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主体性概念的丰富蕴含 我们认为,把主体性说成“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不妥的。我们也不同意把主体性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实践的特性”。主体概念具有更多的规定性,蕴含十分丰富。 主体性就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区别于客体的那种本质特性。所谓主体地位,就是对象性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的地位,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把对象性活动施加于客体,使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发生改变的主导作用。可以给主体性概念作一简要定义:主体性是主体凭借和发挥其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按照为我目的,为我倾向去把握客体这样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主体性概念的理解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反对把主体性归结为精神、意识的特性,而把主体性看作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并且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物质实践的特性,也即实践作为对象性的和对象化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性质。所谓主体性和客观性的二元对立,是由不正确的理解方式造成的虚假的对立。只有反对唯心主义的愿望而不理解实践的本质,就无力于回答时代性课题,也不可能有力地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实践本体论是包含自然界的先在性、无限性、自在性在内的本体论。但它们都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性过程来掌握的。(二)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有其自然的、社会的和哲学的发生学前提。自然发生前提是动物性的对象性活动。社会发生前提是社会历史创造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哲学前提是对希腊化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近代的精神性主体性以及机械唯物主义不懂主体性历史教训的批判吸取。  相似文献   

4.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些年来对它的研究,无论对于拓广和深化认识论的研究,还是对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意义,都有促进作用。无可否认,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脱离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错误倾向,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对它的研究,相反,为了澄清理论是非,更需要深入地研究它。而且,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和强化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坛荟萃     
陈志良: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包含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对世界以及自身的把握方式;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之中的主体的特性.一些同志往往强调第二个层次,而忽略了第一个层次;其实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为基本任务,这样,人作为主体存在物与世界的关系就上升到主要地位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是说明世界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哲学框架中居于从属的地位.人作为主体存在物,本质上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实践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实践应被理解为人参于到整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6.
一在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站在主体地位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总是同客体相关联的。同客体相关联,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有被动、受动的一面,但又总是具有某种主体势,表现出某种主体性。所谓主体势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亦即主体势作用)。很明  相似文献   

7.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别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展开批评,逐步形成了关于现实性的思想。"感性对象性"原则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奠定了唯物史观存在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通过特定主体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才能得到确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就是感性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的自我生成过程以及自我发展趋势。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就在于实现共产主义以及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消灭阶级本身。  相似文献   

9.
情感的洞穴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非智力方面。情感与理性和意志等相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成为人类从事主体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根据和主体性条件。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情感之区别于高级动物的心理,在于它总是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相关联。作为人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要点有四:(1)凡是感性的东西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凡是生命机体都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3)凡人作为类存在物都在其类活动中显示出其类特性为自由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4)凡人的自我实现都作为主体能力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以这个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来解决主体与对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得四个结论: 1、人的哲学就是主体哲学。人作为历史主体,不仅在历史中有其现实性,而且在人类思维中也以展开的逻辑形式得到确认:人始终是主体。 2、主体就是在人类总体生活中作为角色的人,是在对象世界中发动和实现认识、评价、交往和实践的整合的对象性活动的社  相似文献   

11.
所谓存在论(Ontologie)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存在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直接关涉马克思哲学观的整体理解。通过马克思对存在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论的特征。本文认为在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体系中,马克思将存在理解为感性的,并将感性理解为对象性的,又将对象性理解为对象性活动,而对象性活动在他那里乃是否定性活动。具体而言,它体现为如下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近代哲学试图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构建合理的社会秩序,把现实社会结构看作为意识自身活动的产物,从而遮蔽了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的真正基础。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出发,揭示了社会秩序是以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它是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三者的统一,开创了重建社会秩序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道德所由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为我”的创造物,是人们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就这个意义而言,道德具有手段性,是为达到主体实践活动目的的手段。这表明道德是作为一种次生价值而存在的。作为价值的本源,主体实践活动首先表现为活动主体与对象性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  相似文献   

14.
谢林与胡塞尔都指出,任何试图为对象性认知确定主体性基础的尝试都会被前溯到原初经验的构造问题;而谢林与胡塞尔试图解决原初经验构造问题的方案也非常相似:他们都将原初经验的构造刻画为一种被动综合活动,即原初经验的构造活动同时就是原自我的前意识行动.但不同于谢林仍然尝试以准意识模式的意愿理论来解读被动综合活动的做法,胡塞尔将被...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地位,作用和特性的概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阶级和个体都具有主体性。当个体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独特的本质力量或生命活动物化(对象化)于自然物之中时,他也就是在自然物中物化了他的个体的个性特点。 若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是唯一的主体。但是个体主体总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实现的,因此研究个体主体性的实现就必须把它放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来考察。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对个体主  相似文献   

16.
科耶夫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对象性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活动。形而上学颠倒过来还是形而上学。科耶夫的哲学人类学最终重蹈了劳动形而上学的覆辙,未能走出人本主义的困境。马克思基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引入并突显了劳动的社会性维度,扬弃了单纯的对象性活动原则,跨越了人本主义的困境,开辟了一条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提高了人对自然、社会的主体地位。世间许多原来的“自在之物”,现在成了“为我之物”。研究主体、主体性,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扬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要不要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不言而喻,要成就这样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要遵循十四大提出的指导原则,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这些精神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自然也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例如,怎样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发展市场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有没有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对于当今我国现实条件下的改革实践具有何种意义,怎样结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如何看待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相互关系?怎样科学地认识和处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出现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领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等等。而这些重大的现实课题的解决,也需要把哲学研究、特别是哲学历史观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实现新的突破;同时,改革的深化,也为这种新的突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以往探讨过、争论过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民族的发展道路的关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的关系,历史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主体性的关系,社会生活的自发因素和自觉因素的关系,历史观中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进步的尺度等问题,由于对市场经济的强调和重视,被赋予新的意义,注入新的实在内容。有志于为改革实践排忧解难的理论工作者,会把亿万群众开创新生活的实践活动视为理论创新的大好课堂,使自己真正从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中解放出来,并以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而对社会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真正这样做了,“哲学无用论”还会有多大的市场吗?  相似文献   

19.
张江明主编《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辩证法》一书(副主编为邹永图、李辛生)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开拓性的学术著作,从主客体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进行了探讨。全书25万字,有十三章、前言和附录。论及的主要问题有:分析主客体理论的提出、形成及其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系统的形成及其主体性原则,主体结构及其发展,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根据和特  相似文献   

20.
论坛荟萃     
陈志尚:对主体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是人性在对象性活动和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中的体现。人的活动和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体性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三点特别重要,即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对自由的追求。 二、要全面地理解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中最根本的是实践性。现在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极端夸大实践的作用(所谓“实践本休是存在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一切存在对人来说都无从谈起”……甚至公然说是人的实践创造了自然界,等等),夸大非理性、无意识甚至本能的作用,贬低或忽视理性在人的主体性中的地位。必须重视研究情感、意志、直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