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质是可以概括、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稳定的内部特征,包含了人的理智、情绪和社会方面的特征。特质理解是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社会能力的促进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包括儿童自由描述中特质词的使用、特质稳定性的理解、特质心理因果性的理解及与特质理解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理解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4,27(2):398-401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研究7~11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特质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7~11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7岁儿童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9岁加速发展,之后趋缓;7~9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其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总体上看,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  相似文献   

3.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心理理论的发展不仅是儿童脱离自我中心、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且还通过影响儿童的观点采择等心理机制影响儿童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当前的责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5.
周楠  方晓义 《心理科学》2011,34(3):714-722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动机、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较多关注一般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而对自闭症儿童领域的心理理论的研究不够。本研究在原有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完全“非言语”改进,以意外内容任务为主要测试内容,将智力落后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到实验当中,进一步探索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编后的非言语意外内容任务适用于自闭症和智力落后儿童;包括低言语能力个体在内的所有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显著低于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相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在物品转移和调换的注意方面存在更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丁芳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3,26(5):896-897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是继皮亚杰理论、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面。心理理论意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目前 ,考察执行性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西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试就执行性功能与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以期为我国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积累资料 ,并能为在实践中指导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1 什么是执行性功能  Welsh和Pennington(1988)将执行性功能定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特质理解的心理理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特质理解是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社会能力的促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章概述了国外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包括心理理论与特质、儿童特质的起源信念研究、儿童特质词使用与特质理解发展、特质推理与特质理解发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燕燕  桑标 《心理科学》2003,26(6):1108-1109
儿童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TOM)的研究已经成为近 2 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心理理论起始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探讨上。近来发展心理学者把研究的注意转移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上。一般认为 ,儿童在 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即 4岁儿童就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但在研究中 ,研究者也发现同一年龄儿…  相似文献   

9.
因果性是客观世界多种事物普遍的相互依存的一种形式。通过客观存在的因果制约,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保持其固有的秩序。人类个体认识客观世界,有赖于对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了解;科学的认识的一个任务,是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皮亚杰区分出儿童关于因果的看法的十七种类型,标志其因果性慨念的演进。他认为最初的因果性是充满主观的成分的,5、6岁以下的儿童常把心理或生物类型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10.
虚误信念理解的研究视角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和  姚端维 《心理科学》2001,24(6):704-706
1 前言自从Premack&Woodruff提出有关心理理论的概念以来 ,有关儿童早期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研究便成为儿童社会认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 ,人们往往在信念的基础上产生合理的需要 ,然后通过行动来实现他们的需要。由于信念是人一切行动的基础 ,因而 ,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对儿童信念的研究 ,而年幼儿童在信念理解上 ,常表现出错误性倾向 ,为了对这种倾向进行深入探…  相似文献   

11.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12.
李忠忱   《心理科学进展》1988,6(2):77-83
本文是通过教育心理实验,探讨1—2岁儿童在早期教育条件下,认识颜色的潜在能力和心理依据;探讨儿童早期认识颜色在其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色觉的良好发展是认识颜色的前提,第二信号系统初始形成、理解颜色名称的概括性是认识颜色的第一步;而把颜色特征与其相匹配的名称准确、巩固地联系起来则是认识颜色的关键。在特定的早期教育中,儿童在13个月时能认识各种基本色和黑白色,24个月时能认识16种颜色,儿童早期认识了颜色,提高了感知水平;促进了视觉表象的发展;因而加速了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特质研究是心理理论框架中一个重要方面。儿童进行特质推理时对特质信息的利用,是考察其是否拥有完整特质概念的一个重要指标。综述以往研究可以看到在获得完整的特质概念之前,儿童倾向于运用到特质以外的其他信息做出跨特质范畴的推论,尤其是这些信息比特质信息更加具体明显时。文章概述了六个可能影响到儿童特质推理的信息:情境信息、行为频率、示例频率、效价信息、随意性信息、规则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研究探讨3—5岁儿童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的发展过程.借助图片和玩具结合四种作业任务,对191名儿童进行了实验和短期追踪实验。结果表明:3岁儿童尚不能对心理状态作出认识,4岁半左右是儿童认识心理状态的转折期,到5岁末能完全把握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在四项作业任务中,儿童通过的先后次序为他人误念判断和他人未知判断、现象一实在区分、表征变换.这一方面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验的情景和材料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丁晓攀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08,31(3):754-758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儿童对心理特质信息来源的评价.实验一考察儿童对四种信息来源(自我报告、老师报告、同伴报告和直接观察)的偏好:对于高评价特质而言,所有儿童都更喜欢直接观察而不是自我报告;对于中性特质而言,低年龄组儿童比起直接观察来更喜欢自我报告,而高年龄组儿童则没有显著性差别.实验二是实验一的补充,要求儿童对实验一中所使用的八个心理特质词汇进行评价,进一步验证儿童对自我报告的怀疑的原因:儿童对心理特质词汇理解基本正确,不同年龄组儿童对自我报告的怀疑并不是由于对特质理解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刘希平  唐卫海  方格 《心理科学》2005,28(1):192-196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为代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元记忆“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就“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离婚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1)离婚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变迁——从"严重影响说"到"有限影响说";(2)离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探讨:大量研究都证实父母冲突是比离婚本身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离婚前父母冲突会调节离婚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方向和大小,离婚后的父母冲突与父母共同养育会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而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3)现有研究对实践工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Baron-Cohen等研究者正式提出了广受关注的孤独症"极端男性脑理论"(Extreme Male Brain Theory),核心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男性认知风格的极端变体,其在以"共情"为特征的女性心理特质上存在缺陷,而在以"系统化"为特征的男性心理特质上获得扩展。极端男性脑理论以"共情-系统化理论"为基础,又拓展到之后的"高度系统化理论",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尽管也面临一些挑战,但该理论业已得到心理学、神经科学乃至生物学等多学科大量研究的汇聚式支持,尤其是有关孤独症早期宫内过高雄性激素的发现更为其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在这一框架下,孤独症群体中的男性居多、指长比、利手、玩耍行为、父母职业以及孤岛能力等相关特质都能得到较合理解释,这为我们认识孤独症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正骆长捷著《休谟的因果性理论研究:基于"新休谟争论"的批判与反思》一书于201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当代"新休谟争论"入手,重点探讨了关于休谟因果性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规则性理论、因果实在论和因果准实在论,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论战。为澄清论战中的疑点,作者着手处理了休谟因果性理论中的几个疑难:休谟的因果必然性概念及其含义;休谟理论中的"意义张力"问题;休谟的自然信念理论解读;对休谟的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