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 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 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情的产生或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共情对象在特定情境中与共情主体之间的群际关系、人际关系等也是重要的情境因素, 共情主体对于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或拥有较亲密人际关系的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情境对共情的影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实现。有关情境对共情的影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情境因素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情境影响共情的机制做更为细致、微观地解析, 还可以从共情主体的视角明确个体差异如何调节了情境对共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 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 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 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 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 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 与共情有直接相关, 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 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 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 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 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共情是准确理解他人情绪与行为的情感倾向,它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纽带。共情作为人际互动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共情的概念、成分、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毕生发展与性别差异、共情的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共情进行了综合论述,以期读者能够对共情有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4.
随着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其传统智能以外的其它能力,如共情。基于共情的经典理论,本文以新兴的智能体共情(artificial empathy)为主题,同时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现有与智能体共情有关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对该领域研究宏观现状进行可视化呈现。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借鉴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注重机器人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对机器人共情系统的建构有着重要作用,而其间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金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已经证明金钱对人的疼痛、人际交往、自尊等有重要的影响。通过2(启动类型:金钱启动和中性启动)×2(靶刺激类型:疼痛和非疼痛刺激)的被试内设计,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深入探讨金钱启动对疼痛共情早期成分N1、P2、N2(情绪共情)和晚期正成分LPC(认知共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钱启动主要影响了早期的N1,P2,N2成分,而没有影响晚期的LPC成分。这说明金钱启动降低了早期阶段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情绪共情,而没有影响自上而下的认知共情。  相似文献   

6.
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共情能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并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Hoffinan,2001),因此对他人准确地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共情鸿沟作为影响共情准确性和情感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共情鸿沟影响因素与机制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如何消除共情鸿沟,使个体在评估他人感受时更加准确,从而引发更多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次介绍了共情鸿沟的内涵、共情鸿沟的种类、共情鸿沟的研究方法、共情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7.
共情是社会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维系积极社会关系的社会动机因素。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共情的"表征共享"基础、共情的镜像神经元特征、共情调节的早期、晚期评价模型、共情的调节因素以及特殊个体的共情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近年来关于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多集中在情感共情、认知共情、生理性疼痛共情等方面,而对社会痛共情、积极共情和不对称共情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由于研究范式及个体差异等原因,研究结果之间也充满着争议。未来研究可以设计更具生态效度的共情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从神经机制角度探讨不同共情能力个体的特点及共情反应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9.
共情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童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368-1376
共情特质的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导致人们共情能力高低有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问题。研究发现, 不论是情感共情特质还是认知共情特质, 其个体差异均在大脑进行共情反应、脑结构态及静息态功能连接上有所体现。它们共同说明, 人们的共情能力与其具身模仿能力, 情感加工能力及情绪理解能力密切相关。不仅如此, 共情特质也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 一些基因类型与该能力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要扩展对共情特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 关注环境和基因在影响共情特质上存在的交互作用, 并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共情能力训练和提高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它在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脑成像技术为研究共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发现了共情的关键功能脑区。基础与临床的实验证据表明,更好地理解共情的神经机制对于孤独症、反社会人格等精神障碍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2.
颜志强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17,40(3):699-707
鉴于共情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共情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也使得与共情有关的文献发表数量在迅速增长。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本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呈现了1996年到2015年共情研究主题的演变趋势和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共情的年发表论文量符合摩尔定律;共情相关的研究主题从早期的人格特质、态度、情绪,逐渐过渡到社会认知;注重多学科合作。今后的研究热点可能有:社会技能、道德、情绪识别与调节;跨文化跨种族的人际交往;共情的神经机制及神经可塑性。  相似文献   

13.
共情的毕生发展模型表明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维度可能存在发展差异,本研究借助元分析技术考察个体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毕生发展特点。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获取了136项研究和178个独立效应量,共计50606名被试。发表偏差检验表明文献选取不存在发表偏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应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个体的共情反应以认知共情为主(Z=5.39,p<0.001)。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反应受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影响存在差异(Qb=73.99,p<0.001)。具体而言,学前期儿童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儿童中期至成年早期主要以认知共情为主,成年中期至成年晚期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  相似文献   

14.
共情的毕生发展模型表明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维度可能存在发展差异,本研究借助元分析技术考察个体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毕生发展特点。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获取了136项研究和178个独立效应量,共计50606名被试。发表偏差检验表明文献选取不存在发表偏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应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个体的共情反应以认知共情为主(Z=5.39,p<0.001)。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反应受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影响存在差异(Qb=73.99,p<0.001)。具体而言,学前期儿童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儿童中期至成年早期主要以认知共情为主,成年中期至成年晚期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  相似文献   

15.
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它受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模型主要有知觉-动作模型、疼痛共情认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后期评估模型。未来研究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疼痛共情的认知机制, 探索情绪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和扩展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积极共情指个体对他人积极情绪状态的理解和间接分享过程。虽然它与消极共情在产生过程中都依赖于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的活动, 但是两者在产生难度上不同。对于积极共情情感如何在大脑中表征的, 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一些认为与消极共情一致, 都集中在脑岛及其相关脑区; 而另一些则认为是大脑的愉悦系统。关于积极共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今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共情在产生机制和情感表征上的特点, 拓展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展开对特质积极共情神经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麻醉医生所面临的沟通挑战是临床科室中所特有的,将共情应用于麻醉医生临床工作中,可以促进医患情感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阐述了共情的概念,共情在麻醉医患沟通中的作用以及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探讨了将共情应用于麻醉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中。同时就术中的医患沟通从诱导前、麻醉维持中和苏醒期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此外,共情需要麻醉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可以让医患双方共同获益,让医患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共情与麻醉工作相互交织,使麻醉工作不仅充满科学还充满温情。  相似文献   

20.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其他个体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其他个体感受的心理过程.利他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动机.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行为,其神经基础来源于古老的情感系统.共情从动物低水平的情绪感染逐渐进化到同情关注以及观点采择共情.另外,共情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动物与人类的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异同,加大研究动物的高级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以及深入研究共情受社会因素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