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基于内隐追随理论,探讨了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与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的匹配情形如何形塑领导者的授权行为。基于广东省2家食品企业的226份上下级配对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发现:当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与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相匹配时,追随者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意中人"。面对"意中人",领导者将展现更多的授权行为。在匹配情况下,高—高匹配时的领导者授权行为高于低—低匹配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探索了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PFP)与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PFT)之间的匹配程度如何影响辱虐管理。对194份上下级配对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1)相较于非匹配情形,领导者在"PFP—PFT匹配"情形下更少辱虐追随者;(2)与"PFP低—PFT低"相比,"PFP高—PFT高"情形下辱虐管理程度更低;(3)在非匹配情况下,与"PFP高—PFT低"相比,领导者在"PFP低—PFT高"时对追随者有更少的辱虐管理。以上结论能够为组织预防或减少辱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彭坚  王霄 《心理学报》2016,(9):1151-1162
内隐追随作为一种关于追随角色的认知结构,包括追随原型和反原型两种。其中,追随原型表征了个体对追随角色的积极预期。本研究基于角色理论,考察了领导者-追随者的追随原型一致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采用跨层次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对64个工作团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追随原型能否提升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追随双方的匹配情况。具体而言,(1)领导-追随双方的追随原型越一致,关系绩效越高。但上述结论并不适用于任务绩效。(2)在一致情况下,与"低-低"一致相比,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在双方追随原型的"高-高"一致时更高。(3)在不一致情况下,与"领导者的追随原型高-追随者的追随原型低"相比,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在"领导者的追随原型低-追随者的追随原型高"时相对更高。(4)追随原型一致性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倘若下属能够达到领导心目中的理想标准(即追随原型),成为领导的"意中人",便容易在工作中获得资源,感到幸福。然而,在现实情境中,身为"意中人"的下属还可能面临着工作超载、身心受累的潜在威胁。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本研究认为"做上司的意中人"既要付出代价又能受益,并提出一个追随原型-特质匹配的双刃剑模型。该模型包括远离幸福的负担之路和迈向幸福的赋能之路。基于132份两时间点的上下级配对数据,采用路径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下属的追随特质契合领导的追随原型(成为领导的"意中人")后,下属既可能因为工作负担的增多而付出心理代价,出现高情绪枯竭、低情感承诺和低工作满意度;又可能因为自我效能的增强而收获工作幸福,表现为高工作满意度。以上结果能为管理员工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彭坚  王霄 《心理科学》2015,(4):822-827
追随力认知图式是一种历经社会化,以抽象表征形式储存于个体记忆中的关于追随力的认知结构,亦称为追随原型。领导者的追随原型通常在领导—追随互动中被激活,并与部属实际追随力进行匹配。匹配失败的追随原型将被重新归类或定义,匹配成功的追随原型将通过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追随者的职业幸福感、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行为。人格、市场行情、组织结构和文化能预测追随原型。未来可加强多水平效应、匹配效应和生物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追随力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随力是指追随者在追随领导者的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追随特质, 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品德和人际技能等方面。按照研究内容的差异, 可将追随力的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 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理论对追随力的研究阶段, 以追随者为中心的领导理论对追随力的研究阶段, 以及以追随力为中心的追随理论研究阶段。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追随者的分类, 追随者的心理建构, 追随类型与领导类型的整合等。国内的研究多是以领导者为中心, 对追随者进行了一些分析。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对追随研究工具、追随与个体特质、追随与领导风格和组织特征的匹配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主动工作行为, 作为推动组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然而, 以往研究在探索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时, 却出现了悖论: 一些研究发现主动工作行为能激发领导者的积极评价, 另一些研究却指出主动工作行为会招致领导者的负面对待。为解释此矛盾现象,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建构了一个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指出,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信念决定了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究竟引发领导者的何种反应。先介绍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概念与测量, 然后论证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与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契合程度对领导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导者核心情绪(高兴、紧张、沮丧与满足)的中介作用。文章为后续主动工作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Leaders’Implicit Followership Theories,LIFTs)是领导者对员工的特质和行为特征所持有的假设。从内隐追随的视角出发,有助于更深入分析“领导者和员工如何感知、决策和行动”的领导过程,是真正从员工出发的视角。本文主要从内隐追随的视角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检验了领导–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及心理授权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9家企业的278名员工的分析发现:(1)领导者积极的内隐追随与员工的角色内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2)领导–成员交换在领导者积极的内隐追随与员工角色内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3)心理授权正向调节了领导–成员交换对领导者积极的内隐追随与员工角色内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影响;更进一步,心理授权调节了领导–成员交换对领导者积极的内隐追随与角色内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内隐理论、认知理论在领导学研究的应用,而且丰富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明创造中, 人们往往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但在看到某一启发性事物(原型)时, 突然产生顿悟, 继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本研究以科学发明创造问题为实验材料, 采取“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和“先呈现原型、后呈现问题”两种范式, 探讨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 并采用fMRI技术记录大脑的BOLD信号变化。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 “问题在先”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原型在先”条件; 大脑激活结果上, 问题先导条件下的原型启发的大脑机制主要表现为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和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的显著激活, “原型在先”条件下, 主要激活左侧扣带回(left cingulate gyrus)、左侧中央前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相似文献   

