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沈政 《心理科学》1992,(1):36-39
一、富有前景的多学科课题人的面孔及其照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意义已受到许多学科的重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认知心理学对面孔认知的研究,创造了许多研究方法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出面孔认知的许多心理学规律。如左构脸与右构脸的研究发现左侧脸负载着许多的知觉信息;正位脸与倒位脸的研究发现了面孔认知的翻脸效应;用面  相似文献   
2.
动物学习行为的实验是近代心理学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桑戴克提出的尝试与错误的动物学习模式,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模型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模型,都是十分著名的传统学习行为模式。这些动物学习模式所揭露的学习规律已用于教育学、行为药理学、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除了这些经典学习模型外,近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3.
面孔的内隐识别和面孔失认症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云  沈政 《心理科学》1993,16(6):359-362
以往的面孔识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被试外显行为的研究和分析上,例如:被试能否进行熟悉度判别、能否进行身份特征的匹配以及姓名的提取等。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仅靠这种外显的行为参数似乎不足以说明面孔认知过程中的加工机制,尤其不足以充分展示面孔失认症病人可能保留的对面孔的无意识加工。因此,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的研究——内隐识别方法应运而生,而且预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有可能谱写人类面孔识别机制的新篇章。一般来讲,面孔失认症病人都不能再认出以往熟悉的知名人士或亲戚朋友的面孔。但是  相似文献   
4.
沈政   《心理科学进展》1989,7(2):3-617
本文在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中概括了生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从脑解剖学研究与脑机能定位学说到网状非特异系统的生理学理论;从细胞神经生理学的电生理研究到神经递质的生化研究;从小分子的递质与中分子的神经肽研究到大分子的受体蛋白质和离子通道蛋白质的研究;从动物的简单运动行为模式研究到人类的复杂认知模式研究。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中,生理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脑与行为的关系己成为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玲  沈政 《心理科学进展》1997,15(1):21-254
本文在综述一氧化氮的合成和作用途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它与其它神经信使的区别,从面揭示它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神经信使,并进一步介绍它在各大系统的作用及近年来在整体行为水平上进行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7.
范照  沈政 《心理科学》1997,20(3):274-275
1面孔识别中的疏编码特性1.1疏编码的定义灵长类视觉研究发现预下回一些神经元具有面孔选择性。那么,面孔信息是如何被预叶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所表征的呢?我们有两个可供选择的解释:一种是高度特异选择性的“祖母细胞”;另一种解释源于PDP思想,即认为每一面孔的信息被完全分布式表征到一个面孔神经元网络的每个单元,每张面孔刺激都会使网络的各神经元得到同等水平的激活。然而大量微电极记录的数据都不支持这两种解释。Baylis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存在高度特异性的“祖母细胞”,任一细胞都对若干个面孔发生反应;其次,不存在面孔信…  相似文献   
8.
从面孔模块到马赛克──视觉特异性加工的脑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伟伟  陈玉翠  沈政 《心理学报》2001,34(2):182-188
“脑功能的模块性”是视觉乃至整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特异性的面孔加工模块被当作是认知模块假说的最好证据。但综述跨学科的正反两方面实验证据表明,视觉加工存在特异性,并没有普遍的模块式的亚单元,而是“马赛克”镶嵌式的组构。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智力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势,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计量学智力与认知或生理心理学变量的相关,考察的重点是心理速度,相应的测量指标主要有检测时(IT)、反应时、ERP或神经传导速度,等等。在运用IT任务进行的ERP研究中发现,ERP波幅和潜伏期的不同往往能够反映出智力上的差异。信息加工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均与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上述研究发现促进了智力与心理速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成为智力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在四只三岁龄雄性猕猴(Macaca mulatta)中,研究了识别熟悉人与陌生人、熟悉猴与陌生猴嗓声中的脑事件相关电位(ERPs)。结果表明,对熟悉猴和陌生猴的噪声“er”所诱发的ERPs在左颞区和左、右两顶区存在着显著差异。熟悉猴嗓声在左颞区诱发的P200波潜伏期长,左顶区N100波幅值大,在左、右顶区P300波潜伏期短。熟悉人与陌生人嗓声“pa”诱发的ERPs在左、右顶区P200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熟悉“Pa”诱发反应潜伏期短。熟悉人与陌生人噪声“ba”诱发的ERPs没有差异。熟悉猴嗓声与熟悉人嗓声加“pa”诱发的ERPs相比,在右颞区的P300波幅值显著变大,两顶区N100波幅值也增大,在右顶区P200和P300波的潜伏期也明显变短。顶问区N100波潜伏期短、幅值高。陌生人与陌生猴“pa”嗓声诱发的ERPs间没有差异。熟悉猴嗓声和陌生猴嗓声出现的概率不同,并不引起ERPs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