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技术伦理学何以可能"的追问关系到技术伦理学的学科合法性,是技术伦理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技术具有价值负载性"的命题进行了论证,但在进一步论证"技术为何负载伦理价值"这一命题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自由"、"信息"和"中介"三个角度,把技术的价值负载性的论证推进到技术的伦理价值负载性的层面,从而为技术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寻找深层的理据。  相似文献   

2.
《学海》2020,(1):106-112
与西方社会工作先实践后教育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教育先行"的特点。主流观点认为,"教育先行"引领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认为,教育先行并不必然意味着教育引领,相反,它可能带来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社会工作被塑造成一门片面强调实践,并与其固有的价值理念相分离的学科。社会工作教育"降维"的具体表现为:从社会关注降维到方法与技术关注,从价值反思降维到技术化伦理,从批判思考降维到理论套用。教育降维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专业方法和技术,却缺乏专业价值观和使命感的社工。他们更倾向于运用临床或微观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政府界定的社会问题,而对真正被忽视的社会疾苦和广泛的社会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社会改变缺乏兴趣。简言之,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社会性缺失可能肇因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6):82-85
社会工作基于现有的制度环境、精准扶贫的操作方略以及自身能力的发展状况,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有限。社会工作应在吸收人类反贫困经验的基础上,参与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的适合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体系。只有在适合个体能动性发挥的制度环境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才能得以发挥。社会工作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不仅在精准扶贫进程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并获得专业发展机会,甚至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3):87-93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已被谈论的"内在化羞感"以及在先秦儒家被重视的"羞恶之心",在根本上都并非本尼迪克特等人所谓的诉诸外部的习俗伦常的"外在化羞感",因而植基于这种"内在化羞感"之上的羞感伦理也不必被视为"他律的"。当代新儒家借助于批判性地吸收康德的自律伦理学,创造性地发展出一门儒家的自律伦理学,这大大扩展了羞感伦理学的问题:不仅须讨论羞之体验,亦须关注能羞之在。这一交互人格性的"能羞之在"并非康德意义上的"无个性"的理性主体,而是在其自身之内融贯有"内在化他者",因而是具体而真实的。自律的羞感伦理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能羞之在服从其自身立的法,这一服从的动力亦在此能羞之在自身。  相似文献   

6.
一 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但要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却又有待于对这门学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辩证矛盾。所以,讨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不能要求在定义式的规定中把这门学科的内容都说清楚。但是,这个定义式的规定,又必须反映出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和范围,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发展道路。 我以为这是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有的共同语言,否则便无法讨论。譬如在哲学研究对  相似文献   

7.
陈友华  万颖杰 《学海》2023,(3):160-167
社会工作学科历经了从萌芽、取消、恢复到发展的历史沿革,自学科恢复重建以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体系建设成熟度相对偏低、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科实践专业性有待加强、学科价值呈现度不高、专业教育快速扩张式发展产生出诸多职业化问题等方面。要解决社会工作学科的现有问题,既要兼顾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设与学科交流,又要坚持社会工作学科自律式发展,厘清社会工作的效用,推进专业设置的有序发展,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审慎规划人才培养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8,(1):117-124
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理论的倾向。本文认为,社会理论有助于恢复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有助于社会工作回归其使命。本文从结构-话语、身体-行动两个维度分别讨论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及巴特勒的社会理论,并探讨了其观点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和可能运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一种行动-话语理论的构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结合中是必要而关键的。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6,(5):126-130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一直未能跳离"专业化-本土化"的二元实践迷思。在此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寻求专业合法性地位,但却陷入追求"专业化"而致"专业本位"的陷阱,依附"政府购买服务"体制而致"建制化"的异化现实。本文试图将"社会创新"重新带回到社会工作的实践内核,讨论追求公共性构筑的社会创新理念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同构与契合,并以此为我国当代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8,(3):125-131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历史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断裂,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区隔,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内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4)
国际学术界普遍将里士满社会工作思想视为社会工作专业性之源。文章从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四个维度重审里士满社会工作思想,研究发现,里士满在对专业性追求的同时,又不失对社会性的要求,这构成了里士满社会工作思想的两大核心命题。因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处于一种"同源""共生"乃至"互构"的发展状态。正是二者之间的"互构"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这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西思想文化首次发生全面而直接的对话,其中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中国哲学"之名的最初建立。从"中国哲学家"到"中国哲学",是耶稣会士学问的推进,并凸显出"人文"和"理性"的面向;从"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史",则开始有自觉的方法论反思,进而开启了成为一门学科之可能性。这是西方知识界对"中国哲学"的认定、理解和研究之最初历程,也就构成了对中国哲学正当性最早的充足证言。"中国哲学"是全球化进程中成立的一门新学问,其实质是"哲学"进入"中国叙事",它深入参与到了四百年来人们对普遍性哲学的思考,而且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4):134-140
尽管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有重视关系的传统,但尚未发展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系理论。本文在批评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关系传统的基础之上,立足中国的关系研究,阐释以关系主义为出发点的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关系主体"、"关系链"、"关系网络"、"关系世界"是构成这一关系视角的概念连续谱,是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的尊严和幸福进行论证和申辩,这是哲学不可推卸的使命。近年来在我国,人的尊严和幸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第一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学者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里的独特贡献,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则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中。这门学科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日益为学界所接受。对文艺美学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论析,对文艺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但现在仍然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还处在"前学科"与"潜学科"阶段.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整合是医学与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预示着医学学科发展的又一次革命.医学的整合分为几个层次,医务社会工作正是医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整合的结果,它能够在医院和社区为服务对象提供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心理服务,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联络者、把门人、管理者、协调者、关爱者、照顾人等重要角色,是社区与医疗机构联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作为"显学中的显学",经过学界70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建构了中国政治伦理学学科体系。学界围绕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西方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政党伦理研究和行政伦理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队伍,产生了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政治伦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依然在路上,需要学界同仁坚持问题意识,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不断完善中国政治伦理学学科体系,回应和解决政治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述而不作"一语,尽管在孔子思想中非常出名,也经常被引用,但很少有学者集中讨论"述"是什么意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与"作"做了对比。要正确理解"述而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述/作"关系的理解要与儒家"孝"的概念联系起来。"述而不作"其实是孔子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描述,也就是描述他做哲学的方式。(2)一般来说,孔子的"述"总是被看作与他的古典工作相关。这并没有错,但这也不是"述"的全部。从根本上说,"述"是对"道"的恢复。孔子"述"的内容是"道",这也就是他传承古典工作的目标。(3)我们主要是通过《论语》而不是他编纂的经典来学习孔子哲学,对"述/作"的准确理解一定要结合《论语》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卢光莉 《心理科学》2008,31(6):1502-1502,1501
管理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中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壮大,如今己经成为备受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及管理实践者们所关注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