10.
领导授权行为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的领导行为类型。组织中管理者在授权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管理者出于维护威权等目的, 不想赋予员工自主权或相应资源的现象大量存在。鉴于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因素, 但目前研究较为零散, 亟待整合。研究发现:(1)更多的学者强调领导授权行为并非一种稳定的领导风格, 而是领导对不同下属所采取的差异化授权行为; (2)领导授权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领导者因素以及员工因素; (3)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信任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与授权风险视角是解释领导授权行为形成的重要理论/视角。此外, 基于情境领导理论、CIP领导模型(魅力型-意识形态型-务实型)以及追随理论, 提出了领导授权行为影响因素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包括进谏行为在内的角色外行为研究近来广受关注。基于特质激活理论,本研究探索了害羞特质与进谏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管理开放性和心理授权对它们的调节作用。以华东地区369名企业员工为样本,采用配对成组的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开放性和心理授权均对害羞与进谏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即当处于高管理开放性和高心理授权水平时,害羞特质与进谏行为之间的消极关系减弱,而当处于低管理开放性和低心理授权水平时,害羞特质与进谏行为之间的消极关系增强。  相似文献   

12.
基于Gable和Harmone-Jones提出的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实验范式考察了情绪的动机维度如何影响趋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范式能较好地考察情绪对趋避行为的影响;(2)对情绪图片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均出现了“趋利避害的相容效应”,较好地解决了动机定向理论和事件编码理论的纷争;(3)和低动机强度积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趋近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高;和低动机强度消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消极情绪对回避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髙。  相似文献   

13.
蒲清平  朱丽萍 《心理科学》2012,35(5):1185-1189
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设定施恩与受恩的情形,考察个体是否会“知恩图报”。结果发现:受恩的被试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比较薄弱;感恩情绪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并且随着报恩行为的发生,个体的这种正性情绪会相对增强;受恩被试具有明显的感恩回报行为,但回报值低于所接受的恩惠值。说明“知恩图报”是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有限回馈,其实质很可能是基于亏欠而产生的一种偿还义务。  相似文献   

