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规律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迄今仍无定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规律的界定及其类型关于社会规律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1.社会规律是人们在为满足生存需要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内在联系、转化趋势及其与社会发展间的制约关  相似文献   

2.
一、人的意志与社会规律的运作机制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在发生学的意义上,社会规律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通过人的有意志的活动形成的;同时,社会规律一经形成,它又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在社会规律形成之后,人还有没有自主性和选择的自由呢?人的意志对于社会规律的运作是否还起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社会规律又是如何通过人的意志而运作的?为了解答上述问题,就必须进一步从人的意志的角度揭示社会规律的运作机制。社会规律的运作和实现过程,也就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有意志活动的互动过程。换言之,人们在…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无数个人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使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有序性统一起来,亦即对个人行动的社会控制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的力量对个人的活动、行为实行调节,以保证社会机体  相似文献   

4.
王刚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63-16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的重要起点。它把价值判断和文化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不仅对社会行动者的行动动因解释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对于描述和分析宏观层次上的集体行为和长期选择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还把微朋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分析范式。本文主要是对社会资本进行介绍,然后理清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哲学界就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作一介绍。一、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上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要强调追究支配人们行动起来的动机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寻找人们有意识活动背后的更深刻的物质原因。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必然性所展开的客观联系的链条是: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需要和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人们的行  相似文献   

6.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已有的材料,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将物质运动概括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等五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前四种运动形式及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唯独对于社会运动——这一最高级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能量规律,至今未有涉足。笔者认为,在社会运动中,不仅包含着特有的能量转化形式和规律,而且社会的运动发展状态也与之直接相关,因此,有从理论上首先加以定性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认识具有全方位性,它不仅指向外部自然物,也指向社会客体和自身。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象,人们的认识有不同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活动过程和发展规律。社会认识论作为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学说,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其特殊的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方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8.
社会规律的规定性刘福森要正确规定社会规律,必须对下面三个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与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这两种提法应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总体活动。但在讨论中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者,意在强调社会同人的活动的区别,强调社会的客体性和客观性,把社会看成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之外的自在客体,排除社会过程的主体性,从而把社会同人的活动、社会客体和主体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而强调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的论者,则意在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但有些论者没有看到社会中人的活动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从而把社会同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实践等同起来。其实,历史观讲的实践是个体实践相互作用所产生社会总体实践和“改造前人实践的实践。”前者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社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恩格斯的“合力论”;后者从纵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制约性”的观点。(二)规律与趋势的关系。二者是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但并不等同。趋势是规律的属性,是一种可能的趋向和态势。趋势也是规律在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趋势  相似文献   

9.
所谓社会认识论,并不直接等同于关于一般社会性认识的广义的一般哲学认识论,不是广义地以一般社会性认识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社会性的,广义地研究一般社会性认识乃是一般哲学认识论的任务。在确定的意义上,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它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社会认识论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一般哲学认识论,却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活动方法、活动规律和这种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殊道路。因此,社会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何珊君 《学海》2007,(2):129-136
非政治公共领域是本人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本土概念,通过非政治公共领域主体与法律秩序之间二种不同形式的行动实践剖析,揭示非政治公共领域主体是如何通过行动实践促使社会结构变迁和转型的,从而在微观层次探索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之潜在动因。同时,通过这二种形式的行动实践的微观分析,试图对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做出新时代的解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阐述社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也曾论及社会公正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正确揭示了人们关于社会公正的观念是客观社会关系的主观反映,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明确肯定实现社会公正是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共产主义理想包含着社会公正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为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公正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本文试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发展”问题既是现实的、重大的实践课题, 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我们认为, 改变传统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否则,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将难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生根立足; 即使勉强建立起来, 也难免沦为某种形式化的东西并可能走样变形。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深入反省以往种种社会发展观的深层缺失, 我们发现, 人们之所以难以形成“以人为…  相似文献   

13.
王珏 《道德与文明》2010,(4):135-139
改革开放前单位组织的集体道德行动逻辑有着明确的可预见性.文化多样、利益多元的"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呈现出不同于单位制度时代的道德行动逻辑,调查数据表明,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具体表现在道德行动方向多元、道德行动动力不足及道德行动能力欠缺上.当代中国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在传统伦理"路径依赖"与市场经济"自然法则"的双重挤压下现实地呈现,在个体德性与"伦理场域"的相互关联中辩证地开展,在社会现实的伦理需要和伦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健康地运行.  相似文献   

