穆斯林群众一道认真学习和领会,提高爱国主义思...  相似文献   

13.
北大荒版画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继承中国新兴版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与劳动环境中应时代需要,发挥着独特的叙事作用。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北大荒版画将垦荒劳动以图像的方式保存,记录了北大荒生活的变迁,是艺术活动与国家建设保持一致的体现,也彰显了具有时代内涵的北大荒精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业题材美术创作中的视觉图像的梳理与研究更具意义和价值,故从作品内容的叙事表达入手,从垦荒生活的记录与表达、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建设两方面,对经典作品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彰显着新时代性的鲜明特征和品格。《纲要》的新时代性,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纲要》始终,无论是逻辑框架、内容安排,还是理论分析、实践举措,《纲要》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都是对习近平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坚守和实践运用;体现为《纲要》总结了2001年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守正创新,赋予其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鲜活内容,使我党对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为《纲要》适应新时代的呼唤,深刻揭示了道德领域问题的根源,丰富发展了公民道德道德建设内容体系,科学界定了个人品德的内涵,精辟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提出了弘扬中国精神的新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了新时代的重大突破,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天风》1995,(1):6-6
当前,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各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振兴中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中国基督徒,应积极行动起来,根据《纲要》的精神和中国基督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敏 《美与时代》2013,(5):9-13
农业景观是动态的,对农业景观的欣赏需要我们全部感官的参与,而了解农业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审美体验更敏锐。农业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对农业景观的诠释可以用人的意图和目的来进行。农业景观是一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性景观,其中包含较多自然要素。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对现代人依然有吸引力。不同审美主体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方式有差别。在新型农业景观建设中,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农业景观和西方现代工业化农业景观的长处,克服其缺陷,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为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坚持我国道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道教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促进道教健康传承发展,中国道教协会制定《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5,(5):168-173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共"三农"战略是实现其国家建设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战略主题随着国家建设使命的转换而调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农"战略主题是农民,以服从于政权建设,农民主体性有限提升;建国后前三十年,"三农"战略主题是农业,以服从工业建设,农民主体性缺位;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战略主题逐渐从农业转向农村,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民主体性起伏不定。在当下城镇化的强势话语下,新农村建设有沦为"表达现实"之虞。理想的"三农"战略规划应当是体现新农民主体性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6,(5):185-188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善治呢?张康之教授在新著《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给予了充分阐释和解答。《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一书从宏大的历史视野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演进逻辑的探究,在比较分析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治理模式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本质内涵以及实现途径,描绘了一幅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变迁图景。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7,(1):84-92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全球治理将成为一个可以想望的新模式。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资本主义世界化终止了农业社会的地域分离,开拓出了一个有着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因而也出现了世界治理。世界治理是在中心—边缘结构中进行的,所营造的是一种霸权秩序。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历史的又一次转型,将意味着世界治理为全球治理所取代。全球治理不仅在空间上遍及全球,是全球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参与的治理,而且要求每一个局部性的社会治理都应拥有全球观念和全球视野。世界治理是民族国家开展竞争的框架,而全球治理将代之以合作,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共生共在。全球治理将是合作的治理,但是,任何关于合作的幻想都是有害的。在促进以合作为特征的全球治理模式建构中,我们需要首先将自己打造成合作体,并通过展示合作的力量去实现全球治理模式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