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光辉的业绩与思想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巨匠和无产阶阶革命家马克思离开我们一百周年了。他的光辉业绩一直鼓舞着人们继续向前进。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的业绩时,指出了他的两个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并且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应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指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哲学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的哲学(“新学”)运动,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没落这样的过程。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具有两面性。本文就此作些论述,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马克思在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作了经典牲的论述,这已是众所周知。但马克思在书中对伦理思想所作的经典论述(其中主要是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似乎未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本文试图对《资本论》第一卷中所阐述的伦理思想作一初步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的本质,分析了由此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恶劣影响,鞭挞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并揭示了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根源。马克思的分析表明,金钱是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金钱至上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为获取金钱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符合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客体问题,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或者说物质第一性原则。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认识主客体问题的首要原则。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及人和自然环境等必要的物质条件。在他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在帝国主义时代,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出现了两个思潮,即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包括作为实证主义哲学变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这两个思潮的产生,从阶级根源上看,是体现了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阿申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的主要流派》一书(1960年出版)共分八章,这里略去了1.导言;2.为垄断资本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学;8.结论。其它各节也有所删节。所译出的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的主要流派,作了一定的分析批判,同时也暴露出作者本人的某些修正主义观点。作者认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所从之出发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具体说来就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不可知论、存在主义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人格主义哲学的多元论。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流派:一、自然主义学派,其中包括:生物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二、心理社会学,其中谈到这一派的原子论、实在论、模仿论;着重分析了两个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或新弗洛依德主义)。三、技术治理论,技术决定论;指出两种倾向:一是对生产力增长感到恐惧,一是把技术当成偶像去崇拜。特别谈到技术治理论、管理人员革命论、原子社会学等三个流派;四、经验社会学、微观社会学、人的关系的社会学。作者认为,力图逃避对社会生活现象作理论分析、回避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从事一些具体的琐碎的社会学研究,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学危机的一种表现。而现在他们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企图重新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生活的唯心主义图式。最后作者指出,真正的出路在于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把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同社会生活个别方面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而这就是真正的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都市马克思主义看来,不平衡地理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要和本质特征。作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制造出的最小空间规模,城市空间依然难逃其本质特征的束缚。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范围内,不平衡地理发展使得城市内部空间碎片化、区隔化,建构出一个差异明显、等级鲜明的空间序列。城市内部的空间秩序和空间差异是被资产阶级刻意生产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社会分化和阶级差异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直接结果便是在城市中为资产阶级生产出一个排他性、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和充分体现阶级意志的"特权空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人的学说的研究和探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正在向前推进。《国内哲学动态》曾就人的本质和人性等问题作过一些简介,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情况再作些介绍。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什么关系? 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我们决不能把人道主义这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其理由是: 1、从人道主义这个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产生于文艺复兴以后,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才第一次出现。因此,它是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人把人道主义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把奴隶占有制、封建制时期的各种论人的言论也放到广义的人道主义范畴里去,这就抹煞了人道主义的特定的历  相似文献   

9.
《光明日报》1983年9月28日发表章海山《浅谈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文章。指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资产阶级反封建神学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产物。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人为中心,用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的价值、人  相似文献   

10.
张晓 《心理学报》2011,43(12):1388-1397
对119名幼儿进行历时两年的三次追踪测试, 采用潜变量增长建模, 检验童年早期的社会能力是否呈线性增长, 并考察气质、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与速度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能力在两年中呈线性增长, 起始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2)女孩起始的社会能力水平高于男孩; 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儿童起始的社会能力水平就越高; (3)气质节律性对社会能力增长速度的预测因儿童性别而异:节律性能够负向预测女孩社会能力的增长速度、正向预测男孩社会能力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苏共纲领着重指出,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极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斗争渗入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政治的和法律的意识形态、哲学、道德、艺术和科学。目前,在苏联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当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科学方面,在建立深刻的人道主义的、集体主义的、真正民主的关系方面)对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决定性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反对现代资产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2.
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于4有24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会议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2)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实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也是国内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这次讨论会在前几年讨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现将会议讨论情况作一简介。 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 黄克剑认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问题,我  相似文献   

