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述语和补语的意义关系给补语分类,一般都分出一个“程度补语”。然而,关于什么样的补语是程度补语,各家却颇有分歧。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些实例: 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把“你听得清楚吧?”看作“形容词作补语,表示程度”。江天在《现代汉语语法通解》中把“这一来,人们笑得更厉害了”中的“更厉害”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情感和态度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两种心理现象,两者并不存在什么关系问题。在心理学著作中,给情感下定义、描述情感的时候,多使用态度这一术语,这才把情感与态度联系起来了。在描述情感,给情感下定义的时候,几乎各家都把“态度”摆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反映出情感与态度有着极不寻常的关系。问题在于:情感与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各家的看法很不一致。苏联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3.
先秦伦理思维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的奠基时代,当时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伦理学说也分争异立,丰富多彩。各家各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道德生活,建立了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尽管各具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是都对道德认识的发展做  相似文献   

4.
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其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梅洛-庞蒂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他关于世界或自然的看法。而梅洛-庞蒂哲学的这种发展与他对于柏格森思想的创造性读解密切相关———柏格森从关注“形象整体”转向关注“生命冲动”,已经暗含了梅洛-庞蒂自然观的核心概念的转变———从“被知觉  相似文献   

6.
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家们所深为关注的问题。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进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前人的基础上,郭象对此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人以“名教”即“自然”来概括郭象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任了自然,也就遂了名教,尽了名教规定的义务,亦尽了自然之性,并指斥他以此为腐朽的门阀士族制度辩护。对此,作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名教乃自然之迹所谓“名教”,就是将符合封建统治者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  相似文献   

7.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8.
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速励  沈政 《心理科学》2001,24(5):604-605
面孔是复杂的、多维的、自然的特殊视觉刺激,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孔识别可以不受大不小、光线、背景、位置、年龄、表情、姿势等的影响,因此设想面孔识别是否具有与一般物体识别和字词识别不同的加工过程?本文首先提供了有关面孔识别“特殊”的证据,然后列举了占统治地位的关于面孔属于整体化表征的各种假说;又从神经心理学角度阐明了面孔识别系统的功能特点;指出近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很好地模拟了面孔的整体性表征。最后的结论是,与字词、物体识别比较,面孔识别的特殊性在于其程度而非种类,仅仅在量上而非质上与物体识别及字词识别有差异。一定程度上讲,面孔只是一个特殊的物体。  相似文献   

9.
论老聃之“道”与“自然无为”张钦一、“道”与“自然”《道德经》五千言,言“道”之处凡七十三见,试图解决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宇宙源起与运化规律的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三是人生问题(即个我的身心问题)。其“道”的使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陈鼓应先生在...  相似文献   

10.
唐山市社区居民“三高”疾病认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一对一的访谈方式,针对唐山市中老年居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病率及认知率进行了调查问卷。运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人群“三高”患病率较高,并有较高的认知度,但认识存在盲区和偏差。该调查分析为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信息支持。因此,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体检的认识,必须加强“三高”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三高”的知晓率,纠正错误认识,加强自我预防。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然各家哲学所阐明的主要是“道”与“名”,所争论的主要是“道”与“名”,而首先提出“道”与“名”的是老子。 从“名”的方面来看,孔子正名,近人比为苏格拉底的定义。邓  相似文献   

12.
合理性: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论既要描述认识更要规范认识 认识论是对认识的认识或对认识反思,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但需要澄清的是,在“对认识的认识”中,后一“认识”与前一“认识”并不同义。前者着眼于“描述”对象,力求达到真理性知识,是属于科学意义上的认识(又称认知):后者强调“反思”对象,旨在描述、评价、规范对象的统一中达到认识的合理性,是属于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从思维方式的类型来看,前者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方式,后者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道”、“势”二词常见于中国古代各家思想,尤其是“道”更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然各家之“道”名同而实殊:儒家为仁义之道,道家为自然无为之道,墨家为尚同兼爱之道,法家为因道任法、因道全法之法道,名家循名责实之道,兵家安国全军、决胜败安危之兵道。而且各家道论中,道的涵义也是多层次的:道是世界的本体或本原;道是世界的本质及其整体联系;道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道是运动变化的过程;道是政治原则,伦理规范,治国处世的道理,立身行事的内在根据,等等。(参见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道》绪论,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4.
高铭 《天风》1996,(9):19-19
曹小苏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乡二队的青年妇女,结婚不到5年时间,村民们以“母夜叉”将其真名取代。究其根源,自然是“泼”得出奇。内从妯娌、丈夫到公婆,外涉左邻右舍,甚至路人,无不受到她不同程度的谩骂、诅咒以至重打。对于她这种刁、蛮、泼、狠的习性,人人都望而生畏。就以她自家说吧,对于公婆。  相似文献   

15.
“另一个自然”(德语andernNatur)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康德说:“DieElnblldungskraft(alsproductlvesErkenntnlsvermogen)itsnamllchsehrMachtlgInSchaffangglelchsamelnerandernNatnrausdemstoffe,denfordiewirklichegiebt.”(《康德著作集》第5卷,柏林科学院1968年版,第314页)其大意是:想象力,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能将真的自然所提供的材料改造出“另一个自然”来。康德的这一名言在美学界很受重视。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将其译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  相似文献   

16.
本义乃为自然森林的“兰若”成为佛寺早期之名,与修行维度的森林意识密切相关,但此类森林意识在印度“精舍”“伽蓝”与中土“寺”“庙”等佛寺名称中,皆出现不同程度疏离。及至中土禅宗以“丛林”作为禅寺别名,则不仅与“兰若”在森林之本义、精修之态度、开放之属性等多方面呈现精神相似的呼应,而且还最终实现中国化的突破——象征森林意识超出修行之生命维度,同时趋向生存、生产与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17.
“象”与中医思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与中医思维的研究辽宁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沈阳110032)刘庚祥近年学术界对中医学“象”及思维方式的研究给予关注,中国古代的“象”是古人形象逻辑思维的一种观念形式。人类在抽象思维建立之前的几百万年间都生活在形象思维的世界里,而中国又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鲁道夫·奥托延续了由施莱尔马赫所开创的反思宗教本质的传统.实际上,在施莱尔马赫与奥托有关宗教本质的描述之间却存在着重大差异.奥托反对宗教的自然主义描述,认为它构成了对宗教真理性诉求的威胁.而施莱尔马赫通过否定上帝在经验世界中的“给予”,以及在自然秩序中超自然的干预,明确把奥托所谓“神圣经验”排除出去.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宗教如同任何自然现象一样适合进行自然主义的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伦理,而儒家伦理与西方社会的伦理正好相对而立.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将一切社会关系都建立在“五伦”基础上,主张基于血缘的“自然道德”,由此造就了儒家伦理属“初级化”伦理的属性.西方社会则将所有社会关系悉数中介化,主张“走出基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道德”,因而形成了“次级化”的伦理属性.  相似文献   

20.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仅仅以感性事实来论证,或者完全自然主义地以既成的理论来应用,都是肤浅和片面的,而必须对其作深层理论探索和挖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似普适的全称肯定判断.但究其实,这一判断的主词“科学技术”,实指“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表征着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化程度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尺度.“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确立,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必须一体化,并且科学、技术要走在生产的前面.而事实上,萌芽式的古代科学技术根本不够这个“格”,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期也仅初露端倪,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演变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因此,认为“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本来就固有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