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许盼 《美与时代》2014,(6):115-115
伴随着微博的兴起,微电影、微信、微小说等“微现象”崭露头角,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作为文化发展的美学动态,“微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从宏观上对“微现象”研究进行简略概述,并在“微时代”“微文化”时代命题下阐释“微现象”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8,(5):117-120
在"微媒介"盛行的当代社会空间中,"微文化"以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空间。"微文化"因其丰富的内容、个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快捷的传播效应颇受大学生的喜爱,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方式。但"微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微文化"中浅表性思维方式的盛行消减了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参与主体的情绪化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多元价值思潮的广泛嵌入动摇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鉴于此,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应着力净化"微空间",构建大学生的认同环境;增强能力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认同自觉;凸显"微文化"宣传认同客体的优越性,树立大学生的认同自信。  相似文献   

4.
康德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概括为"我应该做什么",并采取"伦理的形而上学"方法对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应然性和约束性、义务的绝对命令等"老问题"作出了回答。但这些回答从一开始就受到种种批判并延续至今,这表明康德的回答有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哈特曼力图绕过舍勒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而直接返回到本体论,把康德规定为主观的认识关系转向自在的存在关系,从而为应该存在的价值秩序奠定新的基础,以此对伦理学的"老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其价值和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从"富起来"时代迈向了"强起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实践需要新的政治伦理学,需要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对"强起来"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进行考察,基于三个思维前提设定。其一,"强起来"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并非只遵循纯粹的理论逻辑,而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二,"强起来"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最终都会体现在其内容的发展上;其三,中国"强起来"需要建构什么样的政治伦理学,或者,"强起来"时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在反对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时,陷入了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因而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提出"环境价值"概念,把环境价值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根据,从而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超越了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困境"。这种生态伦理学实质上就是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布伦克特认为在其之前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讨过于驳杂,缺乏严谨性,因而试图回溯马克思关于伦理学的思考,并提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基于自由的伦理学,这种自由伦理学不仅具有元伦理学基础,而且具有规范伦理学内涵。布伦克特的阐释激活了马克思与伦理学的论辩,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阐发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理论资源,但也存在对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对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作泛伦理学处理的倾向,没能摆脱伦理学视角的局限性。布伦克特在阐释马克思自由伦理学上的理论得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学者在对待马克思与伦理学关系上的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8.
郝云 《哲学研究》2012,(9):110-114,118
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所谓财富,是指那些物质的、可以转让的、数量有限的人生幸福的源泉。"(克拉克,第1页)可见,财富的内涵是它的物质承载、价值兑换以及属人的主观感受种种规定性。经济学的财富范畴还有着被产权化所定义的剩余产品、产权、可兑换性等特征。上述规定同时揭示了财富的多向度性质。伦理学视域中的财富研究,在于提升对财富本质的伦理认识,确立财富的价值存在方式及其规定性,使伦理学意义上的财富理解与经济学、法学等对财富的解读相互促进和补充。笔者认为,伦理学对财富的审视,主要应从"尺度伦理"、"他属伦理"、"应然伦理"以及"共享伦理"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作品展示方式相比,"微展示"是"微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美术成果展示和评价形式,它不仅解决了传统作品展示方式不能达到的方便、迅速、时效等问题,还为美术教学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自由空间。"微展示"的主要模式有网站、微博、微信、QQ、微课等。通过微展示,可以实现学习共同体的自评和他评、创建课堂教学的素材库、搭建优秀作品推送平台、形成成果展示型微课等。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传统作品展示模式和"微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优秀美术成果,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哲学在理论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转向中一直缺席,但儒家道德哲学并不缺乏与应用伦理学契合的"人学"因素。孟子用"四心"和"四端"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展现了人内在的"心-性-情"这一道德结构,其关于"人"之伦理性的论断与西方的"伦理"观不谋而合,同时也从自然-自由的角度阐释了人内在的道德人格之平等和自主,这与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精神颇为一致。特别是"仁"与"人"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证明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哲学能够参与到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确证中来。  相似文献   