13.
回到现实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思辨进入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借以回到现实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所要走进的现实是否就是斯密的市民社会?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是如何破除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走进现实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借助于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现实存在,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二重性,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4月号登载了三篇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章,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语录和一篇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新著目录。第一篇的作者是巴兰(Parain),题为《在一种根本性的争论中的一个新阶段》。这是一篇开场白式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近三年来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讨论这个问题的概况。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方法在于处身在两种同样有害的倾向之间而能头脑清醒地前进,这两种倾向是:限于罗列事实的实证论和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几点指示出发而去凭空架设抽象的历史构造的公式主义”。作者接着说:“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是两个纯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里,除了公有制以外,早已有个人所有制的一些因素在形成了,再者,在最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私有制也从来没有完全消灭某种集体观点的权利。决定所有制形式的性质的改变的不是老形式的突然和彻底的淘汰,而是渐渐地和有意识地实现的统治倾向的推翻”。作者下结论说:“所以对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某一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的分析必须极其严格地又极其细心地去进行”。第二篇文章是匈牙利汉学家多该(Tokei)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是一篇考据性的文章,作者在其中详细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有关段落,并且提出自己对这些段落的理解。作者最后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以原始社会残留的所有制情况为基础的一个特殊的范畴”。最后就是歇斯诺(Chesneaux)所写的这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追溯了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展开争论的历史,说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压制,而现在,则因对许多解放了的亚非国家的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和由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所解放的研究精神,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者提出他自己的见解,认为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来,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真正的含意,不仅可以解释亚洲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足以解释非洲和美洲甚至欧洲原始历史的某些阶段的进化状况,所以“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是不适用的,他主张改为“专制的——农村的”生产方式。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两概念(特别是后者)不是普遍适用的,他说亚、非国家的社会并没有真正的封建社会阶段,在这些国家里,自从脱离原始公社制以后,直到外来的资本主义侵入以前,一直存在着他所说的那种“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篇文章,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新的”解释,实际上试图完全推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规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生态形势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自发地产生的,是作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增长的生产物质财富的发展速度的严重障碍出现的。生态困难首先在那些达到比较高的科学-技术潜力的国家显示出来,在那些国家,看来,由于科学知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增长,经济获得加速增长的可能性。在资产阶级社会学和宣传文献中,科学技术进步被当作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和克服人的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包罗万象的手段。与把技术发展可能性绝对化有关的“工业主义”、“后工业主义”、“技术主义”和其他主义的激情就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史观里,名词体系表征物质现象,动名词体系表征人类本质力量及其社会关系。动名词体系比名词体系更根本、更重要,反映了实践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两个体系构成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完整表述。唯物史观所谓社会形态不是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结构或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是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亦即物质生产方式、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社会交往形式、政治交往形式、精神生产方式五重结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每一结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依次出现自然社会形态、市民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形态。阶级是社会结构的组织单元,不是经济范畴,而是社会范畴,它的划分标准不是经济标准,而是社会标准。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有广泛影响的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危机现象(世界经济危机)有关。它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入法国,从此就广泛流行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终于成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西德、法国、意大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广大阶层的一种时髦的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学     
一个现代资产阶级道德哲学派别最流行的名称,它由于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寻求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克服这种危机的方法而开始形成于七十年代中期。生态伦理学由具有各种世界观的理论家(A·科兹洛夫斯基、T·基弗、A·皮尔士、R·延贝根、M·济布纳等等)所提出,人对居住环境影响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怀疑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可能性,怀疑保护周围环境,使作为生物的人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性。生态伦理学的产生证明相当大的一部分西  相似文献   

19.
“批判正义”与人的自由和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是一种"批判正义".这种"批判正义"大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批判蒲鲁东(主义)、杜林等人"永恒正义"理念,确立正义理解的生产方式基础;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权理念,确立人权范畴的"过渡正义"性质;三,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私有制度结构的非正义制度安排,确立未来正义社会的根本实现原则--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要摒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下的狭隘的、片面的正义观念,确立一个每个人得以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自身与个性发展的正义社会.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正义"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品交换视界和生产方式视界。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生产方式视界,而且还立足生产方式视界透视商品交换视界的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意蕴在于:资产阶级认知结构的瓦解必须批判该认知结构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认识论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性区别,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超越阿尔都塞、广松涉和索恩-雷特尔等认识论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