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李雄  李祚山  向滨洋  孟景 《心理学报》2020,52(3):294-306
自闭特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共情缺损, 但其程度较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低, 并且注意线索和特异性的面孔加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共情加工进程。因此,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以疼痛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让自闭特质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疼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指向疼痛线索)和吸引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不指向疼痛线索)。结果发现, 相比控制组, 自闭特质组在吸引力判断任务中疼痛面孔图片诱发的P3波幅更大, 而在疼痛判断任务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注意线索会影响自闭特质个体对他人疼痛面孔的共情反应, 当自闭特质个体不注意他人面孔的疼痛线索时, 其疼痛共情能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2.
对他人痛苦的共情是指自动模拟受痛者的情感和运动状态,以及在自我-他人区分的基础上替代性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由于受痛所引发的情绪状态.痛苦共情的fMRI研究常用图片诱导范式和线索诱导范式.痛苦共情的神经机制,包括(1)疼痛矩阵(该区域在个体自身受痛时也会激活)和(2)观点采择的相关脑区.痛苦共情的水平会受到实验范式和任务,以及共情者对于受痛者态度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加强应用研究和推出新型范式是痛苦共情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采用ERP技术比较积极怀旧情绪诱发组被试和中性情绪组被试在判断疼痛/非疼痛图片刺激时的疼痛共情反应,探讨积极怀旧情绪对个体疼痛共情加工的影响及其电生理学机制。结果发现,在P2成分和晚期的P3成分上,积极怀旧情绪下的疼痛图片比中性情绪下的疼痛图片诱发了更大的波幅。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诱发更大的P2、N2、P3及400~600 ms正成分的波幅。结果表明积极怀旧情绪的诱发促进个体对疼痛刺激的加工和共情。  相似文献   

4.
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它受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模型主要有知觉-动作模型、疼痛共情认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后期评估模型。未来研究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疼痛共情的认知机制, 探索情绪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和扩展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农村儿童的负性情绪(抑郁、焦虑)、自闭特质与学业成就的关系,采用泛自闭症表型问卷、儿童抑郁量表、主观学业成就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对1047名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自闭特质儿童的抑郁情绪和社交焦虑情绪显著性高于低自闭特质儿童;低自闭特质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性高于高自闭特质儿童。(2)农村儿童的抑郁情绪、自闭特质与学业成就均有显著负相关;自闭特质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3)自闭特质在抑郁和学业成就之间起调节作用;而自闭特质在社交焦虑和学业成就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揭示了农村儿童抑郁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负性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低自闭特质农村儿童中更为明显,这为探究提升农村儿童学业成就的新途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疼痛恐惧是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体对疼痛信息产生过度警觉,诱发不恰当的回避行为,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加剧疼痛的现象即为疼痛恐惧。疼痛恐惧可影响个体的疼痛感知以及疼痛相关的注意和回避行为,且在慢性疼痛(如慢性肌骨骼疼痛)的发展、维持个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恐惧的形成与表达涉及杏仁核、海马、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参与。当前的疼痛恐惧消退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可在疼痛恐惧加工的不同阶段(巩固、再巩固和消退)消退个体的疼痛恐惧。然而,由于恐惧记忆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疼痛恐惧记忆消退方法效果较不稳定,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鸿沟。将来研究有必要考虑到疼痛恐惧形成环境的差异以及个体人格特质/心理状态的差异,逐步完善相关消退方法并将其引入临床镇痛,以期帮助患者弱化、擦除甚至改写困扰他们的疼痛恐惧,从而缓解甚至消除病患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 以疼痛阈限、疼痛诱发生理反应和疼痛评分为结果变量, 考察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疼痛敏感性异常, 以期为ASD的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元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总样本量N = 822)。对于疼痛阈限, AS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受到疼痛模态等变量的调节作用, 如ASD组的压力疼痛阈限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疼痛诱发生理反应, ASD组对现实医疗疼痛的生理反应强于对照组。然而, ASD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将来研究应结合多模态疼痛刺激和多维度疼痛评估, 系统考察ASD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及其与临床核心症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关荐  赵旭东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599-1607
阈下自闭特质是正常人群表现出来的,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阈限以下温和的社会性、交流能力损伤以及与ASD相关的人格和认知特征。其研究有助于ASD的干预及对ASD实质的更好理解。研究者用共情–系统化理论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近来研究表明阈下自闭特质的结构与ASD核心行为维度类似, 且遗传、性别、认知风格等因素影响阈下自闭特质水平。未来研究应更有效地对阈下自闭特质进行评估,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病理性质、与ASD的理论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孟景  沈林  吕振勇  杨周  陈红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12,44(11):1515-1522