11.
面对20世纪以来空前的社会动荡与精神危机,别尔嘉耶夫一方面力图通过对"客体化"思想的深入研究来阐明这场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对"创造伦理学"的建构来消解这场危机,并重构社会的精神根基.别尔嘉耶夫所建构的"创造伦理学"并不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它是对时代危机认知的理论自觉,是在对以法律伦理学和救赎伦理学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批判基础之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进路相切合,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研究遵循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推进,呈现出"历时性"、"共时性"和"批判性"的理论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在政治伦理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政治伦理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推进政治伦理学研究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使政治伦理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其次要强化学术功能,发挥政治伦理学的价值导向、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功能;再次要彰显中国政治伦理自信,积极应对国际政治伦理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诸环境伦理学派中,Peter Singer的"动物解放"学说在社会实践层面(如废除动物实验与终止圈饲动物等)有深远影响。但它的价值论基础是不清晰的。通过剖析"动物解放"的进路,本文指出Singer的伦理学是边沁的功利论伦理学的继续。具体地,Peter Singer借鉴了达尔文的演化论与现代生理学认识,证明动物的痛苦感受是普遍成立的事实,并由此强化了"感受性"作为"内在价值"的基础。以此,Singer对于动物实验与圈饲动物等的批判亦具有了坚实基础。但进一步的剖析表明,Singer的价值论基础并不仅仅在于感受性,后者在个体间的平等性也受到了质疑。这使得Singer的理论面临价值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指控。最后,作为"动物解放"之最终目的的"消除痛苦"也将消解功利论的形上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尽管海德格尔的"常人"概念主要是生存论意义的,《存在与时间》也不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但生存论意义与伦理学意义不能截然分割。在海德格尔那里,"常人"这一概念具有难以否认的负面色彩,这种倾向在其后来思想的发展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思路与其不同。儒家生生伦理学以伦理心境解说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这就决定了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在本质上属于"常人"的范畴。虽然追求善的生活不能满足于"常人",但这一步工作仍有重要价值,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成德成善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从"常人"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是做好"常人"。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微媒体在大数据的助力下成为当前重要的道德教育载体,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意蕴。一方面,微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互动性、裂变性和精准性有效契合了受教育者的多元性、交互性、发展性和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主体等方面的原因其道德教育价值被遮蔽、耗散,造成价值导向模糊等现实问题。依托大数据,实现微媒体道德教育价值的路径有:紧紧依托大数据坚持内容为王、加强交流交互、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微媒体的导向、感染和教育功能,积极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养成。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的来临为亚文化的生产设立了时代的坐标,而亚文化的生产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也是对特定群体的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方式的形塑。这不仅体现为文化是个体间信息交换的先在性"符号自觉",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一种场景构拟;它同时也是一种"自足"的空间构形,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功能性的场域。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迥异的文化形态,它彰显着一种共时性的"参照意义"和历时性的"绝对意义"。对于亚文化的剖析和批判,同样应该遵循着"价值"与"意义"、"价值"与"事实"的二分。一种文化,亦或是一个时代的来临,都必然伴随着一种随关系而改变所产生的对立面。在此,价值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悖论体。  相似文献   

19.
摩尔所谓"自然主义谬误"批判的是将"善"这种非自然的属性直接等同于快乐、进化以及实存等这些非价值属性的自然物,但他并不否认可以从这些具体的善事物或手段善中推导出善本身;斯蒂文森的温和情感主义虽然强调态度分歧对于信念分析的根本性和相对独立性,但并不否认部分态度分歧对于信念分歧的依赖性和共存性;黑尔作为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复归的一个重要代表,更是有意弥合事实与价值的裂痕,强调道德语言的普遍规定性,强调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制度对价值评价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通常所认为的元伦理学关于不能从"是"推出"应该"的结论,实际上是对元伦理学观点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也同样发生在休谟身上。  相似文献   

20.
对"技术伦理学何以可能"的追问关系到技术伦理学的学科合法性,是技术伦理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技术具有价值负载性"的命题进行了论证,但在进一步论证"技术为何负载伦理价值"这一命题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自由"、"信息"和"中介"三个角度,把技术的价值负载性的论证推进到技术的伦理价值负载性的层面,从而为技术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寻找深层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