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虚构主义是在过去20年间涌现出来的一种很有竞争力的反实在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某些领域(如数学、伦理)中的理论言谈所涉及的对象在本体论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些理论言谈实际上都不是真的;然而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像虚构作品中的言谈一样继续使用下去。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虚构主义的历史和理念,特别强调了这种理论在语言哲学、模态理论、数学哲学、道德哲学、真理理论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代天善 《世界哲学》2007,(5):58-64,78
本文对乔姆斯基语言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唯理论是其语言天赋论萌芽的土壤,普遍语法是普遍主义在语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语言天赋论告别了古典唯理论里的"灵魂"与"上帝",走向了同样具有不朽与万能品质的生物"基因"。  相似文献   

4.
经典道德责任理论认为,"自由"事关人类尊严,"自由意志"是人类在道德上负责任的必要前提,"自由意志"在法学中也被视为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法理基础。通过将经验证据与哲学思辨结合,提出并回应了"无意识的自由意志"问题,指出作为人类能力的"自由意志"存在个体差异。通过218个样本的实验发现:(1)多数公众持一种认为世界不完全由物理规律决定的"非决定论"世界观。(2)公众认为"完全由物理规律决定"并不意味着直接与"自由"相冲突,即存在一种"被决定的自由";高达85.32%的公众认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3)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公众均认为,"道德责任"与"决定论"相兼容:哪怕在一个行动者缺乏"自由意志"的"完全决定"的世界里,一个人也需要对其行为负责。因此,关于自由意志、决定论与道德责任的哲学论断,关于刑事责任的法律推理都呼唤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重点介绍了跨语言掩蔽启动不对称性现象及其新的理论解释一意义模型.意义模型认为目标词中已经激活词义数目与完全激活该词需要的词义数目的比率决定着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目前意义模型较好地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范磊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66-166
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阐述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先人后己”与“先已后人”的差异对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以及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学习和互译活动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8,(5):147-151
指称理论,因其与意义理论和真理论的密切相关性,在语言哲学乃至分析哲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众多著名学者都试图给出完整可靠的指称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派就是罗素、塞尔等人所发展起来的摹状词以及之后的簇摹状词理论;相应的另一派则是以克里普克以及普特南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本文指出两种流派各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二者都不能够达到最严格精密意义上的指称。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克里普克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是对罗素理论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汉学家关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研究一种哲学的最初线索 ,它同时表现并规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西方人对于语言形式与思维形式的关系的研究始于 19世纪的德国学者洪堡 (Humboldt)和某些人类学家 ;2 0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所经历的“语言学转向”又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这一研究路向 ,而西方汉学家对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的研究就是在这双重背景之下产生的。汉学家们开始追问 ,古代汉语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古代汉语和印欧语系诸语言间的文法及语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思想间的差异 ?葛兰言的《中国思维》 (1934 )、 I…  相似文献   

9.
颜青山  裴雪娟 《哲学分析》2024,(1):101-115+197-198
逻辑决定论是宿命论的两种形式之一,其表述形式可以区分为激进版本(包含模态词“必然”)和温和版本(包含时间概念“总是”)。既有对逻辑决定论的解决方式大致可方便地区分为语义学和逻辑学两类方案,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会导致其他困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个基于激进版本的推论会导致矛盾的模态关系,从而导致激进版本被排除。而在温和版本中,“总是”存在着物理的和非物理的理解,真值作为非物理对象一旦被给予具体的时间属性,就会导致麦基式的蹊跷性(queerness),由此构造的命题表达式将全部是假的。因此,逻辑决定论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决定论问题的论战,是本世纪国际哲学界最有影响的论争之一。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逐步深入、日趋激烈。其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机械决定论的衰落已经成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公认的事实,某些西方哲学家就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机械决定论而加以贬低和批判;两国内某些好心的研究者为了反驳这种贬低和批判观。1又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并非主张决定论的。其实,这里最为关键、最为要害的问题在于:承认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辩证决定论、承认不承认辩证决定论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决定论的历史形…  相似文献   

11.
原子论是伊斯兰经院哲学所采取的基本形而上学框架。伊斯兰原子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十二前提与五个核心范畴;在与其他古代原子论版本的横向比较方面,伊斯兰原子论与古希腊原子论存在根本差异而与印度极微说具有同构关系;其思想史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既能系统化的阐发启示信念又不悖于人类理性的自然神学框架,引入古希腊哲学之外的思想资源,为哲学思维范式的更新提供导向和助力;同时,伊斯兰原子论研究与汉语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互补性关联。  相似文献   

12.
王娟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159-1168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语言影响认知的重要领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一直就存在着普遍进化理论和语言相对论的争论.既往研究通过哲学思辨、命名和计算、颜色分类、颜色记忆和颜色搜索等多种范式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使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哲学界曾有过一场大讨论。直到今天,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不尽相同。但是,在那些表面上水火相向的观点背后,往往有一种令人深省的共通之处,即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的理解是相近的:第一,都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第二,都在直接性的意义上理解同一性。甚至在今天,仍然有不少同志如此认为。鉴此,对以往的一些争论问题作点认真的反思,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不了解来龙去脉,便难以真实了解一个范畴和命题的…  相似文献   

14.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使用语义启动词汇判断范式,研究维吾尔语-汉语和朝鲜语-汉语大学生双语者词汇加工的模式如何受语言经验的影响.实验一表明,维汉双语者既存在语言内、也存在语言间的语义启动效应.不管目标词是维吾尔语还是汉语,以维吾尔语(母语)为启动词的效应要大于以汉语为启动词的效应.实验二表明,朝汉双语者语言内产生了类似大小的效应;但当目标词是汉语、启动词是朝鲜语时,却没有启动效应.进一步的问卷调查表明,朝汉双语被试虽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听说和阅读母语的概率大于听说和阅读汉语,但在大学阶段却是汉语占优势;维汉双语被试在小学、中学、大学时的口头语言都是母语占优势;虽然他们在大学阶段阅读汉语的概率要大于母语,但两者的差异要明显小于朝汉双语被试.这些结果说明,语言经验可以改变词汇形式表征的加工速率以及从形式表征出发激活词汇意义的模式,从而使得第二语言有可能取代母语而上升为主导语言.  相似文献   

17.
苏怡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3):391-399
学龄前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对语言的习得程度是决定ASD儿童早期科学干预效果和最终预后水平的关键。以往ASD儿童语言研究多局限于英语ASD儿童, 较少有研究探讨不同语种ASD儿童语言习得的普遍机制。本研究拟结合汉语独特的语法属性, 通过多通道优先注视范式眼动实验考察2~5岁ASD儿童汉语核心语法的理解程度, 通过共同注意游戏评估ASD儿童的社会交流能力, 同时分析ASD儿童语言环境中相关语法结构的输入频率。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学龄前ASD儿童的语法习得, 进一步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的深层机制, 包括探索人类特有的语言机能对包括ASD儿童语言习得在内的人类语言习得的作用, 同时考察社会交流障碍与语言环境对人类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塞尔(John R.Searle)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和言语行动(speechact)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主要研究旨趣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社会哲学。塞尔著述等身,且对许多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广影响,有些著述已被译为20余种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遗产及传播实践中,历史决定论问题是充满争议的又一课题。例如,是否只要承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就是坚持了历史决定论。“决定论承认各种现象之间有普遍的规律性的联系”(《新编简明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作为社会运动规律,其具体联系类型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在对因果、目的范畴再认识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吴树博 《现代哲学》2022,(1):101-108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