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职场排斥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 不仅牵涉到被排斥员工, 其他参与方对于职场排斥的产生和发展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被排斥者的视角, 研究职场排斥对其造成的影响, 未能全面揭示职场排斥的互动过程。从社会平衡理论的视角出发, 职场排斥可被视为被排斥者、排斥者及第三方互动的结果, 排斥者特点、第三方道德判断、排斥者与第三方交互作用都将影响职场排斥的发生及发展。由此, 职场排斥的理论视角能够得到有效拓展, 管理实践也能从中获得抑制职场排斥行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三个角度(被排斥者, 排斥者和旁观者)三个时间点(排斥发生前中后)出发, 正念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被详细论述, 并概述为一个正念和排斥相关的模型。该模型表明, 排斥发生前, 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拒绝敏感性; 减少排斥者的排斥行为; 排斥发生后, 正念能够缓解被排斥者的痛苦, 有助于旁观者的助人行为; 排斥发生时, 正念可能促进良好沟通, 减少排斥恶化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正念在社会排斥中效益发生的机制以及边界条件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对生理、行为、认知都产生影响.社会排斥造成的社会疼痛拥有的神经生理机制与身体上造成的生理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相同。以社会疼痛理论为基础,两种类型的疼痛共享机制表现在多种方面,相同的语言描述、共同的监管机制、相同的激活脑区、乙酰氨基酚的作用相同、催产素的产生等方面。社会排斥也会导致共同的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表现在攻击性的防御反应、心率减慢及延迟响应、抑郁等方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扩大社会排斥的研究群体、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以及对不同排斥反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宫秀双  张红红 《心理科学》2021,(5):1179-1183
从心理需求威胁的视角切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社会排斥对求助行为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两个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相较于被忽略,被拒绝会促使人们在后续困境中产生更高的求助行为意愿。该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在于被拒绝会威胁归属需求,被忽略会威胁控制需求,而求助行为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但同时会降低控制感,因此归属需求和控制需求在社会排斥类型对求助行为意愿的影响中均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采用cyberball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并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排斥导致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升高,进而减少亲社会行为,而未来取向可以降低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排斥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长期为社会学者、政策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心理学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社会排斥研究。在心理学者的视野中,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文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排斥影响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研究。文章认为,在我国开展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从金钱补偿的视角考察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以及金钱激励的调节作用。实验发现,有金钱激励时,被排斥者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中的行为分数(组块2和3的选牌净分数和总的盈利分数)显著高于社会接纳者,表现为风险规避; 在无金钱激励时,被排斥者在IGT任务中的行为分数(组块4和5的选牌净分数和总的盈利分数)显著低于被接纳者,表现为风险寻求。实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受到金钱激励的调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 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 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 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 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 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 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为:实验1中实验组被试的排斥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2增加匿名/公开情境,发现实验组中,匿名条件下被试的排斥行为显著多于公开条件。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稳定有效地诱发排斥行为,是排斥者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社会疼痛是个体感觉到被自己所渴望的社会关系排斥,或者被自己渴望与之建立社会关系的同伴或群体贬损时,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情绪性反应。社会疼痛内在的表现为部分脑区的激活,外在表现为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调节能力的减退、亲社会行为的减少以及攻击行为的产生。社会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受到社会排斥,但也会受到个体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探究社会疼痛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疼痛、找到缓解社会疼痛的方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晓莉  邹妍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575-1585
替代性排斥是指观察别人遭受排斥, 其自身也感受到排斥体验的一种排斥形式。基于行为研究视角和神经影像视角发现, 经历替代性排斥会引发个体需求、情绪、行为和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反应。排斥觉察系统理论、多元动机模型理论、道德归因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共情理论为经历替代性排斥的个体为何做出这些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还可以从个体的特质共情、排斥情境的复杂程度以及理论解释等方面继续探索, 以丰富替代性排斥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正念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自尊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抑郁,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2)正念能够调节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具体而言,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在低正念个体中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消极的人际关系体验,网络社会排斥会增加个体抑郁的风险,而正念能够弱化网络社会排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歉是指当冒犯者意识到自己的冒犯行为后, 为重建与被冒犯者的关系, 向被冒犯者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表达懊悔并请求原谅的一种关系补救行为。冒犯者的性别、归因倾向、冒犯意图、知觉到的道歉有效性等影响道歉的发生, 道歉的表达方式与内容、冒犯者的性别等会影响道歉的有效性。道歉能促进宽恕、和解以及民族和睦。未来研究需明晰道歉的概念, 拓展其研究模式与测量工具, 在系统深入探讨道歉的产生机制与结果的基础上构建道歉的理论及促进其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6.
职场排斥是组织情境中的负面行为,会对员工的心理状态、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以及组织绩效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得到了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研究主要从职场排斥的概念、测量工具、与其它概念的比较及实证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中国文化的权变作用。未来研究应从中国的组织情境特点出发,继续完善职场排斥的概念和维度,扩展研究层次,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结合中国文化对职场排斥展开本土化研究,丰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谦逊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传统与现代观点的矛盾使得组织领导对是否表现谦逊以及如何表现谦逊产生疑问。本文基于人际关系视角,探究谦逊领导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效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下属归因的领导谦逊动机的作用。采用两阶段295份领导下属配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控制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之后,谦逊领导通过提高与下属的关系亲近性促进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建言和帮助行为)。同时,当下属归因的领导谦逊印象管理动机高时,谦逊领导的积极作用会被削弱。本文之后讨论了研究贡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产生主要涉及几种认知过程: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注意、社会信息加工、对结果的奖赏预期、社会规范表征、自我控制、以及社会信息整合与价值计算等。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主要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默认网络背内侧子系统、奖赏系统以及前额叶皮层等神经区域有关,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共同的认知-脑神经回路。未来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脑神经基础的共性、功能连接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群体身份对替代性排斥中旁观者惩罚行为的影响,并考察旁观者社会责任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数量估计任务对58名不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创设群体身份,观看网络掷球游戏形成群际替代性排斥,随后评估游戏中各玩家的愤怒情绪,并采用第三方惩罚来表达对各玩家表现的愤怒。结果发现高社会责任旁观者对替代性排斥体验到更强愤怒情绪,并对排斥者施加更高惩罚;高社会责任感个体对排斥组内成员的组外排斥者惩罚强度高于组内排斥者,而低社会责任感个体对排斥组外成员的组外排斥者惩罚强度显著高于组内排斥者。结果表明旁观者社会责任感调节其在群际替代性排斥中的第三方惩罚。  相似文献   

20.
焦虑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探讨焦虑情绪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是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过往研究显示焦虑水平的提高会对社会能力和社交技巧造成显著的影响。在社会决策领域中, 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高焦虑者比低焦虑者更倾向于采取回避风险的策略。但是, 过往研究主要关心包含经济因素的社会决策, 而对其他类型的社会行为的探索存在不足。以下问题值得未来研究者们关注:在个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会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 表现出更强的从众行为和权威依从倾向, 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或社会竞争的动机是否会被削弱?在群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更容易表现出人际信任, 以及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服从集体倾向?考察这些问题将会为针对焦虑情绪的认知研究和临床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