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对"遗传率缺失"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考察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052名汉族青少年(12.31±0.37, 50.2%女生)进行一年的追踪,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影响及其作用模式。结果发现:(1)多基因累加得分和母亲消极教养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风险;(2)控制早期抑郁后,多基因累加得分与母亲积极、消极教养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在低积极/高消极教养环境中,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高;但是在高积极/低消极教养环境中,不同多基因累加得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无差异。该交互作用模式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研究结果为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
曹丛  王美萍  张文新  纪林芹  陈亮  陈欣银 《心理学报》2014,46(10):1486-1497
遗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当前攻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 分子遗传学关于人类攻击的研究已拓展到对不同攻击亚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遗传基础的探讨。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对1258名儿童进行为时4年(四年级—七年级)的追踪调查,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仅交互作用于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母亲教养行为显著预测GG 基因型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但对T等位基因男青少年身体攻击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 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共选取1155名中小学生及其母亲或父亲作为被试,分别考察了母亲教育焦虑和父亲教育焦虑如何通过母亲和父亲消极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教育焦虑均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父亲和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均在母亲教育焦虑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3)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在父亲教育焦虑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的237名3~6岁幼儿为被试,请母亲填写幼儿气质及教养方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评定幼儿的攻击行为,探讨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可以调节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与较低的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的幼儿相比,幼儿较高的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可以弱化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正向关联。结果揭示了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对幼儿外倾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减弱这些个体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的237名3~6岁幼儿为被试,请母亲填写幼儿气质及教养方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评定幼儿的攻击行为,探讨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可以调节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与较低的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的幼儿相比,幼儿较高的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可以弱化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正向关联。结果揭示了自我控制和母亲温暖对幼儿外倾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减弱这些个体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是否受青少年自尊的调节。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北京石景山区、山东省德州市和河北省邯郸市的四所普通中学七至九年级共2520名(男生1226人,女生1294人)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冒险行为与父亲心理控制呈U型曲线关系,而与母亲心理控制呈倒U型关系。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父、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非线性关系仅体现在中低等自尊青少年上,而高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与父母心理控制无关。这表明,青少年自尊调节了父、母亲心理控制对其冒险行为的作用,父、母亲相同教养行为对中低等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母亲育儿压力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伴提名法和问卷法对604名1~6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父亲参与教养(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对小学生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关系攻击之间,母亲的育儿愁苦和亲子互动失调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在父亲参与教养与小学生身体攻击之间,只有母亲的育儿愁苦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可以通过减少母亲的育儿愁苦来降低儿童的关系攻击和身体攻击,还能通过减少母子互动失调来降低儿童的关系攻击。  相似文献   

8.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4,46(7):931-941
采用基因-环境设计, 以208名初中生为被试, 系统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青少年期亲子亲合与冲突的关系, 以及性别与父母教养行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rs6267多态性对亲子关系无显著主效应, 但其与亲子亲合、母子情绪冲突的关联模式在男女青少年群体中相反; rs6267多态性与父母积极教养行为对亲子关系无显著交互作用, 但其与母亲消极教养行为对母子冲突具有交互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同一家庭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适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差异,采用问卷对115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教养投入显著预测青少年情绪适应,母亲教养投入显著预测青少年行为适应;(2)父亲教养投入仅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适应; 母亲教养投入既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消极行为适应,也通过父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结论表明: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适应的直接影响存在适应领域的特异性,其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精准地区分出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适应性的特定范围及不同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同一家庭内的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的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周雅  范方  彭婷  李媛媛  龙可  周洁莹  梁颖欣 《心理学报》2017,(10):1287-1301
NR3C1参与HPA轴调节,与应激相关的身心疾病关系密切。以往针对NR3C1与焦虑障碍的研究基本以成人为考察对象,且大多关注负性生活事件等个体层面环境变量。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以238名青少年为被试(焦虑障碍117人,对照121人),旨在考察NR3C1常见位点rs6191、rs6196、rs41423247的多态性、单倍型以及父母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对焦虑障碍的影响。结果表明rs6191 GG基因型、rs6196 AA基因型、rs41423247 GG基因型与低焦虑障碍风险相关。父母过多的过度保护与冷漠拒绝、父亲过少的温暖关怀可预测较高的焦虑障碍风险。rs41423247多态性与母亲温暖关怀存在交互作用:rs41423247 GG基因型只在母亲温暖关怀较多时能降低焦虑障碍风险,在母亲温暖关怀较少时与焦虑障碍并无显著相关。此外,rs6191-rs6196-rs41423247构成的单倍型GAG与低焦虑障碍风险显著关联,TGC与高焦虑障碍风险显著关联,且二者与母亲温暖关怀、母亲过度保护分别存在交互作用。未来可采用追踪研究,从表观遗传层面探讨教养方式与NR3C1影响焦虑障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0,42(11):1073-1081
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以153名高和低攻击组初中生为被试,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重点探讨性别与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s6267多态性与男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显著关联, T等位基因显著降低了男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 但该位点与女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无关; rs6267多态性与负性生活事件存在交互作用的趋势, 在那些经历高水平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少年中, GG型基因携带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概率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and to what extent these relations were mediated by self-esteem in a sample of 546 (43.8% males and 56.2% females) Turkish adolescents. Participants’ ages ranged from 14 to 18 with a mean of 15.91 years (SD = .95). Findings supported our hypothesized model of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parenting processes on aggression as being mediated through self-esteem for both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measures. Specifically, self-esteem medi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closeness, monitoring, peer approval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Self-esteem is an important individual charecteristic to consider for prevention efforts of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s, along with key parenting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4.
以745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多基因×多环境设计,考察COMT Val158Met、5-HTR1A C-1019G和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的多基因累加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在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早期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多基因累加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仅能显著调节父亲积极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且该调节作用只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结果丰富了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研究,为制定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ere examined in a sample of Hong Kong Chinese adolescents (N = 37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lobal parenting styles and specific parenting behaviors are concurrently related to hopelessness, life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purpose in life, and general psychiatric morbidity at Time 1 and Time 2. Longitudinal and prospective analyses (Time 1 predictors of Time 2 criterion variable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bidirectional in n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rength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stronger in female than in male adolescents. Relative to maternal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paternal parenting was found to exert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6.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s links between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friendship risk, and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 Adolescents (N = 110; M age = 17.05 years) were surveyed about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 (including cyber, relational, and overt)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disclosed aspects about their social lives (online and offline) to their parents. Participants also reported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hid or concealed components of their 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lives from their parents, and about their exposure to a risky friendship context.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 amounts of adolescent secrecy coupled with either (1) cyber aggressive friends, or (2) high levels of unsupervised socializing, increases adolescents’ risk for cyber aggress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arenting and peer contexts were also found with regard to relation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索了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自尊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以715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儿童自尊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学业自尊;母亲温暖、拒绝、惩罚的教养方式在母亲受教育水平和青少年的学业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上述中介作用受性别的调节。相比男生,母亲温暖的教养方式更显著正向预测女生的学业自尊;母亲拒绝和惩罚的教养方式更显著负向预测女生的学业自尊。提升母亲受教育水平,对于促进母亲的积极教养和降低母亲的消极教养,进而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评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