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春秋以后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过去学者大多认为其事发生于西汉武帝年间,持异议者仅数人而已。笔者曾撰文论证此事发生于武帝之后(见《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最近,黄开国先生在《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与王葆玹先生商榷》一文(见《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黄文)中主张维持旧说,对拙作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正是由于它的发生,中国学术才由百家争鸣的时代过渡到独尊儒术的时代,从而形成一种长期延续的文化模式与思维方式。自从班固《汉书》提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以后,人们一直相信上述学术史上的巨变发生在西汉武帝年间,直到近年,始有争议。例如《中国古代史论丛》1983年第1辑有玉宾如、王心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一文,说“罢黜”、“独尊”的发生时间“不  相似文献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口号,其一,由易白沙在1916年正式提出来,是继承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等人说法的结果。但在当代,这一事实长期暗昧不明。其二,易白沙认为其性质为儒家专制。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人的广泛继承,不过有部分学者将其转变成纯客观的描述辞句来使用。梁、易二氏其实是从秦始皇、李斯的"一尊"(专制)说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其三,汉武帝的学术思想政策其实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相当宽容的:它主要是从学官、教育制度立论,而不是禁止、禁绝百家之意;是以王官之学来统一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之学。《汉书·艺文志》可以作证明。其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毕竟是对于汉代学术思想政策的有意误解。  相似文献   

4.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汉到清末,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标榜礼并以礼治为旗帜的社会。从汉到清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其观念、制度、规范等层面的建构,主要是在汉代形成的。宏观地看,整个两汉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礼治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及其相应的社会秩序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从高祖立国到文景时期(西汉前期);确立阶段——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宣帝时期石渠阁会议和《礼记》的定稿及其流行(西汉中期);成熟阶段——东汉章帝时期白虎观会议及《白虎通义》的出现。本文主要从礼治思想和礼治秩序…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百家,而是“兼容并包”,“霸王道杂之”,以醇儒传经,能者为治。汉武删《今上本记》;杨恽等多人缮补《史记》;刘歆为刘氏中兴崇汉武,尊古文、神秘《周礼》,是易王绾奏议为卫绾奏议始作俑者。司马光以《通鉴》说宋神宗更化易政,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其伪造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基本动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发轫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家并起,展开了思想争鸣,达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发展受到一次严重挫折,但是秦朝不久遂即灭亡,汉代继起,学术逐渐复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进入经  相似文献   

7.
从"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三教合一",佛教作为外来思想文化体系被组合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之中,有赖于历代高僧大德的不懈努力,先有汉晋南北朝时的相争,后有唐宋之际的重组。其中,神清《北山录》属于重组时期贡献卓著的代表,借助寻求梵华思想文化的相同、相融、相补,赢得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护卫者的理解与接受,在唐宋以降的"三教"融合与内学、外学并置演变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对一种主张的认可并付诸实践;而后者是指一种局面,是"独尊儒术"主张所要达到的目标。西汉武帝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路线,但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孝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仲兰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又因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的等级制度及统治地位,强调"百行孝为先",对...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并没有形成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不可能真正"罢黜百家",但"儒家居于思想主导地位是实在的"(1)。儒家教育逐渐渗透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其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理雅各作为一名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教士,对儒家孝道传承、中国女子教育、科举制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其观点有偏颇之处,但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韩铀  宋群豹 《管子学刊》2008,(1):115-117
在东夷文化沃土上发展起来的齐文化,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齐地文人术士众多。到清代则出现了三位著名的文坛巨人,一位是“一代诗宗”王渔洋,一位是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另一位就是现实主义才子诗人赵执信。赵执信的人品、诗品、书品都极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稷下学宫中的百家争鸣是齐文化尊贤重士传统的产物,而经学则是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两汉时期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其中今文经学被汉王朝立为官学,设博士,置弟子员,优秀者可以依次入仕做官,经学借着政治的力量得到广泛传播,直接将经文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从而形成了学风活泼、议论合时的风格。经学在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从经学大师的“参政”、“议政”,还是从经学的内容与学术特点来看,都与稷下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质文说”起源于孔子 ,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 ,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文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文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 ,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汉代确立了文家之制 ,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文家特质。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孝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仲兰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又因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的等级制度及统治地位,强调"百行孝为先",对...  相似文献   

16.
王健 《学海》2003,(4):49-55
《尚书》名称的真实意义是 :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特别是孔子尊崇的、记载古代贤王明君事迹的典籍。从《尚书》人物与儒家宣扬人物的一致性可知 ,周初以来就存在一个从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公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天命的传承系统 ,道统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孔子、子思、孟子到司马迁继承并总结这一政治传承系统 ,其思想源自于《尚书》等政治典籍中。大统一时代的汉代儒学结束了战国以来各自纷争的局面 ,以顺应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的需要 ,这与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是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自创立完善后,其中的治世功能并未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汉武帝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迫使他废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董仲舒适应统治阶层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形成一套神学化了的新儒学体系。在其建议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使汉代的法律在司法、立法、民事、刑法原则等领域逐渐儒家化。  相似文献   

18.
陈壁生 《中国哲学史》2015,(2):56-63,71
<正>经学对汉代政治的意义,在于奠定了汉代政治的价值基础。汉武帝第三策问,董仲舒对之日:"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①与之相对应者,为罢诸子博士,独尊五经博士,并设立博士弟子生员。自此之后,五经成为汉代政治的大宪章。但有汉一代,诸子百家可以自由传播,佛学也可西来东土,绝不因儒术独尊,而受任何压迫。盖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者,不是将儒家立为意识形态,政教合一而排斥其他学说,而是从政治上确立经学为治国理念。兹以《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一句为例,看经学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如何影响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赵明 《管子学刊》2020,(1):59-65
司马迁将韩非子与老子同传,旨在礼乐文明转向帝制文明的背景中揭示韩非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老子对年轻孔丘的教言实质上是对韩非人生际遇的历史预言。老庄与申韩虽同"绌儒学",但二者本身其实是对立的。汉儒虽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却是韩非子架设了连接春秋战国到西汉帝国之政治立法主张的桥梁;此乃史家反思和批判汉儒的高明见识。  相似文献   

20.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