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公社承载着组织农村工业化之重任,普遍试办社队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1962的政策大调整将其"去工业化"之后,人民公社被归结为一种纯农组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并由此开始陷入困境而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恩格斯诞辰170周年,“恩格斯与现时代”哲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3月29日至4月2日在深圳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广东省社联、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等18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与会的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80余人。会议围绕“恩格斯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改革”、“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比较”、“恩格斯哲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学”等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求实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概速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然而,历经20多年之后,这一学科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不仅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景气,甚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和忧虑的问题。为评估这一学科的当前状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索。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人们却很少论及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毫无建树可言。但事实却是:马克思是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列宁的理解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自由是人权理论乃至整个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往往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对于这种不同,人们可以作出各自的评价,但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得政治文明呈现出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集中讨论列宁对于政治自由的理解。我们认为,列宁的理解透视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维的重要特质,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一政治自由向来都是指涉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自由问题。因此,在讨论政治自由时,列宁往往把它与公民自由这一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所谓公民自由,指的是社会发展实现了政治领域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权宣言”是直接宣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想国”的基本文本。进入“德法年鉴”时期,伴随着马克思的政治立场转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他开始了致力于解构这个“人权理想国”的历史性进程,即对“人权宣言”进行批判性的阐述。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他所批判的“人权宣言”,是  相似文献   
7.
行动哲学,重在运用唯实唯效,重在发展思维辩证,重在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曾经在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中央高度集权式的经济管理体制.这个体制虽然伴随着中国取得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功,但它也无法避免地抑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严重的官僚主义.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借助苏联批评斯大林所形成的政治氛围,发起了对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批判,提出和广泛地论述了以“虚君共和”为思路,建构中国的纵向权力配置的思想.毛泽东分别在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推进关于“虚君共和”的实践.虽然,两次实践都有着非常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次实践却塑造了中国地方与中央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思想与经验,这些都成为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徐俊忠 《现代哲学》2011,(1):121-123
广东省及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素有传统。建国前就有何思敬、李达先生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后来又有与艾思奇先生齐名(所谓"北艾南罗")的罗克汀先生薪火相传,1960年复系之后,以刘嵘、高齐云、叶汝贤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者,逐步铸就了这个学科的辉煌。为了纪念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对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总结经验,推动新的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马克思主义学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于2010年12月1日联合召开了"刘嵘、高齐云、叶汝贤的学术贡献与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梁庆寅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博士、广东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以及刘嵘、高齐云、叶汝贤教授的同辈学者及其他中青年学者约50人出席。这里刊发4篇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