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国古代重视农业的思想,到战国中期发展为以农为本的思想。我曾把战国时期的重农理由归纳为三条: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二、农业是积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三、农业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管子》对这三条都有精辟的论述。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在中国古代,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男耕女织,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规划文件,蕴含着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是在合作化高潮基础上制定的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全面布局,也是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建设和计划体系之中的重要步骤。这种以"组织起来"为核心、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布局包括三方面:1.传统农业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改造;2.属地合作式的农村全面治理;3.农民生活方式的改进。毛泽东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质在于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农村的属地全面治理,《纲要》的内容体现了毛泽东全面振兴中国乡村的目标、途径和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9月19日,由上海市伦理学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课题组承办的上海市社联专场学术会议"德治与法治:治理的逻辑与路径"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和社科院的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四十余篇。与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它既是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又是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后对农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成果。《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问题的殷切关怀和期望及对农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特别是《纲要(草案)》提出的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的文章《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千家万户》,今年4月《人民日报》登一条重要新闻《湖南十万干部下乡抓‘社教’》,读后很有感触,它们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途径与方法,特别是河南省荥阳县、湖南省取得的显著效果,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1992年11月14日,《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创刊十周年座谈会。《道德与文明》部分顾问、编委,北京伦理学界及新闻单位等四十余人参加会议。天津方面出席会议的有顾问  相似文献   

7.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一书,是20世纪20年代唯物史观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蔡和森吸取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拉法格著《财产及其起源》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通过考察家庭、财产、国家的起源与进化,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介绍和阐发。蔡和森的这一工作,开辟了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人类学古史研究方向,深刻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展,对于唯物史观中国化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现时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郑勇 《宗教学研究》2007,(3):182-188
《小品》在魏晋之际流传甚广,对中国佛教传播影响甚大。长期以来,《小品》通常认为是《大般若》第四会的同本异译,通过对此译本的译名、译时、译者、留存等情况的整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小品》在中土的传播。通过对比《小品》与《道行》的关系,使魏晋之际称呼的《小品》与《道行》的关系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5)
一、华严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华严经》《华严经》是释迦佛初成佛时,对文殊、普贤诸大菩萨第一期所说的一乘圆顿大法。《华严经》在我国有三种译本,即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和四十卷  相似文献   

10.
贾思勰(xié,音协),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的生平已不可详考,约北魏末期人,曾做过高阳太守。他到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约在公元六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撰写了《齐民要术》一  相似文献   

11.
<正>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共9章77条,比原《条例》新增加2章、29条,修改38条,保留10条。《条例》的公布实施,对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界合法权益,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深刻认识新修订《条例》《条例》是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依据,也是宗教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保障。《条例》的修订工作中,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做了大量  相似文献   

12.
同志们,朋友们:请让我介绍一下有关"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立法和当前实行的情况。分四点: 一、立法文件 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并经国家主席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个规定的依据是《宪法》“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内容大家可以自行参见。  相似文献   

13.
《管子·四时》的“复亡人”与齐国的土地制度王恩田《管子·四时》是一篇时令性质的著作。规定国家必须按照一年四季的运行发布政令、强调四时和农业生产规律对于管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其中有关农业和其他的一些政策法令谈到的"复亡人",是一项有关逃亡者的政策。涉及到...  相似文献   

14.
葛文峰 《孔子研究》2023,(5):134-144+160
1822年至1922年的一百年,是欧洲不断对《论语》进行典藏与研究的时期。英、法、德以及梵蒂冈等欧洲国家的至少18种早期汉籍书目对《论语》进行了著录。这些汉籍藏书书目与研究书目对《论语》著录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著录作者、版本及解题、内容提要,后者侧重著录成书过程、译本版本、思想内容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为《论语》在欧洲的早期传播提供了文献检索与研读指南,也标志着西方儒学研究逐步步入正轨,为《论语》世界意义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是"传播学研究中国化"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历经起步学习期、探索发展期和走向深化期三个阶段。综括三十多年来从传播学层面研究孔子及《论语》的著述活动,大致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研究方向:一是孔子及《论语》传播史实研究;二是孔子及《论语》传播思想研究;三是当代新闻传播事业语境下孔子及《论语》的价值转换研究。准此,由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进程看,成绩和不足并存,学界应纠弊趋新,开创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之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管仲与《管子》农商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变法,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管子》一书虽然假托管仲之作,但却与管仲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政策有很大的差别.《管子》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的《国蓄》、《海王》、《揆度》、《地数》、《国准》、《轻重》诸篇等皆表现出强烈的重视农业、抑制私商、国家专卖思想,这种思想被战国、秦汉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恭读《古兰经》和“圣训”时,无论在《古兰经》中还是在“圣训”中,都找不到“国家”、“爱国主义”这两个词。这是因为,公元7世纪初时的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刚刚在群众中传播。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用伊斯兰教统一人们的思想,进而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教与爱国主义没有联系。实际上,传播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爱国与爱教是一致的。伊斯兰教的爱国主义思想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宪法定位及其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9,(3):183-189
2018年修改后的《宪法》第127条首次增加了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执法部门"。《宪法》和《监察法》所确定的"执法部门"是指具有行政执法权和刑事侦查权的机关或者部门。从宪法意图来看,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具有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决定权和执行权、移送权和查处权、主办权和协助权这三对权力组合之中。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完善方向是法律化、程序化和组织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宪法定位,并使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启动初期的特定历史阶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勾划出了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的远景发展目标,探索了在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下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和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以聚集力量的农业发展实现路径,探索了在工业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技术改革,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在对这一《纲要》历史地位的评价上,应当系统考察其制定、原本内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其本来,不能因为实施中发生的问题而遮蔽其历史贡献,当然,也不能回避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