14.
田伟  辛涛  康春花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1036-1046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本工具。最近, 由于IRT模型的不断扩展与EM (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自身的固有问题, 参数估计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介绍了IRT模型中边际极大似然估计的发展, 提出了它的阶段性特征, 即联合极大似然估计阶段、确定性潜在心理特质“填补”阶段、随机潜在心理特质“填补”阶段, 重点阐述了它的潜在心理特质“填补” (data augmentation)思想。EM算法与Metropolis-Hastings Robbins-Monro (MH-RM)算法作为不同的潜在心理特质“填补”方法, 都是边际极大似然估计的思想跨越。目前, 潜在心理特质“填补”的参数估计方法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何先友  晏赛君  张大巍 《心理科学》2012,35(6):1282-1288
运用句-配范式以及句子理解与身体反应相互作用的实验范式,探讨 “做某事的是某人”与“某人做某事”两类句式理解过程中主体职业特征与动作表征的激活。结果发现,在“做某事的是某人”句子理解过程中,主体的职业特征和动作表征得到了激活,但在“某人做某事”句子理解过程中,主体职业特征表征和动作表征只有其中一种表征处于匹配状态时,另一种表征才能得到明显的激活。这表明,句子理解过程中,主体职业特征表征得到了激活,而主体职业特征表征与动作执行器表征的同时激活则受到对方匹配情况的影响,知觉符号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向姝婷  赵锴  宁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814-1835
在数字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领导者授权行为是一种激励员工的重要措施。然而, 以往关于领导者授权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发现。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系统地构建了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具体而言, 第一, 基于资源视角, 将授权视为领导者为员工提供的资源, 深入分析领导者授权行为产生的“赋能”过程机制和“负担”过程机制, 并提出员工的调节定向是影响“双刃剑”机制的边界条件; 第二, 从动态角度看待领导者授权行为, 探讨领导者每日授权行为和领导者授权行为的日波动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 第三, 从动态角度看待领导者授权行为所发生的组织情景。探讨相对动态的情景, 即工作事件, 对领导者授权行为“双刃剑”机制的影响。通过结合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 系统地探讨了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468名匹配的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探讨女大学生的室友愤怒特质匹配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归因方式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当个体与室友愤怒特质相似时,二者均低,相对于均高,个体感知的室友间人际关系更好;当二人愤怒特质互补时,己低他高,相对于己高他低,个体感知的人际关系更好;归因方式调节愤怒特质匹配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相对于内归因,外归因个体与室友愤怒特质的匹配对室友间关系的影响被削弱。本研究深化了人格匹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的认识,并能为相关教育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通过实验检测了内隐领导理论与几种领导类型之间的启动效应。结果显示,绩效线索影响优秀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和较差领导者之间的特质评价,并且主要表现在对正性特质的评价方面,在一般领导者和较差领导者之间启动效应不显著。"潜伏期"测量显示了对理想领导者正性原型特质比负性原型特质启动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奇勇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5,47(6):797-806
从以往意识性情绪感染的研究中可以推断出, 情绪感染可以被后继的“观念”所调节, 这种观念可以被无意识提取, 那么情绪感染能不能被“先入观念”所调节呢, 即观念先于情绪感染而存在并对情绪感染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实验情境以教学活动为例, 采用被试内设计, 通过实验前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树立两种教师评价--“权威”教师(积极的先入观念)和“新手”教师(消极的先入观念), 然后给学生播放两位教师的三类教学视频--中性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朗诵视频, 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 每段视频播放后,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学生用)》。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在观看“权威”教师视频时, 其注意力水平不受教师情绪效价的影响, 学生对“权威”教师均能保持较高的“专注”状态, 从而提高了“权威”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易感性调节), 而对“新手”教师的“专注”程度较低, 从而削弱了“新手”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免疫性调节)。“新手”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倦怠)比“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更强, 这与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化”解释有关, 从而免疫了“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评价(无论是中性、积极或消极视频)要极其显著好于对“新手”教师的评价。由此说明, 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专注”和“合理化”, 调节的结果也有两种:“易感性”与“免疫性”。  相似文献   

20.
廖东升  杨芳  张晶轩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29-1836
无意识目标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 是行为的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一种表征, 包含有目标设定、追求情境和追求手段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被环境中的刺激自动激活, 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目标启动的概念和其他心理表征的启动不同, 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促使带有动机性的行为出现, 启动线索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自变量与自身心理状态和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有关,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因变量与任务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知觉-行为模型”、“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评价准备模型”和“情感因素模型”能够分别从“无意识”和“目标”两个角度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无意识目标启动原理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应用, 今后应该更加重视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