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志柱  陈兮 《学海》2003,(2):195-198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又有所变异,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亦有损“三言”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无之韵     
有时,“无”比“有”更有韵味,比如这首小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见到人,却使读者的想象云海茫茫,无边无际,深得“远龙无瓜”之妙。  相似文献   

3.
“又”对“戏”说:说好是徒手比武,怎么拿兵器来了?“土”对“士”说:这样头重脚轻地一直站着,累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道教在“三言”、“二拍”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话本小说中反映出的道教时代特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一张老相片上,一枝桃花,没有一片叶子。太单调了,可惜,真可惜!“红花还须绿叶衬”,红花美,有绿叶陪衬,更添韵味。“红”与“绿”,颜色的对比;“花”与“叶”,物象的对比。对比,审美的一大原则,也颇有搭配、合作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行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只注重表面化的“技”而忽略其深邃的“道”是当前所有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误区和缺失。“技”与“道”的严重失衡逐渐成为当今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一大结症。如何践行外在的“技”又要提升内在的“道”是我们书法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问题。本文将以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书法教育的“技”,书法教育的“道”,如何突破书法教育旧有体制和教条模式等几大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为书法教育“技”与“道”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相结合提出笔者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有些学者据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认为灵宝经的“元始系”和“仙公系”在主神、思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陆修静在元嘉十四年作“灵宝经目”时“元始系”经仅十或十一部存世,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反应的是陆修静泰始七年目录的面貌。但他们对《灵宝经目序》存在严重误读。《灵宝经目序》中“仙公授文于天台”等语是指葛玄接受“十部妙经”,而不是“仙公新经”;“出者三分”是指葛玄将灵宝经分成三份流传,而不是说已出经的比例。敦煌本“灵宝经目录”中的“伪目三十五卷”是指伪的目录,而不是伪经的目录,“三十五卷”仅是数字崇拜的把戏。陆修静两部目录关于灵宝经的记载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对南宋杨慈湖的重要哲学文献《绝四记》进行重新解读,试图打开领会慈湖思想的新境界。本文认为,杨慈湖的哲学,存在着一个“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而《绝四记》这篇文献,则代表了这一动态结构的基本完成。慈湖关于“绝四”的讨论,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心”与“一”的纯然相契而实现“觉”的途径,是为通达于圣人之境的...  相似文献   

9.
南朝时的江淹,年轻时家贫而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日:“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灵感触发,对日:“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贴切工巧,言近意远,顿时博得一片喝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孔子首先用蔑视的态度表达对死亡的超越,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前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它用“崇高的死”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赋予生命一种永恒的价值;后者则更易于消解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在血脉延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国人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3.
雇工?牧人?     
邵华 《天风》2002,(3):40-41
“雇工”,顾名思义,是指受雇用的工人,得他人的钱财为他人服务,是临时性的工人。有“雇工”就必然存在“雇主”,就是出钱让别人为自己做事,以货币购买劳动力的人。“牧人”则是指放牧牲畜的人;在基督教的思想里,  相似文献   

14.
“到”可以出现在两种句法格式中,一种是单独在句中作谓语,一种是用于连动式中。单独作谓语的“到”的语义沿着“到达空间”——“到达时间”——“到达结果/程度”的轨迹,一步步虚化。连动式中的‘‘到”则实现了由作谓语的实义动词像作补语的趋向动词演变的过程,虚化为结果补语。在虚化过程中,“到”的位置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绛县方言中“到”出现的语境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到”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  相似文献   

16.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17.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8.
办公室永远是个是非之地。平静忙碌的表象下,难免拳打脚踢硝烟弥漫。因为“权”“利”二字而衍生的飞短流长,你争我夺,在这个小城中还算不错的单位里,在被裙带关系缠绕的乱七八糟的同事之间,更如唱戏一般热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暂不从哲学角度来判定这个立论的正误,只想借用这位老哲的一层意思:“善”对于“人”的行为“本初”、心理“本初”、立业“本初”是何等重要! 眼下,在“真”、“善”、“美”三面旗帜中,“真”曾经走俏过,“美”正在走俏,只有“善”似有垂落之势,不知你是否已经察觉?  相似文献   

20.
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说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魅力。孔子赞美齐《韶》的核心是内容极“善”与形式极“美”。那么,齐《韶》的内容到底“善”在何处?其形式又美在何方?本文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