14.
韩安贵 《现代哲学》2001,30(1):17-23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命运女神,到基督教神学关于上帝决定历史,再到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关于“天神旨意”、“自然的意图”和“理性的狡黠”,尽管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但都以不同形式承认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思想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但是,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绝对必然性,人在这种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相似文献   

15.
常人视角的社会变迁研究关注普通大众对社会过去、现在、未来的感知和认识,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个体现实行动策略的影响。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历史表征理论和社会变迁知觉理论。历史表征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感知所形成的看法和观念,具有共享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它受到冲突、认同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机制包括锚定、对象化等,能够影响个体的现实行动与态度。社会变迁知觉指常人对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朴素认知,它受信念、特定社会事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并能够影响个体的现实行动与态度。未来研究可从常人视角出发,探究集体记忆对历史表征的影响、文化传统对社会变迁知觉的影响,联系社会现实研究历史表征与未来表征,从多角度测量常人的社会变迁知觉,结合其它领域研究建构常人视角的一般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与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研究这些规律起作用和被运用的机制有关的问题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这就是这些规律的本性和客观性问题、它们和社会发展的主观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对这些规律的认识的特点问题以及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和被运用的特征问题等等。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因为考虑和实行某些措施以使我国经济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项任务今天已经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些措施的准备程度、效率、生命力和现实性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够得到保证,即实现这些措施的人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规律为其出发点。然而,这些规律的客观性质又要求人们避免一切使用背离经济本性的方法管理经济的尝试。用完全适合社会主义的有效方法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及其整个社会发展,组织和引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的活动去解决这项艰巨任务,同样必然要求对另一类理论问题做出分析,这就是社会经济政策最好地和最充分地适应客观规律要求的标准问题以及为达到这种状况所应采取的方法、途径和手段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对所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几十年,这些问题在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共产主义专家的著作中也得到了相当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但同时马列主义关于社会规律的学说的许多方面,又要求更为详尽的揭示和研究,因为研究者们对该学说的许多问题尚无一致意见,甚至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特别是围绕社会规律的作用机制和运用机制问题和作用机制与主观因素的关系问题展开的争论尤为激烈。而在对社会规律的方法论问题和对它们起作用和被运用的机制问题的理解上,在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包括还是不包括主观因素的问题上,不同观点的分歧十分突出。本期刊登的这组文章和札记,从不同方面就讨论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编辑部认为,这些材料足以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上的各种意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审视社会治理,人际标识主要包括身份、角色与行动。历史地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治理以纲常伦理精神为指导,人际标识主要是等级身份。近代以来,随着人的存在境况由"神人同在"转变为个人本原的"非此即彼",契约伦理成为工业社会典型化的伦理精神。等级身份分化为身份与角色两种因素,社会治理活动更多呈现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组织化的角色扮演。在当前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的存在境况不再是个人本原的非此即彼,而是人的共生共在,一种新的合作伦理将取代契约伦理为社会治理的合作行动提供道德支撑。合作行动成为主要的人际标识,在具体治理场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作行动体系中自觉的行动者,通过具体的合作行动来定义自己并证明自己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 人的疾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状态的疾病,另一类是社会状态的疾病。生理状态的疾病指的是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异常,这一类疾病是客观的,有生物表现,人们无法否认。例如,骨折,肺炎,关节炎,不论我们是否注意到它,不论我们是否把它称作一种疾病,也不论我们怎样评价其好坏,它确确实实是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相反,社会状态的疾病与人们的观念、评价和行动有关。社会状态的疾病之所以被称作疾病,是因为它偏离了现有的大家公认的健康和正常的标准,人们往往用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讨论的深入,合于逻辑地提出了社会规律实现机制问题。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已经开始注重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事实上,探讨社会规律实现机制本来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以往关于中国人社会行动(行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人"与"事"是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并从基本关系、问题性质、责任结构、共事经验四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本文将时间视角引入对问题的分析,指出上述四个角度都具有时间的性质,从而提出"多元嵌套结构"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最后形成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影响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