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讨形而上学的原初制作,意味着要从技艺的角度去追问原初形而上学的构造。本文拟从语言技艺的技术现象学视域,来尝试探索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之原初形而上学制作的隐秘。一、原初形而上学与语言技艺一般认为,形而上学的形成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初步完成。(张志伟等,第16页)这个观点并非没有争议。譬如,  相似文献   

2.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3.
克利托丰     
《克利托丰》的整场对话只在苏格拉底和克利托丰两人之间进行。在对话的序言部分(406al-407a4),苏格拉底向克利托丰提出“指控”,说有某个人告知他:克利托丰在与吕西亚斯交谈的时候批评了他的“空谈”,而赞扬了塞拉西马柯的“教导”。接着克利托丰为自己进行了“辩护”,说自己并没有蔑视苏格拉底,而只是对他有一些不满。苏格拉底表示愿意听到对方对自己优缺点的评论,并且会从善如流。接下来对话完全变成了克利托丰的独白,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克利托丰关于苏格拉底的评论(407a5-410b3)。这是本篇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A.克利托丰对苏格拉底的赞扬。这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和“正义”的说教和规劝,而且,克利托丰同意这些规劝,认为追求美德和正义、关注灵魂是重要的事情。B.克利托丰对苏格拉底的批评。克利托丰向苏格拉底及其“同道”追问“如何去学习正义,什么是正义及其效果”,但是,苏格拉底及其同道始终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关于“正义”的知识。第二部分,克利托丰的最终判断(410b3-e8)。克利托丰希望苏格拉底不要只停留在关于正义的“规劝”方面,而且要给出关于正义的“知识”,否则,他只能得出结论:要么苏格拉底不知道正义是什么,只懂得歌颂它,就像歌颂舵手技术的人并不懂得掌舵技术;要么,苏格拉底知道正义是什么,但是不愿意与他分享。这就是克利托丰感到绝望并且求助于塞拉西马柯的原因。整篇对话到此戛然而止,苏格拉底对克利托丰的批评没有任何反驳,甚至根本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4.
静心     
王飙 《思维与智慧》2002,(12):16-16
有一次,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特尔斐神庙的大门上刻着‘认识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  相似文献   

5.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  相似文献   

6.
我这里所讲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依我看来,柏拉图在对话中重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哲学方法和哲学学说。这里,我将着重谈谈我认为是苏格拉底从事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我把它称之为“标准反证法”。这个名称有别于R.鲁滨逊等人的“间接反证法”。他们之所以称它为“间接反证法”,是因为在反证时,驳斥的论点可能被用作对此论点进行反驳的前提。在这里,苏格拉底不受所提出之前提真理性的束缚,而由它推出  相似文献   

7.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为对象的知识,即"明智"(sophrosyne)。明智作为一种整全性的、总是把对立双方包揽在自身之内的辩证知识,也是"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的基础。简言之,苏格拉底的"无知"仍是柏拉图的知识至上主义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为古代哲学中的德性统一论设定了基本的范式,但是在文中苏格拉底的确切立场却并不清晰,引发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苏格拉底自己的立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的,在与普罗塔戈拉的论辩中也尝试了不同的策略和立场,他的最终立场正是通过论辩得以澄清的。苏格拉底最终的立场是,勇敢、节制、虔诚、正义像一块黄金的各个部分一样是同质的,而智慧就是那块整个的黄金。  相似文献   

9.
自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把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题辞“识识你自己”奉为“爱智”者的格言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人们转求认识主体的自身反省,关于人类认识的结晶物——知识的有关问题也愈釆愈广泛地被带入了哲学家的认识论反思系统中。柏拉图  相似文献   

10.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6,3(8):51-56
由“美的哲学”观之,“美”必定具有某种“真理”性的诉求,“美的真理观”理应得到充分论证。然而,在尼采之前的欧洲哲学史上,美与真的断裂,却一直被视为主流观念。一“真理符合论”缘何拒斥“美”?在“前柏拉图—希腊”(pre-PlatonicGreece)的所谓“大艺术”(theGreatArt)阶段,[1]“真理”一词(aletheia)尚保存着其去蔽、展现、揭示的原初内涵。真理作为一种Unverborgenheit(去蔽状态),[2]并非指对主体(认识、陈述、判断)的解释,而意味着对存在的开显。只是在发展到“物我两待”的思想构架里,真理才脱离了其原初的意义,而被赋予了“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