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南宋后期,杨慈湖(杨简)被誉为儒学界"泰山乔岳"式的人物。杨慈湖"心学"向以其独特性而备受学界重视。在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其与"一"和"觉"等概念融合使用,从整体层面来阐明他的思考。本文认为,杨慈湖思想中的若干次大"觉"可概括为:己心之"觉"、本心之"觉"和心物之"觉"三个向度。在生活的过程中展开对"心"的体证进而觉悟并使"觉"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呈现,即为杨慈湖思想语境中圣人境界的顿达。  相似文献   

2.
杨简与陆九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简,字敬仲,浙江慈溪人.曾筑室德润湖(慈湖)上,世称慈湖先生.生于南宋高宗十一年(1141),卒于理宗宝庆二年(1226).他是陆九渊的高足弟子.陆九渊的“本心”学说以甬上四学者——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得其传,而杨简居其首.虽然历来的学者在评论陆派学说时,对杨简多有微辞,但从心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却是杨简发挥了陆九渊心学的核心部分,使陆学能够在哲学理论上独立于朱熹理学,并经明代王阳明学说的接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陆王心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支配一代学术的思想潮流.从这点上看,全谢山说“文元(杨简)为陆氏功臣”(《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是丝毫也不过分的.故述杨简与陆九渊思想的异同及继承发展关系,以就教学界.  相似文献   

3.
杨简(1141~1226),字敬仲,慈溪人,谥文元。曾筑室德润湖上,更名慈湖,学者称慈湖先生①。杨慈湖为象山门下高弟,全祖望说“文元(慈湖)为陆氏功臣”②。四库馆臣也认为,“简则为象山弟子之冠,如朱门之有黄斡”⑧。黄宗羲评价其学术地位说:“象山之后不能无慈湖,文成之后不能无龙溪”④。近人钟泰谓:“陆门之有杨慈湖,犹朱门之有蔡西山也”⑤。这都表明,慈湖是象山门下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弟子。甚至“其立言宗旨,已开新会、余姚之派”⑥。其学说在陆王心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慈湖生前身后备受“近禅”、“是禅”之讥,理学史上评鉴慈湖学术,这个指责亦所在多有。因此四库馆臣总结说,“其讲学纯人于禅,先儒论之详矣”⑦。从唐宋开始,儒学视二氏为异端,直至中晚明才有所转变⑧。在儒林或道学中人看来,“近禅”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对心学一系理学家“杂禅”的问题,虽然学界近来有所考辨,一些沿袭之谬得以澄清,但于慈湖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检讨。而慈湖思想与佛教的关系究竟如何,关涉到其学术的宗趣和定位,确有专门研究的必要。本文从辨析慈湖的态度与行迹和回应“世儒的批评”两方面加以考察,希望使慈湖“杂禅”的问题得以辨正和嫠清。  相似文献   

4.
本文节选自《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有改动。《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的主体部分是在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文章对德里达在《论精神》中就海德格尔哲学提出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重构,并把德里达论证的核心(或破绽)定位在《论精神》第九节和第六节的两个注释中,“经验”的概念不仅在论证的表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也将展示出德里达批评有效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医学与哲学》1997年增刊发表了二位先生的大作《论老庄哲学与现代认知疗法》 ,提出 :“认知治疗通常采用认知重建、自我指令训练等方法 ,而老庄哲学中的处世养生之道 ,恰恰是一付缓解精神紧张的清凉剂 ,其中不少内容经过提炼整理 ,都适合于重建认知或作为自我训练的指令。”[1] 之后 ,杨德森先生在他主编的《行为医学》一书中 ,又专辟一节 ,论述“道家处世养生法的认知心理疗法” ,把道家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当肯定的是 ,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并使之在各种心理疗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是中国医学…  相似文献   

6.
阳明后学中的中坚人物“二溪”(王龙溪、罗近溪)论《易》是他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以万物一体论《易》,体现了《易》心学派的共同特点。龙溪以《易》证心,以《易》证良知,承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而来;近溪论《易》重生生之道,多得之于程明道。二溪论易,体现了泰州、龙溪两大阳明支脉的学术特征。“二溪”与易道有关的修养论对文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思想史的影响也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7.
《管子》继承老子“道”论中的形而上之道,以“心”、“气”为主要论述的范畴,并加以转化,从而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精气说”。将“精气”看做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认为一个人养护“精气”可以积德成智,更能够培养成一种昂然开阔的人格气象,这对中国后世历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将其视为中国绘画品评与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家所探求的最高境界。“精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审美与品评中的重要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关于一个历史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杨英锐、杨甘霖两位同志提出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是由所有阶级创造的”这一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至于各个阶级的为主或为从、革命或反动,社会历史的形态和基础、现象和本质等等,应作别论。  相似文献   

