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在审理案件中,自古以来都需要使用证人。在刑事案件的审理中,证人证词的可信度的甄别与确定是审理案件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证人证言的错误率是很高的。影响证言的可靠性因素包括精神因素及心理品质等。我国司法心理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林秉贤教授曾在其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一书中,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即感知因素对证言的影响、注意因素对证言的影响、遗忘与暗示因素对证言的影响、情绪状态对证言的影响、主体态度对证言的影响、证人作证动机对证言的影响、主体陈述背景对证言的影响、执法过程中交往的层次对证言的影响等。这里换个角度,尝试从纠问式诉讼及当事人主义研究——审判模式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谓之独辟蹊径也好,一派谬论也罢,但愿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2.
关于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的几个问题钱雪棠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是一种重要的证据来源。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公民不受刑事追究方面,证人证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和证人证言已经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进行...  相似文献   

3.
专家证人指的是根据法庭的要求,依靠专业知识和技术,就法庭审案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本专业的内容,向法庭提供的有科学依据的书面报告并直接出庭作证的各学科的专家。心理学专家证人就是心理学专家作为专家证人进行出庭作证。英美法系与我国实行的大陆法系存在着差异,该文希望通过系统地介绍英美法系心理学专家证人的发展历史及作用、心理学专家证人的工作程序、存在的争议、已有的实证研究等,为国内法律界和心理学界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并探讨心理学专家证人在我国司法系统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然 《心理科学》2007,30(3):727-730
目击证人的证词在刑事诉讼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证人对案件的记忆往往会受到其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对于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研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西方心理学界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从证人的年龄性别、心理状态、对证人的询问方式以及辨认的情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西方心理学界关于证人证词可靠性的实证研究,并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法律社会心理学在陪审团、证人证言、公民对犯罪的态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从这些新成果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更注重将社会心理学与法学的观点和研究视角相结合,使自己的理论成果更符合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证人的错误证词是导致错误判案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鉴定证人证词的可靠性,从中去伪存真,对司法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此本文从情境、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成年证人证词可靠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证词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证人制度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多国诉讼活动中通行的准则。证人作证有利于司法机关查明案情,提高审判效率,维护司法公正。然而在中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因担心作证使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害而不敢作证、不愿作证,甚至作伪证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现有  相似文献   

8.
乐国安   《心理科学进展》1986,4(3):59-65
在法律中“证人”是指以本人所知道的情况对案件事实作证的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证人是一些人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所担任的特定社会角色。证人制度在古罗马法中就已形成。古罗马法对证人资格有严格限制,如对于法律行为的证明,非在场人不得作为证人等。在现代西方一些国家的诉讼立法中,都有关于证人资格的规定。一般说,凡能了解和表达证言事实,并能理解宣誓的法律义务的人,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均可为证人。有的国家还认为鉴定人(如鉴定心理疾患的专家)可以充当证人,这些人便是所谓的“专家证人”。什么是证人心理学呢?简单说来,证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证人在担任证人这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证人”这一身份,具有严格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某一案件中成为证人的人同时  相似文献   

9.
本一方面从证人作伪证动机和行为两方面来论述了伪证心理,另一方面从两种最常见的测谎技术和反侧谎来阐述辨别伪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姜丽娜  罗大华  应柳华 《心理科学》2007,30(5):1113-1115
目击证人辨认对司法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其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影响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的因素,即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并分析了目击证人辨认研究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欧洲大陆法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法律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犯罪心理学、监狱心理学、证人证言心理学、审判心理学、警察心理学)和在这些领域中的重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击证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晓歆  耿文秀 《心理科学》2004,27(2):376-379
目击证人的证词对维持司法系统公正的重要性使得对目击证人的研究成为当今法律心理学和司法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击证人的错误证词是导致锗判案件的最常见原因。警方在询问、队列辨认与照片识别中的特定程序和行为,目击证人的记忆、年龄、性别、种族、自信程度等.都将影响证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刘亚菁  耿文秀 《心理科学》2006,29(1):173-174
为满足获取儿童目击证人准确证词的司法需求,大量西方法律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使儿童目击证人研究成为近十多年来法律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鉴于我国法律还没有对儿童作为目击证人作明文规定,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国法律心理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4.
被马克思称为“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的林肯,是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家。林肯在入住白宫的前几年,曾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法律,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律师。他出身贫贱,同情平民,尤其是黑人,经常帮助他们诉讼,有时甚至不收分文。有一次,亡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诬告为谋财害命的凶手。控告人收买的证人一口咬定说亲眼看到被告阿姆斯特朗行凶。这个青年是无辜的。在假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厄运马上要降临到他头上。林肯获悉此事后,主动为被告辩护。他以被告的辩护律师的资格,查…  相似文献   