在以往研究中“pain matrix”被认为是加工自我和他人疼痛信息的特异性神经机制, 也可能是个体对他人疼痛共情的原因。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非疼痛的感觉刺激也能激活该脑区, 因此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受到质疑。研究采用启动范式从两个方面入手探索自身疼痛和疼痛共情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关系。实验一使用疼痛和非疼痛图片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热刺激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非疼痛图片, 疼痛图片启动下被试对自身疼痛刺激的反应时减少, 疼痛水平和情绪反应增强。实验二使用疼痛和热刺激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非疼痛图片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热刺激, 疼痛刺激启动下被试对疼痛图片的反应时减少。同时, 在两个实验中非疼痛的靶刺激都不受启动刺激的影响。这说明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存在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11.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近年来关于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多集中在情感共情、认知共情、生理性疼痛共情等方面,而对社会痛共情、积极共情和不对称共情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由于研究范式及个体差异等原因,研究结果之间也充满着争议。未来研究可以设计更具生态效度的共情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从神经机制角度探讨不同共情能力个体的特点及共情反应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2.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2,35(2):436-440
疼痛是一种多维度的体验。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是疼痛体验的主要成分,二者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疼痛共情是痛觉"共鸣"的情绪反应,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围绕疼痛的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展开。疼痛共情的情感成分的相关脑区主要有前扣带皮层和脑岛等脑区,与自身疼痛时相比,它们的激活位点及所处的神经网络存在差异;疼痛共情的感觉成分主要与初级感觉皮层以及一些其它的躯体感觉皮层有关,对它们的激活情况的研究受技术手段和实验范式的影响较大。未来的研究应从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及实验操作上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脑岛、杏仁核是疼痛恐惧形成的重要神经网络中心。疼痛恐惧增强了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知觉体验, 进而加剧抑郁、焦虑情绪和功能损伤程度。脑岛、杏仁核、前额皮层和前扣带回是疼痛恐惧影响疼痛知觉的重要神经基础。通过认知方法干预疼痛恐惧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减少功能损伤。未来研究应拓展疼痛恐惧的测量工具,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揭示疼痛恐惧影响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知觉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际距离影响疼痛共情:朋友启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如何体验朋友或陌生人的痛苦?"为了研究人际距离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记录了14名健康大学生完成启动范式下疼痛共情任务时的脑电数据,分析朋友/陌生人启动条件下的ERP成分。研究发现人际距离对共情的早期自动加工(N1)和晚期控制加工(P3)过程都有影响。朋友启动条件下的N1显著小于陌生人启动条件,说明N1具有情绪分享作用,与陌生人相比人们在分享朋友的情绪情感时,由于共情相关神经网络的激活扩散导致了N1成分的减弱。朋友启动条件下的P3显著大于陌生人启动条件。另外,溯源分析发现在600~700 ms时程内发现朋友启动条件下颞上回存在更强激活。这说明人际距离因素增强了对共情中知觉线索的有意识加工与社会认知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悲伤表情识别能力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先以表情分界测验将被试分为高、低悲伤表情识别力组,之后让两组被试接受疼痛共情脑电测试。结果显示:在ERP成分N2、P3上,悲伤表情高识别力组观看疼痛与非疼痛图片时的波幅差异比低识别力组的更大。结果表明:悲伤表情识别能力会影响个体疼痛共情;悲伤表情高识别力个体在疼痛共情的早期自发加工以及晚期有意识认知评价之上,均强于悲伤表情低识别力个体。  相似文献   

16.
贾磊  郑峥  汪俊 《心理科学》2022,45(6):1508-1516
以往研究发现临床医生的疼痛共情显著低于常人,表现为前者感知他人疼痛时会出现早期情绪分享和晚期情绪调节的相对抑制。而处于职前培养期的医学生是否存在相似问题,其疼痛共情又是否会受到重复暴露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比较了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疼痛共情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前后测设计检验了重复暴露对二者疼痛共情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主观疼痛判断都出现了疼痛共情效应,但未出现组别差异,也未发现重复暴露的影响。但ERP结果显示,医学生的疼痛共情过程显著区别于非医学生。他们虽表现出早期情绪分享成分N1的抑制效应,但LPP反映的晚期认知加工却显著增强,且上述两阶段加工均未受到重复暴露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1)医学学习能够抑制疼痛共情的早期情绪分享,但医学生仍可通过更多晚期认知资源投入来维持其疼痛共情水平。(2)医学生的疼痛共情较少受到重复暴露的影响,呈现情绪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共情和抑郁的关系,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IRI-C)、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友谊质量量表(FQS)分别测量被试的共情、抑郁和同伴关系,共收集了458名成年早期大学生被试的数据。结果发现,共情和抑郁、同伴关系均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抑郁显著负相关。在控制性别、年龄后,同伴关系中的冲突维度得分可以调节情绪共情和抑郁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同伴关系对共情和抑郁的联系具有调节作用,高冲突的同伴关系会增强情绪共情和抑郁间的联系,低冲突的同伴关系会削弱情绪共情和抑郁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指相比于抽象模糊的对象,具体特定的对象更容易唤起分配者的共情,并因而获得更多利益的现象。本研究从优先权和分配量两个维度考察了该效应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决策以及分配者的共情特质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中通过是否呈现资源接受者的照片和姓名操纵了对象的可识别性。被试作为分配者需要决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两名对象。结果表明:与不可识别对象相比,被试认为可识别对象与自己社会距离更近,并在资源分配中优先考虑可识别对象的需求,给其分配了更多资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共情关切特质得分越高的人,在分配中越不容易受到可识别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如何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疼痛领域,基础研究传统上主要关注疼痛的感觉维度和诱发痛的机制,对疼痛的情绪维度和临床上更常见的自发痛研究较少,这造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脱节.条件位置范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条件位置范式是研究药物奖赏和成瘾的经典范式.近10年来,它开始被应用到疼痛研究领域.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应用条件位置厌恶范式研究疼痛情绪、应用条件位置偏爱范式探索自发痛机制以及进行镇痛药物筛选.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提出了未来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20.
疼痛恐惧是影响和维持慢性痛的重要因素。不同材料和被试类型情况下, 疼痛恐惧均主要作用于个体对疼痛相关信息的早期注意加工阶段, 表现为注意警觉模式。该注意模式使个体将注意维持在疼痛上, 从而干扰了对非疼信息的注意能力。矫正疼痛恐惧相关注意偏向可以改善疼痛体验。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任务测量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偏向及其神经基础, 进一步考察矫正疼痛恐惧相关注意偏向能否改善慢痛患者的忧郁和功能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