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对黑格尔提出的许多非难之一是:黑格尔是一个处于某种无法防卫的境地的唯心主义者;这一非难是如此经常出现,以致看来是无法对它进行反驳的了。象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和罗素这些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人,都为此从各个方面去讥讽他。人们之所以如此非难黑格尔,是因为他们认为黑格尔坚持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凡是存在的都是精神上的。据说,他的确是把唯心主义宇宙论化了,并无限地使之扩展,这比起贝克莱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一个宇宙论的唯心主义者,无论怎么说,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3.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个命题,是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或称之为根本命题)呢?则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了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因此这次讨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巩固辩证唯物主义阵地反对唯心主义而斗争的现实意义。不妨先将我对争论双方总的看法提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方以智的自然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观点:多数同志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的,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又稍有差异,或以为它是“火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气一元沦”的唯物主义,或以为它是“火——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它是客观唯心论,第三种观点是以为早期是唯物主义,后期转向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这个命题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黑格尔正是通过这个命题在他的极端保守的哲学中隐藏革命,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刚刚形成的德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在一些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论著中,作者们一般都正确地指出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是在他批判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彻底的唯心论的一元论,同时也包含着辩  相似文献   

7.
综观欧洲哲学史,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解决,基本上有两类七种。第一类是“同一论者”,第二类是“对立论者”。同一论者承认物质与意识有同一性。其中又分五种。第一种是唯心论的等同论者(贝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等);第二种是唯物论的等同论者(庸俗唯物主义);第三种是唯心论的辩证同一论者(黑格尔主义);第四种是形而上学同一性论者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熟知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在反对旧形而上学和近代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由一批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明确起来的。其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他们基本上完成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自然科学证明。但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哲学的证明了。因而又出现了休谟的怀疑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证明物质第一性的公理,就要超出这个公理体系才有可能。这就是由物质和精神到物自体和先验统觉(康德),再到纯思维和纯存在(黑格尔)。从而总结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由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出版的西方哲学史书籍,都认为古希腊埃利亚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文化革命前和近来开展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不少文章对这个命题追根溯源到巴门尼德那里,断定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时就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些书籍和文章在肯定巴门尼德的命题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10.
从方法论角度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具有极重大意义的著作。《精神现象学》是借助唯心主义的辩证方法论证过渡到资产阶级社会的世界历史必然性的最全面的尝试。黑格尔的哲学渗透了对理性的无限威力的信念,渗透了一种无限认识的乐观主义。他对同时代的非理性主义和认识论的贵族派(浪漫派,谢林学派)的毁灭性的批判,以及他同历史过程的心理学解释的论战是必要的前提,没有这些前提,后来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解释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与浪漫派认为历史是一个人类没落过程的观点相反,黑格尔主张历史具有向上发展的规律性;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1.
继葛力同志《注意区分两种唯心主义》(1982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一文(简称葛文)之后,韩震同志又发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应作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区分》(《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1期)一文(简称韩文),读后很受启发。但是,葛文提出:“就哲学的分支而言,唯心主义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本体论方面的唯心主义,一种是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韩文又进一步强调:“实际上,不仅唯心主义有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区分,而且唯物主义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本体论方面的标准,一个是认识论方面的标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早在准备和写作《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就已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解释了"思维和存在关系",这一解释的起源可追溯到德国唯心主义:即在模态理论框架内,将"思维与存在统一"区分为"存在统一于思维"与"思维统一于存在",并凸显"思维统一于存在"中"存在"与他者、社会的关联。但德国唯心主义主张"必然性",即"思维统一于存在"是无条件的:他者、社会的存在最终还是由个体自我的思维规定的,而思维是无条件的。与之相反,马克思则坚持"偶然性",即"思维统一于存在"是有条件的:他者、社会的存在与自我的存在相关,而与思维不同,存在始终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3.
人的认识结构、思维结构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这是认识论中一个疑难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与先验论、白板说与模式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列宁在做黑格尔《逻辑学》摘要时,曾提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方向:“科学认识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弗朗克的《近代科学及其哲学》(《Modern Science and its Philosophy》,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9)一书的第10章。作者曲解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成就,用所谓“物理学的危机”来为唯心主义作辩护。他特别歪曲和攻击列宁的经典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言中所供认的,整个这一章都是用来反对“列宁对马赫物理学概念的抨击”。他一开始就借批评机械论来否定唯物主义,他说:“今天我们知道不能机械论地而只能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去描述和理解自然。……既然数学公式是某种纯精神的东西,就不能再在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唯物主义必须被唯心主义所代替。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是唯灵论的或唯心主义的世界现的一次胜利。”他还引用了一些唯心主义者的著作,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由纯思维所构成”(秦斯),“整个关于实体底物质的概念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某种概率,……原子或电子等等……都是在永恒流动中的种种形式”(巴芬克),“物质世界是由基始精神构成的”(文策尔),等等。在作了许多这样的引证以后,弗朗克就发出了这样的呓语:“所有这些说法表明,在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危机中,唯心主义的支持者有多么巨大的成功的希望。”弗朗克竭力攻击辩证唯物主义,歪曲引用列宁的著作。他表示不同意列宁把马赫的学说说成是巴克莱主教哲学的直接继续。他竭力为马赫辩护,他说马赫“用以建立起全部科学的感觉是与现实世界无矛盾的。”弗朗克否认实证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变种,但他的论证恰好证明他自己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他说,“没有一种方法能科学地表述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区别。……机械论借以构成其世界的……物体……也不过是一种……感觉的复合。既然不能做出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的任何实验,那么是否真地存在着和感觉不同的一件东西(一个物自体)这个问题,对科学来说,也就是无意义的了。”这不是彻头彻尾的马赫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吗?按照他的这种说法,甚至究竟有没有实在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也是‘无意义的’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心理分析的创始人。心理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就是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主义。但唯心主义者往往不能彻底,在一整套唯心主义的言论中也会包含个别唯物主义的论点,在基本上形而上学的见解中也会呈现个别的辩证观点,这可以说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辫证规律。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究竟如何评价,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早期它曾受到学院心理学的嘲弄和排斥,特别是被苏联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斯宾諾莎(1632—1677)是十七世紀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足欧洲資产阶級上升时期的思想表現。帝国主义时代的反动資产阶級哲学史家往往按照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釋斯宾諾莎的哲学,把斯宾諾莎歪曲成为唯心主义者和“有科学根据的”宗教家,这是根本不符合史实的。只有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才对斯宾諾莎的哲学作了  相似文献   

18.
“两种革命论”是蔡美彪等同志关于农民战争不反对封建制度,只是封建制度范围内的战斗这一整套观点的立足点。吉敦谕同志对这个基本论点作了进一步发挥,并争辩说,他们“正是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否定了主观唯心论”,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于是,他指责不同意“两种革命论”的同志:“惟其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单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运用曲解的命题对一方展开缺乏根据的批评。”在他看来,又有一些人“冒然轻信一家对另一家的批评,按照他们所提出的命题,撰写批评文章”,因此,“实难公允”,“是不足取效的”。我们在反复研读了“两种革命论”的内  相似文献   

19.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下简称毕派),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我国哲学史界的传统看法认为,毕派是西欧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唯心主义派别。近几年,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展开了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毕派是唯物主义派别。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尽管在毕派的哲学思想中,具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和唯心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流,主流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主要根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