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艺术(20世纪前卫反叛的各种文艺思潮)大致是说从19世纪末以来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新艺术体系,20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了表明自己的绘画和印象派有别首次提出表现主义。表现主义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感受从而导致对客观形态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处理的一种社会思潮,作品中大都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对现代艺术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观色彩是画家抒发主观情感、表达内在精神追求的创作手段,是画家对创作对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造。我国当代油画是和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意象,即画家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自我精神建构,当代中国油画家多年的艺术实践早将中国绘画的艺术思维和形态特征不自觉地融入了油画创作中,主观色彩的独特表现力也越来越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合二为一,西为中用,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其突出中西融合、提倡创新自由、强调民族气节、强调全面修养的绘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邓亚乔 《美与时代》2013,(12):88-89
在此处印象主义绘画风格被归类于一种涂绘风格来阐述。追求对光和色的表现,着力呈现瞬间的整体视觉感受;注重在自然环境下物态的颜色,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后期注重主观意识的后印象主义,涂绘风格从印象派绘画风格到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演变过程中依旧存在,并持续发展。题材的转变,强调形体的构成,寻求画面动能关系与精神层面的探索,运用强烈主观将视觉以外的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致力于自我的表现方式,这些客观因素在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增进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东方还是西方,凡是稍有从事过美术相关行业的人,都不会对印象派感到陌生。西方艺术19世纪最后30年,印象派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当今在中国的学院教育里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分析,关注的大多是技法、题材和历史背景等,这些无疑是欣赏和评价印象派绘画的重要方面。但除此之外,从印象派绘画观念发展的过程来看,最为吊诡的一点是它从追求极端的真实起步,最终走到了真实的虚妄。本文通过对西方艺术经历印象派绘画的前后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指出人的视觉思维观念是如何从西方传统绘画中以"借物说事"为原则转向表现事物的客观面貌——"追真"为原则再发展到了以表现艺术家自身的主体原则的变化过程,这种转变源于印象派艺术家自觉的艺术实践精神。印象派的存在对于人类对于客观真实的认识来讲,正所谓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林风眠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浓烈。他以前驱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 1868-1940),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也是纳比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对写生对象的主观综合,不完全受传统写实原则的束缚,主张追求感受、形式的绘画体验,画面具有鲜明的装饰感。文章以维亚尔的生平背景、艺术风格、构图特点为切入点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他的绘画作品中对空间的处理方法,探寻维亚尔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中包含较多的优秀人文精神,因此其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要想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应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将此作为欣赏传统绘画作品的立足点,感受画家的品性与精神。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并基于中华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印象派油画的创作方式是自由的,强调色彩的韵律节奏和变换组合。色彩语言相当于印象派油画的情感符号,对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印象派认为绘画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应该是过去式,而着重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莫奈是印象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作画是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是在艺术创作中情画结合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绘画在印象派后期,一些画家不再遵循印象派客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而赋予绘画以象征意味和主观表现色彩,其中代表即是梵高和塞尚。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并在创作主旨、创作技巧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绘画风格。两者在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色彩运用和创作思想的差异,为后来的西方现代艺术彰显个性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1.
写实绘画的描写来自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一步一步加强了对客观真实的探知。同时,人文、价值、情感等由人的成长而建立的主观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人对真实的感受。画家们由此出发,利用人感受万物的知觉,在二维平面“欺骗”观者的知觉,以达成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写,而画家不同的观察方式又影响着其绘画方式,因此呈现出写实绘画史上群星璀璨的作品。从客观与主观的视角,揭示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写方式,也在美学方面探讨写实绘画的艺术价值,相信写实绘画对真实的追求,无论是在过去、当今,还是未来,都拥有着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马蒂斯是野兽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之父。他一生追求纯粹、均衡与清澈的艺术风格,不拘成法,大胆创新,努力追求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力。在艺术创作中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主观感受来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3.
<正>朱德群是当代一位著名的旅居法国的华裔抽象艺术家。他的绘画色彩绚丽、气韵生动,将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象外之象"境界演绎至极致,为西方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特别是他对抽象绘画中的西方油画色彩语言的运用,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创造出了一种诗意空灵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4.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流派与思潮。一批青年画家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所呈现的种种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品中空间的创造,始终是艺术创作中的关键一环.比较而言,传统古典写实绘画追求和展现的是客观空间,而当代绘画主要展示的是主观空间."绘画中主观空间的构建是根据画家的创作意图而进行的,由于绘画风格、创作方法、创作意图的不同,故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样式".现代绘画有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主观空间"导致了一种双向变化的现象,即一方面可以使赋予自我的意义随着它与环境关系的更迭而改变,另一方面,又使空间随着对我们的感情意义的改变而构成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梁慧 《美与时代》2014,(3):158-158
徐累是一个走在时代背后的画家,他现在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手法,并融入自己的观念,其中包罗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中宋画的端庄雅丽、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妙想以及庞贝壁画的冷寂,他将这几种绘画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氏”绘画。在当代艺术的阵营中,他的绘画既不属于传统,放在现代又不合时宜。他用中国最传统的语言、材料,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现代感很强的东西。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看出,他现在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虚无、记忆、梦幻的风格,与当时85新潮时期的作品也是脱离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象征主义绘画与印象派绘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只不过印象派是绘画"模仿自然"的最后阶段,而象征主义却是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并对以后的超现实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欧洲艺术从传统艺术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和以往众多艺术流派不同的是,象征主义艺术起源于文学领域,并且是在文学理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很多诗人和文艺理论家都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相似文献   

18.
西方艺术用科学的焦点透视自然,中国画家则以散漫的自由精神意识和主观散点透视,探求大自然神韵,追求物我境界.线条是东西方原始美术共用的造型手段.随着历史发展,西方艺术家不断地追求空间感、体积感,在色彩渲染方面寻求表现力,而中国画则进一步拓展线墨的艺术张力,逐步形成各不相同的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绘画的形式感渐渐成为艺术家展现个人绘画创作风格的一种重要的载体,而如何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独特形式感也成为当代绘画中一个相对有探讨性的问题。而随着当代艺术,如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的兴起,传统绘画便被逐渐边缘化。其中,综合绘画的出现使得架上绘画有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于是综合绘画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绘画概念。结合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对当代具象绘画的形式切入和材料表现进行阐述,分析当代具象绘画的构成与形式美、材质美,并展开个人的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创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图形图像软件的发展不仅为电脑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数字化得以介入传统绘画的创作。如今,艺术家们已能通过数字手段生动逼真地实现各种传统绘画的艺术效果。尽管数字化的传统绘画创作与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绘画作品有着相似的视觉效果,但作为数字模拟的产物,它们仍在绘画的创意思维方式、创作手法以及传播形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