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宋佛教     
宋代包括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是自秦朝统一以来历代王朝中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宋代佛教是指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到卫王祥兴二年(1279)共三百二十年间赵宋一代的佛教。 两宋时期,面对北方强大异族的威胁,以皇帝为代表的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意识形态上,传统的儒家思  相似文献   

2.
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到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王朝仅仅经过了三十七个年头。然而,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隋代佛教却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的新阶段,奠定了佛教在唐朝进一步辉煌的基础。这一切,当然与隋代的开国之君隋文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土,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融会、激荡,隋、唐时代的繁荣与辉煌,宋代以后,佛教各宗趋于融合,佛教与传统儒道的融合日益加深,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到明代时,佛教的发展陷入停滞,缺乏理论创新,佛教各宗派除禅宗和净土宗外基本上已徒有其名,鲜有教理显发和振兴的  相似文献   

4.
五代佛教通常是指朱晃开平元年(907年)至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为止的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而五台山的五代佛教史,则是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割据河东(今山西),至宋太宗赵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的八十六年间的一段佛教历史。这是因为其间山西省五台地区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五台县志》说:《五代史·职方》考,代州,唐、晋、  相似文献   

5.
《明史·太祖本纪二》卷二载,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丁卯,徐达克太原,扩廓帖木儿走甘肃,山西平”。《清史稿·世祖本纪一》卷四载,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壬辰,石廷拄、巴哈纳、席特库等,败贼于平阳,山西悉平”。因此说,明代五台山佛教史是从公元1368年至1644年这276年间的佛教历史。其间,由于帝、后的崇佛建寺,诸王大臣的护法敬僧,高僧大德  相似文献   

6.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268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的佛教政策基本上延续明代,佛教宗派继承着明末的遗绪,净土成为各宗共修,念佛净土在社会上更加普及,间或有禅宗的显发。清代后期,国势衰落,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佛教日渐衰微。居士佛教的兴起则为积弊已久的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隋唐进入黄金时期,从武则天执政走向鼎盛阶段。这一盛况的出现显然是与武则天分不开的。所以,研究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不仅是揭示武周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可从中深入了解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原因和背景。一、武则天对佛教的发展武则天从光宅元年(684)执政到长安四年(704年)让位唐(?)宗李显,二十年中对佛教给予了大力  相似文献   

8.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9.
唐代首批佛教官寺设立于高宗乾封元年(666),系以高宗封禅泰山为契机而诏立。乾封元年诏立的这批佛教官寺并非通过诏令统一赐额,而是以封禅泰山后各地出现的不同祥瑞分别命名。高宗乾封元年的佛教官寺还具有诸州立寺、统一度僧、观寺并置三个特征。高宗官寺的这些特征基本为之后的三次佛教官寺设立,即武周天授元年(690)、中宗神龙元年(705)和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所继承,对唐代佛教官寺制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定慧寺的描述。焦山定慧寺,古称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道场,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记录中国佛教禅宗源流历史的古代文献《传灯录》称其为历代祖庭,素有“教下”传统。唐代,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雅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月宣德年间,觉初和尚发心重建,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书局,2018年,160万字本书以年、月为序,对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生交游、政事、文学、学术等进行全面考述。全书共八卷,卷一考述王安石的家族世系,以及自出生至仁宗庆历元年(1021—1041)的行实;卷二考述王安石自仁宗庆历元年至至和二年(1041—1055)的行实;卷三考述王安石自仁宗嘉祐元年至英宗治平四年(1056—1067)的行实;卷四考述王安石自神宗熙宁元年至熙宁三年(1068—1070)的  相似文献   

12.
元代五台山佛教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佛教,一般是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建国号曰大元,到元惠宗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而亡的九十七年间的佛教,而元代五台山的佛教则要从世祖即位以前谈起。这是因为西藏名僧八思巴于蒙哥汗七年(1257年)至五台山,表示着喇嘛教的传入。喇嘛教的传入,使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的石窟建筑,最初是随着印度佛教石窟建筑的传入而出现的,而道教石窟建筑也是其影响下的产物。例如,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道教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元年(535)的陕西宜君县福地水库石窟,其中有关道教的内容仅占三分之一,其余的都是佛教的内容;开凿于宋代的重庆大足石窟,也是融合了儒释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唐代曾在高宗乾封元年(666)、武周天授元年(690)、中宗神龙元年(705)和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先后四次诏令天下诸州统一设立佛教官寺。这些佛教官寺除具有弘法传教的宗教功能之外,还承担着普通寺院所不具备的四项特殊功能:政治象征与政治宣传、接待外国来华僧众与国内官客、承担国忌行香的国家礼仪、掌管地方僧政。这四项特殊功能均是由政治权力所赋予,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些特殊功能也成为唐代佛教官寺区别于其他普通寺院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主要由西域来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并开始向全国传播。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与玄学贵  相似文献   

16.
从外在去看,中国佛教近百年来确实不像封建时代那般显赫,那般兴盛了。但若从骨子里,从内在的精神去看,中国佛教却几乎是在进行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算起,一千九百年间,何尝达到过近百年来对佛教如此之深刻的认识?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思想交流、传播发展,已显示出佛教恰好在最衰微的一刻正萌发出伸向更辉煌之未来的最富生命力的种子。弘一大师是这种子中的一粒。他虽已离去五十载,然而对他的怀念与景仰却在许多人心中与日俱增。本栏发表一篇较长的文字,表示我们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佛教大学日本净土宗的最高学府。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初期,日本净土宗为了广泛深入地弘扬镰仓时代法然上人的精神,以江户(东京)的增上寺为中心,于一六一五年开设了净土宗十八檀林。明治元年,十八檀林迁移到净土宗的开创地京都,改建为劝学院。明治三十一年,劝学院迁移到百万遍知恩院,改名为净土宗专门学院,大正元年(1912),改称为高等学院,翟年,又改称佛教专门学校。昭和九年  相似文献   

18.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悟凡 《法音》2008,(4):17-28
一、清规源流概略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早期不但教理不完备,戒律更是要晚很多年才传来。作为规范僧团和教团的律仪最早的传入时间是曹魏,当时译出的也只是两个关于受戒羯磨的简本:一个是曹魏嘉平年间(249—253),中天竺昙柯迦罗到洛阳译出的《僧祗戒心》,并且在译出后请梵僧立羯磨法给出家人正式授戒:另一个是安息国沙门昙帝,于正元(254—255)时来中国译出《昙无德羯磨》。自此以后中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比丘僧团出现。  相似文献   

20.
正一、辽代佛教发展概说有辽一代,虽儒释道三教并弘,然独佛教大兴。辽自会同元年(937)得燕云十六州后,佛教于辽方始肇端。太宗耶律德光时就于木叶山建菩萨堂,尊观音菩萨为家神,表明佛教已经渗入到契丹贵族的信仰当中。后经世宗、穆宗和景宗三朝(947-972)的迅速发展,佛教已成气象。至圣宗、兴宗和道宗三朝(982-1101),辽代佛教更是发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