15.
"耶和华的证人"这个宗教派别禁忌输血。如果医生未经这种病人同意就给他们输血,他们就会告医生侵权,而且往往胜诉。虽然法庭的判词中也会提到"宗教信仰"、"宗教信念"等,但实际上这样判决的根本法理基础是病人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而这种权利与信仰无关。法院在这里保护的是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信仰权或宗教权!宗教信仰的内容不能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不问缘由,先把自杀者救过来再说,这个道德准则正是来自无神论。当不同的信仰相互冲突时,法院认定事情性质的标准只能是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16.
目击证人暗示感受性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感受性指一个人对误导信息的易感性或抵抗力.在目击证人记忆研究领域,有两种暗示感受性:延迟的提取错误和立即的误导信息接受.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对这两种类型的暗示感受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整合.这对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词真实性鉴别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信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辨认主持人对目击证人的辨认给予不同反馈对其辨认信心的影响。213名被试参加实验。先看一段模拟罪犯逃逸时的录像,然后对11张相继呈现的人像照片做辨认和确定程度的判断。随机给予肯定、否定或没有反馈之后,被试做辨认确定程度和其他一些相关问题的判断。结果表明,辨认错误的证人在得到肯定反馈后,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得到否定反馈后,受到的影响较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别的被试受到反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医疗行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此,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医疗过失难免会发生。因此,对于医疗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不宜过于宽泛。结合1997年刑法的规定及刑法基本理论,阐述了认定医疗刑事责任的根据,限定了医疗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一.目标多元:由重对知识能力的评价转向三维评价 在评价的目标上要从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只有在对过程的关注中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如在聆听了别人的朗读,观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进行相互监督、评价:学习情感与策略方面,包括是否高高兴兴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听同伴发言,是否能诚恳说出同伴在英语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否虚心接受同伴的评价;知识和技能方面,则是能否快速看图说词、语音基本正确以及能否分角色扮演对话中的任务并积极地参与表演。  相似文献   

20.
李婷玉  刘黎  李宜霖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8,50(12):1390-1399
幼儿如何选择性地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除客观的信息内容外, 信息传递者的特征也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另外, 在不确定情境下, 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可能存在冲突, 在二者冲突的情境下, 幼儿是否可以采信他人的证言, 并最终改变幼儿的已有判断是以往研究忽略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当母亲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面对不同比例的合成动物时)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采用冲突信息源范式, 向74名4~6岁幼儿呈现对不同比例合成动物(50%-50%任务 vs 75%-25%任务)命名的证言, 考察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询问意愿、对证言的信任情况和在证言前后对合成动物的判断(信念修正)。信息提供的一方为母亲(提供相似度低的动物名称), 另一方为陌生人(提供相似度高的动物名称)。结果发现, 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母亲证言与已有信念冲突程度的影响。在低冲突情境下, 幼儿对母亲证言的询问意愿和外显信任均高于高冲突情境。幼儿的信念修正存在年龄差异, 在低冲突情境下, 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更倾向于改变已有信念, 在高冲突情境下, 年长的幼儿比年幼幼儿更不愿意改变已有信念。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母亲的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中国幼儿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 并且可以根据冲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