9.
陆象山的门人杨简(号慈湖)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儒学家之一,在宋明儒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之精神是谓圣"是慈湖心学宗旨的基本内容。慈湖以心体之神,肯定道德实体的普遍性。慈湖言道、天道、道心,皆为笼统、形式、抽象的表示,故以"精神"一语充实心体之义,使其所具有的"寂感"的超越性具体地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所见到的对青年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研究成果中 ,一致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 (参见杨适《马克思〈经济学 -哲学手稿〉述评》,1 982年版 ,第 34— 37页 ) ,对此笔者不予苟同。从文本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指认只有三个 ,而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则有四个。“四规定说”实际上混淆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四个结果”的内容。1   “三个规定”是马克思从这一“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得出的考察结果。这一事实就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  相似文献   

11.
管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之一巨子”。《管子》一书记载了管子丰富而精辟的治国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本文仅从“视时而立仪”、“皆用而勿尽”、“轻重之权”、“国有四维”、“有德”之君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弘扬,以期能为我们学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寻找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郑东 《管子学刊》2003,(4):15-21
《管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蕴涵着丰富人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库。《管子》在人欲横流、思想动荡的大变革浪潮中完成了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挖掘。《管子》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发掘人的独立性价值;二是“人与天调”思想,提倡人的和与合,从人与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中发掘人的完美性价值;三是“长年、长心、长德”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养生,从人自身的发展中发掘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14.
生存与死亡相对。生活、生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人生的痛苦源于对生存的困惑、对死亡的无奈和心灵的失落。《金刚经》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基石,以性空幻有为认知方式,在破除“四相”和“四见”的基础上进而去除妄念、破除迷执,从而恢复清净本心,体认真如实相,到达心无所住的自由状态。而《金刚经》中体现的那种自觉、觉他的精神,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等更具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娟女士在《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试析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以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为例》一文中,论证撰碑者杨受益是汉人而非穆斯林的四个论据,均值得商榷,难以支持其立论。我等仍以为杨受益是定州穆斯林。  相似文献   

16.
陈波 《逻辑学研究》2008,(3):79-109
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丁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两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厂作,等等。读者?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雷 《法音》1998,(11)
由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其论文集由前者在1996年1月结集出版。我们曾以《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为题,摘编了其中《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心...  相似文献   

18.
“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这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之后,《逻辑哲学论》就保持了沉默。但研究者不可能保持沉默,而必须说明“不可说”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当然,经过研究者的爬梳剔抉、精心阐释,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面前,“不可说”的东西已然露出了各式各样的“真面目”。本文试图给出另外一种诠释方案,期望在维特根斯坦与哲学传统的关联中诠释其思想的可扩展性。一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严格限定了“可说”之“说”的内涵:(1)只有判断或命题才可能对世界有所言说;(2)命题而非概念或名…  相似文献   

19.
刘晗 《管子学刊》2007,(1):116-121
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于这一特殊体系,学术界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老子》一书统言“道”“德”,以《老子》原本就是“道”前“德”后顺序作为推论的前提是不可靠的。帛书《老子》的“德”前“道”后体系远在韩非之前的黄老学者那里就已经固定,它反映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开始以篇题分篇的初始面貌,同时也符合时代思维发展的特点。今本体系的《老子》出自战国晚期的法家学者之手,而这个法家学者很可能就是韩非。  相似文献   

20.
云龙 《哲学动态》2023,(8):60-70
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依“存在实现论”的个性特质,孕育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原初“物”论论域。此论域可用《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一语来标示。它揭示出万物的成就与实现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为中介的关联中达成的。此一原初“物”论论域规定了,“物”在本原上并不是外于人的现成对象,而是经由人之修为工夫所转出的整体性的境域显象。儒家、道家哲学中的为学工夫论与境界论由此被收摄其中。在修为工夫方面,儒家、道家两家工夫的具体进路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落实为“复”“反”“归”“止”的“曲成”工夫。循此修为工夫,“曲成万物”最终指向一个“人”“物”各成其所是而又“独”立超越的“道”境:一方面它是“人”之“道”,是经由“人”“物”相接的修为工夫所转出的人格气象境界;另一方面它又是“物”之“道”,是“物”自身的本真成就与开显。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合外内”“一天人”的精神特质在此独立超越的道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